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漢鋼鐵直男 >第一百七十八章 懷才不遇跟生不逢時
    衛青不知道張遠爲什麼突然這麼鄭重其事的對他說了這番話。

    只是想起來好像張府上上下下所有人都不允許直接喝生水,即便是藍田山上的泉眼引下來的也是如此。

    爲了不讓別人懷疑自己的身份,張遠從來不會像一個先知那樣告誡別人。

    眼前這件事情顯然已經是突破張遠的底線了。

    不過也必須得突破。

    自古文人重李廣,武人尊衛霍。

    張遠自己明白自己是什麼貨色,他不是文人也不是武人,但是他知道什麼人比較重要。

    李廣自己迷路一直迷路到死,甚至最後臨死的時候還是劉徹看不下去了故意擺了他一道,讓他快點掛掉。

    李廣爲何能夠流傳千古,甚至有着不下於衛青的名聲?

    張遠知道李廣不是一無是處,只是真的不如衛青跟霍去病,說簡單一點就是跟不上歷史潮流了。

    文人有守舊派跟改革派,武將亦是如此。

    李廣便是守舊派的代表人物,而衛青跟霍去病便是改革派。

    劉徹是支持改革派的,他想要成爲一代聖君就不能夠容忍外族對漢族的羞辱。

    武將的守舊派又跟文人有所不同。

    文人守舊是堅持某一觀點,而武將守舊則是因爲他們習慣了以往的作戰方式,並不是不支持新的對敵方針。

    劉徹說的攻守易形李廣也是支持的,但是他卻不能夠以攻守易形來轉換自己的作戰方式。

    他的帶兵策略對於這個時期的大漢來說已經不再適用。

    李廣的名字在華夏曆史上非常響亮,男女老少都知道大漢有這麼一員悍將。

    幾千年過去都有人爲這名悍將的自刎扼腕嘆息,甚至說李廣是英雄。

    李家幾千年來都是世代將門,代代都有能夠領兵的將領出現,他們的名聲是積累起來的。

    李廣跟霍去病一樣也是少年從軍,他是在漢文帝的時候從軍的,到現在從軍已經有三十多年。

    自從周亞夫死後,李廣就成爲了軍中的代表人物。

    雖然竇嬰跟韓安國他們都統率過一軍,少的十多萬兵馬多的三十萬兵馬,可他們的方向始終在政治上而不是軍事上。

    所以李廣一直都是漢軍的領軍人物,張遠猜測劉徹最後坑李廣一次,甚至不惜搭上衛青的名聲就是爲了讓李廣早些掛掉。

    爲什麼這樣做?

    李廣次次運氣都不好,不是迷路就是全軍覆沒,劉徹需要的是打勝仗的將軍,而不是一個虛耗大漢兵力跟物資的將軍。

    但是隻要用兵能夠跨過李廣麼?

    就算劉徹是皇帝都不能,這就成了一個bug般的存在。

    死循環!

    用兵就得用李廣,用了李廣就得損失一大批的物資跟士卒。

    換做是別的皇帝能夠耐住性子就可以了,最起碼劉徹爲李廣留下了千古芳名,沒有讓他去長安城受辱。

    李廣年輕的時候就跟霍去病一樣,天生將才,且囂張跋扈。

    他年輕的時候恨不得天天與匈奴戰鬥,最後逼的漢景帝趕緊把李廣調離邊郡。

    張遠覺得李廣就是沒有在對的時候遇上對的人。

    衛青跟霍去病都是在年輕的時候遇上了劉徹遇上了一個強盛的大漢,而李廣卻在年輕的時候遇上了漢文帝漢景帝遇上了一個內亂不斷的大漢。

    古代規矩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在軍伍之中,沒有規矩就不能夠形成強盛的戰鬥力。

    而李廣行軍不按建制,駐紮不按建制,夜間不打更巡邏,大帳很少使用文書。

    這種帶兵方式簡單是簡單了,底下的士卒們也舒服的一批。

    可是能帶多少兵?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李廣帶兵過萬必亂。

    而且李廣雖然一聲懷才不遇,心中執念到死都沒有實現,可他的腦袋在戰鬥的時候是清楚的,在政治上卻是糊塗的。

    早先七國之亂的時候,本來可以憑藉奪取叛軍主旗的戰功一舉封侯,結果他一頭投到了當時漢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的懷抱中,接受了劉武的將軍印。

    這不就是在政治上犯糊塗麼?而且還迷迷糊糊的攪進去漢景帝跟梁王的皇家鬥爭當中。

    人家漢景帝不打壓你打壓誰啊?

    能做皇帝的哪有什麼善良之輩?

    張遠要是做了皇帝制定也把那些得罪自己的人往死裏面坑,打壓還算是漢景帝仁慈了。

    擱張遠直接就找個理由把李廣腦袋砍了。

    要是劉徹估計遇上這種事情不屠了你三族也得把隴西李家的主家全都殺乾淨。

    想想衛青這次好不容易當主帥帶兵出征還得把李廣帶上,張遠就替衛青感到不甘心,只能寄希望於自己那些充當導航的學生們到時候能夠起到大用。

    不過想想其實跟李廣這樣的人多了去了。

    一打仗就迷路要麼就是遇上敵軍主力全軍覆沒,只不過那些人沒有李廣這麼大的名聲罷了。

    李廣的才氣在這一階段的大漢武將當中還算是出衆的。

    另外周亞夫死後大漢的武將交替出現了一個空窗期,這個空窗期使得李廣成爲了軍方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名氣也就大了起來。

    再者李廣死之前是劉徹還有衛青親手奪去了他封侯的機會,使得他的懷才不遇還有執念到達了頂峯。

    李廣的死因也是自殺顯得更爲悲壯,還有他因爲治軍方法的鬆懈使得他愛護士卒的名聲也傳的很廣。

    他的悲劇性的命運剛剛好符合了大多數文人對自身懷才不遇的悲憤。

    最後就是那位寫出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司馬遷的功勞。

    司馬遷是拿自己的感情在寫《史記》,自然就摻雜了大量的個人好惡以及情感。

    兩個人碰上的都是劉徹這位帝王,司馬遷看劉徹不爽,劉徹打壓李廣,那麼李廣自然而然的就成爲了司馬遷想要歌頌的對象。

    司馬遷估計是第一個竭盡自己全力爲李廣歌功頌德的文人,而後吹捧李廣爲李廣嘆息的文人名士更是數不勝數。

    但是現實當中,張遠看到的李廣卻不是衆人吹捧的樣子。

    最起碼李廣恃才而驕,有時候該冒險的時候不冒險,不該冒險的時候帶着大軍亂衝。

    李廣射術天下聞名,可是他卻經常選用近射的方法。

    近距離的射擊,使李廣多次在戰鬥當中受困,反觀衛青自從坐上了主帥的位置就很少帶兵衝鋒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