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未來旅行社系統 >第169章 呼倫湖
    白老頭收錢後,和他孫子兩人很快就策馬揚鞭,繞過軍管區在大街小巷裏帶起路來。.1kanshu

    唐風的車子跟在他們身後,竟然還有些跟不上,出了市區更是隻有喫土的份。

    隨着何勝的聯繫,其他的智能人開着車也遠遠的吊在他們之後,畢竟這路上雖然車少,但不是沒有,白老頭兩人一時半會自然不會察覺。

    “這條路好像不是往滿洲里的方向吧?”唐風一邊問着,一邊打開手機查詢。

    何勝點頭道:“是往新巴爾虎左旗的方向,可能是要繞路。”

    一眨眼,車隊在荒涼的草原中穿行了大半個小時,白老頭爺孫倆站在一個小縣城的路口等待着他們。

    “我們從這裏往西走,路況不是很好,沒有磁懸浮通道,你們慢點開,跟緊我們。”白老頭囑咐道。

    唐風順着他指引的方向看去,和江南小城的鄉道差不多,但是草原地帶沙石較多,並且牛馬羊羣都是散養,說不準路上就會遇到這些動物,所以必要的提醒還是需要的,這樣看來,這個老頭也還是講點原則的。

    確認唐風他們都清楚後,白老頭對孫子打了個招呼,兩人立即上馬前去帶路。

    進入到這片地界,就是深入大草原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情景隨處可見,有些地方草叢茂密,稱之爲草林也不爲過,一米半米高的草甸平鋪在山丘之上,隨着地形起伏變化,無邊無際。

    草原景色雖好,但也深藏陷阱,食肉性動物就不說了,僅地坑、天坑、裂縫等地質災害就十分常見,這也是環境所致。

    一般的草原因爲無法生長大型樹木,僅靠草本植物來維繫表面,所以地下沙土是十分鬆軟的,比如地下河流過會形成流沙或者沼澤,等地下河轉移之後,會形成地下空洞,在受到雷聲的影響,地質層會出現塌陷、分裂,把地下河空出來的地方變成一個個天然陷阱。

    如果對地形不夠熟悉,儘量避免隨意出行,就算是忍不住了,也應在當地牧民的帶領下騎馬遊玩,因爲生長在這裏的動物,都比較熟悉當地的地形,一些比較危險或者有同類非正常死亡的地方,它們會本能的停止前行。

    一路跌跌撞撞,又花了半個多小時,纔到達一個村子,白老頭讓唐風等人下來換上蒙族服裝,然後弄了幾匹馬過來,說是後面的路還是騎馬比較方便,並且汽車的響動會引起軍方的注意。

    唐風幾人不會騎馬,但是考慮到白老頭說的也不無道理,也就勉爲其難的騎上了馬匹,這看人騎馬和自己騎馬是完全不同的感覺。

    一匹馬矮的有**十公分,袖珍馬也有60釐米高,正常的一般一米到一米五之間,高大的有兩米高,而他們胯下的這幾匹馬基本上都是一米三左右的,是典型的蒙古馬。

    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肩高120-135釐米,體重267-370千克。身軀粗,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飛節角度較小,稍曲飛,蹄質堅實。被毛濃密,毛色複雜,以青、騮和兔褐色爲多。

    蒙古馬原產蒙古高原,處於半野生生存狀態,它們既沒有舒適的馬廄,也沒有精美的飼料,在狐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蟲,冬季能耐得住-40c的嚴寒。

    蒙古馬體形矮小,其貌不揚,然而,蒙古馬在風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沒有失去雄悍的馬性,它們頭大頸短,體魄強健,胸寬鬃長,皮厚毛粗,能抵禦西伯利亞暴雪;能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最典型的功績就是爲成吉思汗征戰天下,用鐵蹄踩下了3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佔世界土地面積的22%,可謂是爲人類日常生活和古代戰爭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白老頭牽出來的這幾匹馬明顯都受過馴化,雖然唐風幾人坐立不安,但是馬匹非常溫馴,不抖繮繩它就漫步前行,你稍微抖一下它就快一點,完全聽從繮繩的指揮,不至於讓人擔驚受怕。

    離開縣城後往西南方向的鄉道前行,沒騎多久唐風就感覺大腿內側開始隱隱作痛,摩擦的撕裂感和火辣感讓他忐忑不安,問了一下白老頭大概距離,居然還有五十多公里,實在是讓人折磨的旅程。

    而後面跟隨的智能人沒有經過縣城,直接開着車子遙遙跟隨在他們後面。

    一路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幾人終於到達了烏爾遜河邊,河流發源于貝爾湖北岸,北流注入呼倫湖,河漫灘上葦柳叢生,溼地較多。

    遠遠看去,河流倒映着藍色的天空,環繞曲折,綠色草甸伴隨左右,宛如翠綠盤中一抹藍色的絲綢,風景絕佳。

    順着河流向前看去,就是一望無際的呼倫湖,在這種平原視野裏,這湖和大海沒什麼區別,同樣的湛藍清澈,同樣的無邊無際,只不過沒有波濤翻涌的模樣。

    沿河徐徐前行,穿過一個叫吉布胡郎圖蘇木的鄉鎮,就到了湖邊。

    呼倫湖又名呼倫池、達賚湖、達賚諾爾,與貝爾湖互爲姊妹湖。蒙古語意爲“海一樣的湖”。

    歷史曾稱大澤、俱輪泊、闊連海子、虎圖澤、玄寞池、庫楞湖等。

    是北方衆多遊牧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東胡、匈奴、鮮卑、室韋、回紇、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曾繁衍生息於此。

    呼倫湖是近代纔有的名稱,“呼倫”是蒙古語“哈溜”的諧音,意爲“水獺”;“貝爾”蒙古語意爲“雄水獺”。

    古代這兩個湖盛產水獺,生活在湖邊的蒙古人便以動、植物名稱命山、河、湖、泉名稱的古老習慣爲兩湖命名。

    由於氣候乾旱等原因,湖體水位持續下降,水面減少約300平方公里,導致溼地萎縮,湖區生態環境退化。

    從2000年至2009年,呼倫湖的水位已經下降了約46米,平均每年下降50釐米。呼倫湖水域面積縮減了477平方公里,比歷史最大面積2339平方公里縮減了20%。

    蓄水量減少使得水域污染嚴重,湖水ph值由20世紀60年代的85上升爲91,鹼度由228每升毫克當量上升到1109,含鹽量由千分之07上升到千分之16。鹼化的湖水讓三種魚類已經滅絕,它們是細鱗魚、蒙古紅幽和哲羅魚。

    呼倫湖的八個著名景區分別爲水上日出、湖天蜃樓、石樁戀馬、玉灘淘浪、虎嘯呼倫、象山望月、蘆蕩棲鳥、鷗島聽琴。

    “雙湖魚躍”是這兒獨特的風景。每到7、8月份時,遊人可到呼倫湖通往貝爾湖的一條河汊──鳥崗,你會看到成羣的魚兒,爭先恐後地、密密匝匝地聚在魚柵前,歡躍而起,真是一奇特的景象。

    呼倫湖內有一個人工小島叫“湖心島”,1997年修建於呼倫湖小河口生態旅遊景區,成爲景區的標誌性建築。

    2003年,遊人們曾泛舟到小島上觀景遊玩。然而,自2003年起,隨着呼倫湖水位逐年下降,小島逐漸與岸邊連成一體。

    2013年,呼倫湖水位持續上漲,“湖心島”重回呼倫湖懷抱。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