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庶子奪唐 >第三十二章 來信
    江謹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接着再看更方便。

    十一月初,時間已近深冬,在歷時月餘的班師行軍過後,李世民所率的東征大軍終於將渡黃河,出了河北境。

    去時和回京的路程相差不大,李世民去時極快,但回京時卻慢了許多,這其中也說明了李世民的身子狀況絕不樂觀。

    洛陽城外,孟津渡口。

    冬風凜烈,寒意徹骨,尋常人在屋外待上片刻都會覺着不舒適,但李恪站在渡口邊,迎着大風已經等候一個多時辰了。

    “師父可能頂得住風寒,若是覺着冷了可先往後面的帳中歇着,左右父皇都還未到。”李恪站在碼頭邊,看着朔風下穿着朝服,凍地面色有些發白的岑文本,又看了看對岸還沒有動靜的大船,關切地對岑文本問道。

    皇帝御駕親征還京,依理自當百官迎候,而百官迎駕又當着朝服才顯莊重,否則就是失了禮數,於是隨李恪前來侯駕的一衆官員都穿着朝服來此,只是在朝服外另披了朝廷發下的披風擋着些風寒,而岑文本身爲中書宰相,百官表率,也自當如此。

    岑文本年已近五旬,已然年長了,朝廷發下的披風雖然還算厚實,但在這冬日的河邊大風裏就顯得不夠看了,岑文本在此站了一個多時辰,手腳已經凍得有些發僵,李恪故有此言。

    岑文本搖了搖頭道:“不可,陛下將至,我等爲臣的自當在此迎候,豈能爲避一時風寒,而失了君臣禮數。”

    岑文本最重爲士之道,一個“禮”字他看得極重,李世民不遠數千裏御駕親征回京,岑文本更不會有半分的怠慢。

    李恪看着岑文本的模樣,雙手已經凍得有些發青了,擔心岑文本的身子,生怕再叫岑文本凍出個好歹來,連忙解下了自己身上的狐裘大氅,親自披到了岑文本的身上,對岑文本道:“師父穿得太薄了些,如何頂得住如此風寒,弟子的這件暖和,師父快穿上吧。”

    李恪身上的這件狐裘大氅通身雪白,乃是由十數只雪山白狐的皮毛織成,是前幾個月薛延陀可汗曳莽專程自鬱督軍山送給李恪的好東西,應該算是世間罕有的絕品了,自然保暖地很,就算是在漠北都頂地上用的,更何況是在洛陽了。

    岑文本是文臣,身形瘦削,而李恪本就高大,這件狐裘大氅又是依着李恪的身形做的,狐裘大氅上身,把岑文本週身過地嚴嚴實實地,片刻間就暖和了起來。

    “太子這是作甚,如何使得?”岑文本看着李恪竟當着衆臣的面把自己身上的大氅脫下給了自己,連忙推辭道。

    李恪堅持地把狐裘大氅在岑文本的身上繫好,對岑文本笑道:“師父受凍,我這個做弟子的豈能待得住,這是弟子的一片心意,師父受着便是。”

    岑文本道:“太子身子金貴,更不能凍着。”

    李恪拍了拍自己的胸脯笑道:“弟子正當盛年,早年又在朔北督邊,洛陽的區區風寒不過是春風拂面罷了,凍不着的。”

    說着,李恪還把自己的胸膛挺地更直了些,彷彿真的不怕凍一般。

    李恪孩童時便在突厥,長成後又在北地督邊數載,習慣了風寒,再加上李恪行伍出身,正當盛年,確是比起尋常人更耐寒些。

    在這羣臣當中,唯一一個能受李恪衣裳的還真就只有一個岑文本,岑文本是李恪的授業恩師,李恪解衣給岑文本禦寒是師道,更是人倫綱常。

    其實岑文本的擔憂確實也是多餘的,因爲就在李恪解下大氅後,身後又有衛率拿上了一件外衣,披在了李恪的身上,這件外衣雖然不比岑文本上的這件暖和,但也足夠李恪禦寒了。

    岑文本看着李恪的模樣,笑了笑,眼角有些微溼,收下了李恪給他披上的狐裘大氅。

    “天寒地凍的,就算是鋼筋鐵骨又哪有不冷的,太子是國儲,還需千萬保重身子纔是,怎麼還跟個孩童似的。”岑文本看似抱怨,卻實則滿是疼愛地對李恪道。

    岑文本和李恪雖是師徒,但岑文本卻一直將李恪看作自家子侄,甚至看得更重,比自己的性命都重,李恪雖然已經二十有五了,但在岑文本的眼中始終與當初跟着他學文的少年並無不同。

    李恪和岑文本說着話,而後又過了半個多時辰,黃河對岸的大船終於動了,大船一動,意味着李世民要過河了。

    李世民的中軍乘大船過河,不到一炷香的功夫便靠上了孟津渡口,緩緩靠岸停下,而李世民終於也在常塗的攙扶之下出現在了衆人的眼前。

    “兒臣李恪率洛陽百官拜見父皇!”李恪看着李世民近前,上前對李世民拜道。

    李世民患病數日,人在河北時又連日趕路,一直沒有好生地歇息過,臉色顯得很是虛弱,難看地很。

    李世民看着李恪在前,手緩緩地推開了攙扶着他的常塗,盡力自己站在李恪的身前,高聲道:“恪兒快起身,衆卿快起身。”

    李恪站起身子,打了個眼色,示意常塗退後,而後自己靠到了李世民的身前,既是挽着李世民的手臂已顯父子親暱,也是在無形中扶着李世民,叫李世民站得輕巧些。

    “爲父不在的半載,恪兒監國辛苦了。”李世民知道李恪的心意,也不推辭,任由李恪攙着自己,對李恪道。

    李恪回道:“兒臣行事不過隨父皇舊例,談不上辛苦,倒是父皇東征受累,此番終得凱旋,兒臣已在城中爲父皇設宴慶功。”

    李世民御駕親征,李恪謂之凱旋並無不妥,李世民東征一戰,滅高句麗十萬餘,奪城十餘座,馬匹、兵甲更繳獲更是不可計數,高句麗國力折損半數,而唐軍亡於陣前者不過數千,這自然是大捷。

    只是李世民北伐,又豈是衝着打擊高句麗國力去的,李世民對於自己此次御駕親征要求極高,對於李世民來說,只要沒有滅了高句麗,擒拿淵蓋蘇文便都是不勝。

    李世民聞言,搖了搖頭道:“我唐軍未過鴨綠江,平壤未下,談何大勝。只可恨朕的身子骨不成了,難支遼東風寒,否則再有一月必滅高句麗。”

    李世民的話有些惋惜,有些不甘,東征一戰歷時半載多,最後卻以這樣的方式草草結束,對於戎馬半生,戰無不勝的李世民來說實在是難以接受。

    李恪安慰道:“區區高句麗而已,我大唐早晚必滅之。此番父皇已經打得高句麗元氣大傷,待來年開春只需再遣一員大將北上,便可滅之。”

    李恪的話是在安慰李世民,但說的也是實情,此戰過後高句麗已經元氣大傷,再想滅國要容易上許多。

    李恪和李世民正在說着話,可就在此時,一隊輕騎自關中的方向疾馳而來,拿着房玄齡發下的令箭直奔此間而來,顯然是有要事稟奏。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