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未來旅行社系統 >第149章 洞庭
    下午四點多從星城出發,到嶽州差不多一個小時左右,上次來的時候還是坐的孫遠軍的磁懸浮跑車,這次可就沒有那個待遇了。.zuox

    不過嶽州作爲湘省唯一的一個港口城市,交通方面自然無可挑剔,從真軌站出來,毗鄰的就是公交站,去往市區和周邊縣城的班車流水作業,完全不擔心交通問題。

    唐風和何勝下車後,早就預約好的汽車已經等在車站外,上車後直接坐到湖邊酒店。

    由於上次已經把嶽州大致遊玩了一遍,所以這次沒有太多興趣去夜遊了,晚上連巴陵廣場都沒去,就在酒店附近的街道上吃了些本地菜餚。

    嶽州作爲一個既臨江又臨湖的古城,美食大多以淡水魚爲主,上次只吃了一部分,這次他就專門挑了一些之前沒喫過的菜,像石鍋回頭魚、洞庭鯝魚肚、翠竹粉蒸魚、蝴蝶過河、銀針雞片等等。

    之前唐風有聽過很多遊客說,來湘省就是喫口味蝦、牛肉粉、臭豆腐等等,但其實湘省的名菜佳餚有很多,只不過被這些小喫的名頭所掩蓋,大部分人來的時候能想到的湘菜,估計也就只有‘青椒炒肉’和‘辣’這兩個字眼了。

    要知道湘省獨有的湘菜,也是八大菜系之一,既然能名震一方,必有其獨特之處。

    湘菜,即湘南菜,在星城地區又被稱爲本味菜,是華國曆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

    在公元前300 多年的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被流放到湘南,寫出了著名詩章《楚辭》。其中的《招魂》和《大招》兩篇就反映了當時的祭祀活動中豐富味美的菜餚、酒水和小喫情況。

    秦漢兩代,湘南的飲食文化逐步形成了一個從用料、烹調方法到風味風格都比較完整的體系,其使用原料之豐盛,烹調方法之多彩,風味之鮮美,都是比較突出的。

    1972 年從湘南星城市馬王堆的軚侯妻辛追墓出土隨葬遺策中可以看出,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湘南的精餚美饌已近百種。

    僅肉羹一項就有5大類24種。用純肉燒的叫太羹,是羹中最好的,有9種,均爲濃湯;用清燉方法煮的清湯叫白羹,有牛白羹、鹿肉芋白羹、鮮鱖藕鮑白羹等7種;加芹菜燒的肉羹叫中羹,有狗巾羹、雁巾羹、鯽藕中羹3種;用蒿燒的肉羹叫逢羹,有牛逢羹、羊逢羹、豕逢羹;用苦菜燒的肉羹叫苦羹,有狗苦羹和牛苦羹兩種。另外還有72種食物。如“魚膚”是從生魚腹上割取的肉;“牛膾”、“鹿膾”等是把生肉切成細絲製成的食物;“熬兔”、“熬陰鶉”是幹煎兔或鵪鶉等。

    由於湘南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所以自唐、宋以來,尤其在明、清之際湘南飲食文化的發展更趨完善,逐步形成了全國八大菜系中一支具有鮮明特色的湘菜系。

    湘菜製作精細,用料上比較廣泛,口味多變,品種繁多;色澤上油重色濃,講求實惠;品味上注重香辣、香鮮、軟嫩;製法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

    湘菜歷來重視原料互相搭配,滋味互相滲透。湘菜調味尤重香辣。因地理位置的關係,湘南氣候溫和溼潤,故人們多喜食辣椒,用以提神去溼。同時,爆炒也是湘南人做菜的拿手好戲。

    湘菜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種地方風味爲主。

    湘江流域以星城、衡陽、湘潭爲中心,是湘南菜系的主要代表。著名代表菜有:“海蔘盆蒸”、“臘味合蒸”、“走油豆豉扣肉”、“麻辣仔雞”等,都是名菜佳餚。

    洞庭湖區以烹製河鮮、家禽和家畜見長,多用燉、燒、蒸、臘的製法,其特點是芡大油厚,鹹辣香軟。代表菜有:“洞庭金龜”、“網油叉燒洞庭桂魚”,“蝴蝶飄海”、“冰糖湘蓮”等,皆爲有口皆碑的洞庭湖區名餚。

