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庶子奪唐 >第四十七章 武順之念
    轉載請註明出處:

    有唐一代,風氣開放最甚,尤其是婚嫁一面,比之前朝和後朝都要寬鬆上許多,貞觀律中便有明文定論,孀婦獨守三載,便可再嫁,甚至有些邊州爲充實人口更是鼓勵孀婦再嫁。

    民間尚且這般,皇室便更加如此了,自大唐開國至今,凡公主外嫁,有駙馬早亡的,幾乎就沒有過公主獨守的例子,甚至三年遠遠不到就已經再嫁了。再加上有李世民“珠玉在前”,李恪再怎麼做,都顯得情有可原,有例可依了。

    此事外面傳地已是沸沸揚揚,當及早定下,有了李世民發話,李恪回了東宮的次日,內宮便給武府發出了令書,納武氏長女武順爲太子良娣,擇今日迎入東宮。

    宮中的令書並未下到武川侯府,而是直接下給了武府,這也就是默認了武順是在亡父後回了孃家的女子,以武氏女的身份進了東宮,而非亡夫之婦了。

    長安城,豐樂坊,武府。

    當宮中的冊封令書傳到了武府,楊氏也是大爲詫異,近來長安城中傳的沸沸揚揚的消息楊氏也早已知道了,但沒想到是最後竟是這樣的處理方式,楊氏大驚,一時間不知所措,待緩過神來後連忙就把武順叫來了武府內院,問詢此事。

    “不知阿孃喚兒來此是爲何事?”楊氏叫地匆忙,武順隱約也能猜到楊氏喚她來的目的,故作不知地問道。

    楊氏把手中剛剛宮中送來的令書遞給了武順,對武順道:“這是方纔宮中送來的令書,你且看看吧。”

    自打昨日李恪出宮後,武順便知李世民已着李恪納武順爲妾,但卻還不知給的是什麼名分,武順聽得宮中已經送來了令書,心中竟也有幾分期待,連忙自楊氏的手中拿過了令書,便看了下去,當武順看到文中所寫的“良娣”二字時,不禁疏了口氣,竟也多了兩分欣喜。

    李恪內院女子雖然不多,屈指可數,但妻妾等級卻還是絲毫亂不得的,武媚娘爲太子妃,太子妃下則設良娣、良媛、承徽、昭訓、奉儀等,而良娣置兩人,位正三品,僅次於太子妃。

    當然了,在李恪的東宮內院中卻有一個特例,那就是嫁入大唐的吐蕃公主朗日林芝,朗日林芝因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親妹,故爲側室,在太子妃之下,良娣之上。

    良娣雖是妾份,但也是妾之首,如今兩個良娣之位都是空置,只待武順入東宮便是唯一的一個良娣。

    武順雖然還年輕地很,武順比起李恪還要年少上兩歲,不過二十有四,現在的她被冊封爲太子良娣,只待她再儘快爲李恪誕下兒女,將來她最差的情況也是郡王生母,一生富貴自然是不愁了。

    而這對於武順而言,這不過只是開始而已,將來若是李恪登基,位次太子妃的良娣武順幾乎便是板上釘釘的四妃之一,還可是嘗試着問鼎貴妃之位,若是運氣再好些,就是封后也並非全無可能。

    要知道,現在的李恪生母楊皇后,在當初李世民爲太子的短暫的幾個月裏,李世民給的位份就是太子良娣,和現在武順一般無二,楊皇后可以,她武順爲什麼不行?

    就在武順看到令書的一瞬間,她的心態幾乎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小心、謹慎依舊,但有一種叫做野心的東西已經在她的心底慢慢地滋生了出來。

    楊氏看着武順模樣,武順臉上還掛着些笑意,對武順問道:“順兒,這是何故?”

    武順回道:“阿孃,這令書上不是已經寫地很清楚了嗎?陛下下令,着兒爲太子良娣,入東宮侍候太子。武川侯府那邊兒已經打點妥當,只怕兒入宮也就是這兩日的事情了。”

    令書上的東西楊氏自然看得懂,真正叫楊氏疑惑的是此事來地太過突然了,楊氏問道:“陛下怎會突然下這等旨意。”

    武順回道:“陛下的心意豈是我等能夠揣測的,這兒也不知,不過也許是對咱們武家特別眷顧吧。”

    楊氏有些擔憂道:“陛下突下旨意,你又突然進了東宮,若是叫媚娘知道此事,不知道媚娘會作何感想,只怕是難做地很吶。”

    楊氏所言倒也有些道理,武媚娘是太子妃,李恪的正室,突然皇帝下旨,將自己的阿姊武順封爲李恪的側室,而且還是僅次於武媚娘這個太子妃的良娣,這叫武媚娘作何感想,武媚娘自然難免擔憂和不悅。

    楊氏說的本不錯,但這話到了武順的耳中,卻又是另外一個味道了,什麼叫武順進東宮,武媚娘作何感想,武順和武媚娘同爲楊氏之女,難不成因爲武媚娘,武順便不能嫁於李恪,便活該頂着外面的風言風語孀居一輩子纔好?

    武順擡起頭,反問道:“兒和太子之間的事情當初本就是媚孃的意思,兒和太子如此也不是一兩日了,阿孃難道是第一日知曉嗎?阿孃爲何早不過問?”

    武順私爲李恪侍寢已有數載,就連外面的人都知道了,楊氏自然不會不知道,楊氏清楚當初武順這麼做是爲了鞏固武家的利益,故而楊氏佯做不知而已。

    其實這些年武順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裏多多少少對楊氏還是有些不滿的。在武順看來,當年如果不是楊氏早早地將自己許配了賀蘭家,興許武家和當年的楚王府聯姻,嫁給李恪成爲正妻,成爲現在太子妃的就是武順了。

    楊氏看着武順的反應,也知道自己有些失言了,楊氏忙道:“娘並非此意,你和媚娘都是孃親生的閨女,娘都待之一般,並無高低之分,娘只是擔心你們日後同在東宮,萬一有什麼不和,會傷了姐妹之情。”

    武順道:“古之娥皇、女英亦是姊妹,她們共侍帝舜,不也同樣姊妹情深,著成佳話嗎?前人可以,咱們姊妹自然也可以。”

    知子莫若母,武媚娘和武順都是楊氏親出,他們倆的脾氣楊氏都再清楚不過了,她們兩都不是甘居人下,輕易退讓的性子,但李恪只有一個,她們長此下去,又哪有不相爭的。

    楊氏道:“脣齒共生,尚且有互相傷及的可能,娘只是擔心日後你們同在東宮,相處地久了,爲爭太子寵愛,難免也會偶有摩擦。”

    武順聞言,笑道:“兒是長姐,將來兒若當真與阿妹有不和之處,兒也自當讓着些阿妹的,而且咱們總歸都是一家人,不管將來如何,阿孃都是太子的丈娘,阿孃又何必憂心。”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