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之隨身魔法塔 >第588章 年號維新
    “陛下,您總算想起年號的事情了……”禮部尚書荀悅激動的說道,這個時期前兩年就已經說了,劉韜說需要考慮一下,於是這一考慮,就到了現在。

    也不是沒有提過,甚至找羣臣談過這個問題,最後不知不覺就拖到了現在都沒確定。

    “主要是周圍那麼多敵人環繞,若是沒有一個相對安逸的發展環境,朕不打算改元。”劉韜回道,“而且……朕原本就在考慮,是不是按照黃帝紀元開始,一直記錄下來。

    華夏民族應該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不管朝代是否更替,皇帝是否換了一個,首先我們應該記住的,是華夏民族是怎麼來的,我們不管怎麼打,華夏民族這點不會改變。”

    楚漢爲什麼很冷門,說到底就是這個問題。

    楚國勝利,那麼從此天下都是楚人。穿越者建立的國家,只要不是漢,又超不習慣。可選擇劉邦,那按部就班就好,又根本沒有意思。所以與其寫楚漢,還不如直接寫初漢。

    漢人代表漢族的概念,反正明代肯定沒有,誰敢說自己是漢人,朱元璋首先饒不了他。畢竟他老對手陳友諒建立的就是漢國,於是漢人,漢軍和漢臣這些自稱,應該是嫌命長。

    但前面的元朝,倒是把黃河以北,經過遼國和金國統治過的華夏百姓稱爲漢人,這應該是最早把漢人代替漢族稱呼的……

    按照劉韜的意思,也不要糾結什麼民族不民族的,不說血統,說文化。大家都是華夏文明圈的,那大家都是華夏民族,這樣不就好了?

    同時也是希望通過這個方法,來告訴後人‘不管你們怎麼打,首先要明白,自己打的是內戰。你們對付的,不僅是你們的敵人,還是你們的同胞’。

    至少在內戰和侵略戰上,區分好。免得兄弟鬩牆,卻白白便宜了外來的強盜。

    春秋戰國的時候,大家還懂得,一旦胡人入侵,什麼戰爭都放下,一致對外。

    怎麼到漢末之後就逐漸把這個優秀傳統忘記了?是因爲南北朝模糊了內外的界限,還是五代十國埋下的隱患?又或者,是因爲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提出‘民族’的這個概念?

    “陛下這個想法的確獨特……”荀悅聞言一愣,細想之下似乎又有點道理。

    主要是劉韜這個大漢皇帝,從繼位到現在,變革的東西太多。逐漸的大家似乎也開始習慣,尤其變革的東西,逐漸被證實有用,而且更好的時候,大家也慢慢信服他。

    “只是……黃帝歷,本身就是漢史常用的紀元。”荀悅提醒道。

    “這樣啊……”劉韜還是第一次知道這玩意。

    細問才知道,《漢書·律歷制上》就記載了先朝的古六歷,即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和魯歷。而且漢武帝時期,就曾經使用過黃帝歷……

    同時年號原本也是沒有的,也是漢武帝創造出來的。年號和曆法並不衝突,是可以並行的東西。劉韜如果想用黃帝歷,可以讓史官禮官重新佈置。

    至於年號這玩意,保留下來也沒什麼影響。說到底,年號圖的就是一個祥瑞,或者是皇帝的一個希望,願望什麼的。

    “話是那麼說,可你看看下面匯聚上來的年號。”劉韜翻了翻,把以前從各地官員那邊收集的年號,都攤開在荀悅面前。黑客

    他本身對年號這玩意沒什麼概念,又不希望和宗教鬼神扯上關係。想了幾個,後來覺得不太好,最後郭嘉建議,不如讓各級官員出謀劃策,然後選出一個最合適的?

    別說之前,現在其實也在收集,畢竟一天年號沒有定下來,那這個詔書都是有效的。下面的官員,當然也希望自己想出來的年號,能被用上,所以時不時就會發一個過來。

    於是扣除相同的年號後,現在劉韜手中的年號,也是成山的。

    “永漢這個年號也不錯啊……”荀悅簡單翻了翻,然後拿出其中一個。

    “駁回!”劉韜想都沒想就拒絕了。

    歷史上這是劉協繼位後的第一個年號,漢獻帝的第一個年號,劉韜本能的有些抗拒。

    主要少帝已經繼位過,也改過光熹這個年號。劉協沒有繼位,自己繼位,這個時候自己用永漢這個年號,不僅很怪,而且有種不吉利的感覺。

    “那建安?”荀悅翻了翻,這個年號是曹操那邊提供的。

    “這個年號我很糾結……”劉韜回道,這個年號是曹操迎天子到許之後,取的第一個年號,也是劉協在位的第三個年號,幾乎用到禪位前夕,足足二十五年。

    “那就作爲備選……畢竟‘建安’和現在的大漢也不太相符。”荀悅也沒有太糾結,畢竟如果是劉韜剛登基的時候還好,現在局勢已經明朗,‘建安’就有點不太相符。

    隨便翻了翻,然後拿出另外一個,這是王匡給出的:“令和這個年號不錯,政令通和。”

    “駁回!”劉韜一點猶豫都沒有,還想說這玩意怎麼就混進去了。不過也沒有太糾結,畢竟《萬葉集》這個時代還沒有出現,估計大家都是衝着‘政令通和’去的。

    想想也是,現在最缺的就是人,政令傳遞和執行都略有不足。但要取這個年號的話,劉韜生理和心理上都無法接受。

    “這都不行……”荀悅爲難了,這陛下也太難伺候了。

    索性又翻了幾個,和前面幾個的差不多的,基本上都不管,老舊的那部分,基本上就沒有合適的,只能在新的那一批裏面找。

    最後找到一個,激動的問道:“陛下,這個怎麼樣?”

    “維新?徐庶上書的年號?也對,科舉之後都沒有怎麼關注過他們幾個……”劉韜看到維新二字,下意識是想到XX維新,有變法改革的意思。

    “此二字出自《詩經·大雅·文王》,原文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荀悅見劉韜意動,於是趁熱打鐵,“改變舊法推行新政,是爲維新。陛下繼位,對治政,軍政和民生、工藝進行大量變革。受惠於陛下的改動,大漢朝廷蓬勃發展,充滿活力,維新二字,倒也貼切。”

    簡單來說,維新就是過去常在歷史文獻上看到的XX變法,只是說法不同。但年號這玩意,維新也的確比變法好聽。

    “那就,用這個年號了?”劉韜估計是真的被荀悅忽悠瘸了,稀裏糊塗的就同意下來。

    第二天朝堂上提了一丟丟,結果羣臣紛紛稱號,最後宣佈明年開始,爲維新元年。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