    湘西山區湘西菜擅長製作山珍野味、煙燻臘肉和各種醃肉,口味側重鹹香酸辣,常以柴炭作燃料,有濃厚的山鄉風味。代表菜有:“紅燒寒菌”、“板栗燒菜心”、“湘西酸肉”、“炒血鴨”等,皆爲馳名湘西的佳餚。

    另外經典菜品有組庵湘菜系列,被稱爲“湘菜之源”,是湘菜中的著名系列和重要流派,由湘南晚清至民國時期名人譚延闓及其家廚所創立。

    譚延闓(1880年—1930年),字組庵,湘南茶陵縣人,生於浙江杭州,歷任華國國民政府主席、華國國民政府第一任行政院院長,爲民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組庵湘菜創始人。

    總之唐風奉勸各位一句話,湘菜品種繁多、樣式各異,大家不要老盯着口味蝦和臭豆腐不放,來一趟不容易,多喫點好的正宗的。

    一夜好夢。

    清晨起來後,從酒店陽臺上就能看到浩瀚如煙的洞庭湖,正如范仲淹《岳陽樓記》所描繪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洞庭湖,歷史上有云夢、雲夢澤、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稱。

    名稱的歷來,有許多的說法,在《史記》、《周禮》、《爾雅》等古書上都有“雲夢“的記載,同時也是很多玄幻小說、網絡遊戲、戲曲、影視劇等文化作品中的大型副本之一。

    《漢陽志》說:“雲在江之北,夢在江之南。“合起來統稱雲夢。

    當時的雲夢澤面積曾達4萬平方公里,這是什麼概念呢?如今的湘省面積不過2118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當時的洞庭湖有如今的湘省五分之一那麼大。

    《地理今釋》載:“東抵蘄州(現隸屬鄂省蘄春縣),西抵枝江(現隸屬鄂省宜昌市),京山以南(現隸屬鄂省荊門市),青草以北(現隸屬湘省瀏陽市,95年改名爲棖衝鎮),皆古之雲夢。“

    簡單的形容一下,就是現在的宜昌、武漢、九江、星城四地中間,沒有陸地全是水,從衛星地圖上可以看到大概地形。據說當初屈原從宜昌流亡到湘南就是坐船而來。

    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說:“雲夢者方八、九百里。“

    到了戰國後期,由於泥沙的沉積,雲夢澤分爲南北兩部,長江以北成爲沼澤地帶,分割成上千個小湖,大部分在鄂省境內,這也是鄂省爲什麼叫千湖之省的原因。

    長江以南由於洞庭湖地形低窪,沒有分割成若干小湖,所以保留了一片浩瀚的大湖。

    因爲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自此不再叫雲夢,而將這片大湖稱之爲洞庭湖。

    先秦之後,雲夢澤逐漸解體,江湖關係轉變,直接影響到洞庭湖的演變。

    漢晉以來,長江流域人口逐漸增長,墾殖活動強度增大,自然植被受到破壞,長江的含沙量開始增高。

    隨着荊北雲夢澤的逐漸淤塞,荊江河牀自動調節擡高,加上受西北—東南方向新構造掀斜運動的影響,湖泊的淤積過程開始加速。

    唐宋時期,荊江統一河牀的形成,使邊界條件發生重大變化。

    隨着荊江堤防不斷修築,江面束狹、泄洪不暢,洪水位開始擡升,江水頂託倒灌機率增大,每當大洪水通過荊江段常形成決口,“九穴十三口”形成。

    穴口大量分流長江洪水,使洞庭湖呈現明顯擴漲之勢,湖盆向西、向南伸展,南連青草、西吞赤沙,水域面積擴大。

    形容湖水波瀾壯闊的“八百里洞庭”一詞,便開始在這一時期的詩文典籍中出現。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