飘天文学 > 陛下的CEO >第182章 上帝视角(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陛下的ceo 热门”查找最新章节

    所以农耕文明有其必然的缺陷,这就需要补丁,而恰恰老天爷给了这个补丁,历代王朝却视而不见。

    总觉的东南亚蛮荒偏僻,可早年中原文明还都在黄河流域那会儿,怎么就知道向南发展,秦始皇怎就知道收服百越,打下中南半岛唐朝怎就知道把中亚个占了

    归根到底,还是多数执政者没这个雄心和血性,国内权贵阶层安于现状,也没这个心思,更没这个眼界,懒得去管。

    东南亚在早期虽然气候恶劣,但是近两千年的海上贸易,已经人为形成贸易枢纽设施和资源点,大可以占了这些当年的无主之地,利用海上贸易的巨额收入,加以经营和深化,然后反哺国内。

    先拾捣利索了北方,待等向西扩张,占住经营中亚,平推至南俄大平原,拿下中亚和南俄平原,耕地自然就有了。

    当然,历史有其必然的视野局限性和束缚,不可能站在上帝视角俯瞰世界,真要去做,内在问题相当复杂。

    之前说开疆拓土短期内无利可图,但从根本上而言,“利”是广义概念,如果花费五十年开发,享受几万年的好处,这是不是利

    问题在于当权者不会这么去想,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认知有限和个人物质欲望面前,永远都是不上大雅之堂的。

    其次,由于中国文明的一些糟粕和弊端造成“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开国早期忙着稳定国内恢复民生,中期进入鼎盛期,往往又有一大撮人篡权窃取胜利果实。

    国家的战略方针被打断,政策的延续性差,中后期国内糜烂,缺乏财力和政治稳定,种种一系列的症结,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帝国的扩张。

    加上农耕文明自身的周期性和气候变化,让开疆拓土的意志无法持续连贯执行到底,更缺乏民间的鼓励政策,结果原本可以对外转移的矛盾,都憋在国内,把自己憋死。

    其三,清朝之前,中国一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尤其是亚洲文明的中心所在,所以中国人的思维已经陷入对自己现有的大国地位幻想意淫的地步,总以为天朝一声吼,地球都要抖三抖。

    所以那会儿,不说全部吧,绝大多数国人对海外都没什么兴趣,相反外国人都觉中国月亮圆,所以唐宋时期只有外国人大举迁入中国的,几乎没有中国人外迁移民的,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物质生活和文明程度都是世界的一流水平。

    正由于这种大天朝的心态,自上而下丧失了积极进取的文明精神。

    最后,不会经营。

    中国人自古受到天灾战乱影响,给憋出了“囤”这个大招,什么都屯,钱也屯着。王朝鼎盛时期,一看人口,二看粮食,三看国库里屯了多少钱。

    这有钱的时候死命囤钱,可钱囤着有金融危害,很多国内问题都出在囤钱上。

    你钱多了没地儿花,你拿出想办法花出去,变成效益啊,拿出来开疆拓土啊。可偏偏不,非得囤着,等贬值,等天灾人祸。

    真到了那天,囤再多的钱也没用。因为钱的本质需要生产力和物质去支撑,没有商品,再多的钱也白搭。相反囤钱只能加剧金融问题,同时钱越多,越不流转,越会滋生问题。

    沈云卿大费口舌说了半天,女帝其实对海外依然没兴趣,有兴趣的是如何解决国内问题。

    “按你之言,经营海外可哺域内”

    “臣刚才说了,得看怎么经营。如是单纯海上贸易,短期内确实可见效果,但如不迁民占了海外无主之地,那贸易就是一把双刃剑”

    “哦,何意”

    “海外贸易我朝能赚得钱财,同时也能令海外外邦赚得钱财,故而我朝赚钱越多,海外外邦国力也会增加,届时他们为了赚取更多钱财,而将海外占领,而后独断,陛下试想会是何等后果”

    “朕明白了,但眼下朝廷尚且糜烂不堪,朕又如何腾出手来收拾海外。”

    “所以,得在民间开禁,允许百姓出海,并占了海外无主之地,同时建造一支船队,以保护我朝百姓外之身家利益。”

    “眼下忽喇在北,朕如何又能南出海外经营。”

    “所以得民间开禁,而不是朝廷介入。唯有民间开禁,鼓励民间出海,如此朝廷无需耗费钱粮,同时还能坐收税利,岂不一举两得。

    而关键就是得十年时间,首先得熬过开禁的前三年,打通海上航路,同时建造大船,再用三到五年时,民间不仅可收回本钱,同时还能盈利,关键是朝廷还能坐收远洋贸易的税利。

    但阻力在于官府远海贸易,利益尽数被户部、勋贵与皇室瓜分,为独断天下市场,又不允许私人出海,致使海外流入之商品价格奇贵,而购买者无不是富人,而百姓不能受益。

    这天下富人永远是少数,所能享用之商品也永远是少数,若能让价格降下来,同时让百姓富起来,何愁天下财力不为陛下所用。”

    “朕明白了,此事仍得从长计议。方才你说,让百姓富起来,朕观兰陵各县,短短四年之内,非但未受还在影响,相反蒸蒸日上,百姓日渐富足。你虽不理兰陵政务,但朕还是清楚地,兰陵之法可否在天下推广”

    “回陛下,暂不可。兰陵以宁阳为根基,以臣一人之力尚可,若是一道,乃至全天下,臣力不从心,故而需得更多臣这样的人才。

    此外此番两江之变即便成事,两江之势犹存,官场变化难从根本扭转,故而也无法短期内推广。

    兰陵刺史李义清虽贪,但好歹臣在兰陵所兴之事,对其政绩大有好处,同时兰陵税赋增加,对其有利,其自然默许臣,但换做是其他州县,地方利益纠葛复杂,恐怕就不这么容易了。

    因而臣不建议短期推广,当做好人才积累与方略准备方能实施。故而臣预计最快也得五年后,可在兰陵之外,在江南、江淮两道陆续择州县试行,而后由点及面,十到十五年内逐步理清两江,使之变成我朝财税之地,而后以两江为依仗,四五年内再推两河、京畿大事可成矣。

    另外,臣建议可从东岭、岭南两道下手,鼓励南迁,施行简政低赋,开发南方,为日后大举出海做准备。”

    “哦,为何要南迁东岭、岭南两道”

    “其一,此两道地广人稀,油水不足,故而贪官污吏相对少得多,而且外放这两道的官吏大都不怎么样,故而地方势力较为简单,容易处置。

    其二,此两道地处东南,距离南洲百夷较近,因优先沿海港口州县简政,鼓励百姓南迁。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