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帝國星象 >原型大競猜 10劍來
    後人

    諸暨西施殿

    諸暨西施殿

    爲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諸暨苧蘿山下修建了西施殿。稍後,女詩人魚玄機又有《西施廟》詩。這些是目前能見到的關於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當規模。此後屢興屢廢。西施殿於1986年奠基,1990年10月7日落成,景區佔地5000平方米,由門樓、西施殿、古越臺、鄭旦亭、碑廊、紅粉池、沉魚池、先賢閣等景點構成。西施殿景區在重修過程還從民間徵集了12000餘件從老式民居上拆下來的古建築構件,其中包括梁、柱、門、窗後人

    諸暨西施殿

    諸暨西施殿

    爲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諸暨苧蘿山下修建了西施殿。稍後,女詩人魚玄機又有《西施廟》詩。這些是目前能見到的關於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當規模。此後屢興屢廢。西施殿於1986年奠基,1990年10月7日落成,景區佔地5000平方米,由門樓、西施殿、古越臺、鄭旦亭、碑廊、紅粉池、沉魚池、先賢閣等景點構成。西施殿景區在重修過程還從民間徵集了12000餘件從老式民居上拆下來的古建築構件,其中包括梁、柱、門、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這些木、石構件雕刻精美,工藝水平高超。經過設計者的精心搭配,合理利用,無疑大大增強了西施殿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使它更具有了濃厚的地方特色。

    景點門樓外觀像座牌坊,四根一組的青石圓柱中間是三扇硃紅油漆拱形大門,給人以古樸凝重的第一感覺。作爲主體建築的西施殿,綜合吸取了傳統宮殿和民間宗祠的構築手法,把主殿臺基擡高,殿前以拱橋爲主軸,並配置水池和東西側廂,這種結構既保證了主殿的體量,又不至於呆板,起承開合多變化,高低錯落有層次,大殿內的西施像(底座高80釐米,像高280釐米)神態嫺雅,端坐在浣石上。

    西施殿右側正對門樓的建築是古越臺,臺分上下兩層,上層供奉着越王勾踐和他的兩位謀臣文種、范蠡;下層是“西施行”故事展館。與西施殿遙遙相對的鄭旦亭是爲紀念與西施同入吳的美女鄭旦而建。西子碑廊在鄭旦亭左側,依山就勢而建,歷代文人墨客爲西施題寫的詩句和古今中外畫家創作的各種西施畫像都一一刻了碑羅列在此;碑廊盡處便是整個景區的最高點,浣紗江和對岸的鄭旦故里─鸕鶿灣村皆在眼前了。穿過新建的香榧館、珍珠館,出門從浣紗亭拾級而下就到浣紗石了,相傳當年西施就是在此浣紗的,歷經2500年風雨滄桑,昔日風光早已不再,但王羲之手書的“浣紗”二字卻依然在目。

    14處古蹟羣流傳千年的西施民俗

    臨浦集鎮往東北走2公里,有一座苧蘿山。山的西邊有一條長約2.5公里的浣沙溪。這條溪的兩岸,分佈着西施廟、苧蘿亭、范蠡廟、起埠廟、浴美施閘等14處西施古蹟羣。至今,浣沙溪邊的粉紅建築西施廟裏仍保留一塊清代光緒皇帝的御旨石碑。在古代地名和歷史文獻中,“苧蘿村”、“施家渡”等地名和西施緊密相連。在臨浦鎮北部,就有一個施家渡村,這個村子裏大多是施姓家族,相傳是西施的出生地。臨浦當地也有多個有關西施的民俗活動。每年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橫一村一年一度的荷燈節,爲紀念西施和她的姐妹鄭旦而舉辦的,這一習俗已流傳了近900年。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傳說是西施生日,這一天,不光是臨浦,有來自蕭山各地、紹興等地的香客來西施廟進香,至今不衰。

    劃定一個3.95平方公里的古蹟保護區

    臨浦西施古蹟羣是蕭山區級文保單位,臨浦西施傳說也於2007年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另外,臨浦民間文藝者根據西施在臨浦流傳的故事,已編撰了6本西施文化叢書。臨浦也先後投入3000多萬元對西施古蹟羣進行保護修繕,修建了西施公園。不過,臨浦14處西施古蹟羣總體散亂,傳說故事也無法形成實實在在可看可遊可用的有形資源。

    新鮮出爐的《臨浦西后人

    諸暨西施殿

    諸暨西施殿

    爲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諸暨苧蘿山下修建了西施殿。稍後,女詩人魚玄機又有《西施廟》詩。這些是目前能見到的關於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當規模。此後屢興屢廢。西施殿於1986年奠基,1990年10月7日落成,景區佔地5000平方米,由門樓、西施殿、古越臺、鄭旦亭、碑廊、紅粉池、沉魚池、先賢閣等景點構成。西施殿景區在重修過程還從民間徵集了12000餘件從老式民居上拆下來的古建築構件,其中包括梁、柱、門、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這些木、石構件雕刻精美,工藝水平高超。經過設計者的精心搭配,合理利用,無疑大大增強了西施殿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使它更具有了濃厚的地方特色。

    景點門樓外觀像座牌坊,四根一組的青石圓柱中間是三扇硃紅油漆拱形大門,給人以古樸凝重的第一感覺。作爲主體建築的西施殿,綜合吸取了傳統宮殿和民間宗祠的構築手法,把主殿臺基擡高,殿前以拱橋爲主軸,並配置水池和東西側廂,這種結構既保證了主殿的體量,又不至於呆板,起承開合多變化,高低錯落有層次,大殿內的西施像(底座高80釐米,像高280釐米)神態嫺雅,端坐在浣石上。

    西施殿右側正對門樓的建築是古越臺,臺分上下兩層,上層供奉着越王勾踐和他的兩位謀臣文種、范蠡;下層是“西施行”故事展館。與西施殿遙遙相對的鄭旦亭是爲紀念與西施同入吳的美女鄭旦而建。西子碑廊在鄭旦亭左側,依山就勢而建,歷代文人墨客爲西施題寫的詩句和古今中外畫家創作的各種西施畫像都一一刻了碑羅列在此;碑廊盡處便是整個景區的最高點,浣紗江和對岸的鄭旦故里─鸕鶿灣村皆在眼前了。穿過新建的香榧館、珍珠館,出門從浣紗亭拾級而下就到浣紗石了,相傳當年西施就是在此浣紗的,歷經2500年風雨滄桑,昔日風光早已不再,但王羲之手書的“浣紗”二字卻依然在目。

    14處古蹟羣流傳千年的西施民俗

    臨浦集鎮往東北走2公里,有一座苧蘿山。山的西邊有一條長約2.5公里的浣沙溪。這條溪的兩岸,分佈着西施廟、苧蘿亭、范蠡廟、起埠廟、浴美施閘等14處西施古蹟羣。至今,浣沙溪邊的粉紅建築西施廟裏仍保留一塊清代光緒皇帝的御旨石碑。在古代地名和歷史文獻中,“苧蘿村”、“施家渡”等地名和西施緊密相連。在臨浦鎮北部,就有一個施家渡村,這個村子裏大多是施姓家族,相傳是西施的出生地。臨浦當地也有多個有關西施的民俗活動。每年農曆七月的最後一天,橫一村一年一度的荷燈節,爲紀念西施和她的姐妹鄭旦而舉辦的,這一習俗已流傳了近900年。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傳說是西施生日,這一天,不光是臨浦,有來自蕭山各地、紹興等地的香客來西施廟進香,至今不衰。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