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狐朋仙友 >番外 八一八美豔天魔的傳說(1)
    哈嘍,諸位親愛的讀者!

    又到了咱不務正業更新正文,一心只想水番外的時間了。

    其實吧,結合目前正文的進度,咱更應該先寫羆處士被雷劈過以後居然修煉出金丹成仙一事中可能包含的科學道理。

    誰知那個長着老虎腦袋的運營官一看見天魔這倆字就走不動道兒,非逼着咱把‘雷劈成仙’的番外押後,先仔細說說這些天魔背後的故事。

    行唄,聽人勸喫飽飯,可咱該從哪裏說起呢?

    首先這個‘天魔’來源於佛教的三界六道之說,也就是佛教把世界劃分爲‘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故名思議,居住在‘無色界’當中的居民無慾無求,可得大自在,自然是佛陀菩薩所領導下的‘西方極樂世界’。

    比‘無色界’稍微次一等的是‘色界’,也就是初步放下部分慾望索求的‘準西天’居民暫住地;色界居民經過佛陀最終考驗就可以晉升‘無色界’,要通不過考驗就會重新墮落回‘欲界’。

    而生活在三界最底層‘欲界’當中的芸芸衆生就苦逼了,天天被愛憎聲色邪淫等慾望折磨地一溜夠。

    爲了搭救沉淪欲界苦海的冥冥衆生,佛陀將欲界分成‘天、人、阿修羅’等上三道,以及‘地獄’、‘畜生’、‘惡鬼’等下三道,也好因材施教,分門別類地說法度化。

    不是有那麼句話麼?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哪怕是身處地獄中受苦難折磨的亡魂,只要誠心悔悟,佛陀自會現身搭救,給予悔過者改過自新脫離欲界的機會。

    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的‘佛’,並非是生活在‘無色界’中的佛陀,而是誠心悔過,已經得到佛陀初步諒解,成爲積極改造的典型,最近表現挺不錯的意思。

    絕不是說雙手血腥的罪犯一經悔過便能立成佛陀,那樣佛陀也太不值錢了。

    具體爲什麼,那都是古梵文的鍋。

    在古梵文中,‘佛’這個字就是善良美好的意思,而‘魔’則是邪惡醜陋之意;這就和英語中習慣稱呼走大運的幸運兒爲‘lukydog’是一個意思……人家就習慣這樣表達,說你狗就是羨慕嫉妒你,絕非真罵你是狗。

    所以翻譯外文著作的譯者首先要對當地風土人情民俗文化有一定了解,不然很容易鬧笑話。

    囉裏囉嗦地說了這麼多,咱其實就想告訴大家,佛教將欲界六道每一道都分成善惡好壞兩道(佛道與魔道)……所謂的‘天魔’,就是欲界天道當中,表現特別不好老走魔道的那一羣人!

    那麼佛陀爲啥這麼‘煩’天魔呢?

    就是因爲這些天魔專門和佛陀對着幹:佛陀要拯救沉淪欲界的六道衆生,而天魔專門在背後搞破壞,讓衆生在欲界中墮落得更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修羅’的墮落。

    其實原本欲界只有天、人、地獄、畜生與惡鬼五道,而‘阿修羅’是佛陀花費好大力氣度化才規勸向善,並立誓成爲佛陀護法(也就是保鏢)的一夥半神。

    這保鏢自然要和被保護的領導一起居住在‘無色界’中享福,不然保護領導的意義何在?

    結果阿修羅們在集體前往無色界的途中,被天魔王波旬率領手下天魔們半路截胡,最後舉族在天魔的美色誘惑下墮落欲界……要不是佛陀禁出惡言,此時定將‘你娘可好?’掛在嘴邊來回問候。

    既然說到這裏,不妨再順道說兩個典故。

    傳說天魔王波旬是佛陀一族的老對頭,曾化身‘愛’、‘欲’、‘念’三大絕色美女勾引騷擾在菩提樹下悟道的釋迦牟尼,千方百計地阻撓佛祖成佛,這就是第一個佛經典故‘波旬嬈佛’。

    天魔不但騷擾干涉佛祖靜修參禪,還曾多次誘惑折磨佛祖座下弟子,比如將身軀縮小潛入目鍵連羅漢的腹中,不但上躥下跳得將人家好生折磨了一頓,還使羅漢的母親誤以爲兒子腹痛不止的原因是食用的飯菜不潔,因而一怒之下打翻了民衆施捨供奉佛祖一行的齋飯。

    後來目鍵連羅漢的母親因爲生前浪費糧食而墮入地獄受罰,而目鍵連羅漢爲了搭救母親,獨自勇闖地獄,最終放出母親和一衆捱餓受苦的餓鬼,讓她們得以上人世喫一頓飽飯。

    這就是第二個佛經典故‘目鍵連救母’,也是過去中元節信衆要佈施齋飯供養亡魂的習俗來由。

    多說一句,天魔王波旬鑽目鍵連羅漢肚子的故事後來漸漸演變成孫悟空鑽鐵扇公主肚子借芭蕉扇的故事,直接男女性別互轉了,真是很好很強大。

    正是因爲佛陀這麼不待見天魔,所以最初的‘天魔舞’其實是一款供養娛佛的健康舞蹈節目,主要用意就是表示天魔一族認識到自己先前所犯的種種錯誤,因此誠惶誠恐地結伴前往佛陀面前獻舞認錯。

    當然了,人家天魔肯定不會來獻舞認錯,所以‘天魔舞’只不過是一場信衆盲目自嗨的意淫。

    然而在流傳演變過程中,這款原本供養娛佛的舞蹈漸漸就偏離了初衷,慢慢增加了不少諸如‘波旬嬈佛’之類搔首弄姿眉目傳情的妖嬈動作……

    就這樣,改版之後的天魔舞更加受元朝統治階級的喜愛,這表演人數也一再增加,直到元順帝時期出現《十六天魔舞》。

    據說明初一位名叫朱有燉的藩王曾經見識過這種由元順帝首創的《十六天魔舞》,爲此還一連寫了三首詩詞來歌詠贊嘆,其中有一句是‘背番蓮掌舞天魔,二八嬌娃賽月娥’。

    不難看出《十六天魔舞》的表演者主要是十五六的美麗少女,而且在翩翩起舞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將手掌四肢翻轉到身體背後,以體現自己絕佳身體柔韌性的類似‘現代瑜伽’動作。

    哇,身體如此柔韌綿軟的少女真是少見,一下就把出身天家貴胄的朱有燉俘虜了。

    另據史學家考證,在敦煌石窟當中,編號417-483石窟的建造年份屬於元代,其中465號石窟佛雕的動作被認定就是《十六天魔舞》中的動作。

    我曾因一時好奇,專門上網去查了這個465號石窟佛雕的資料;而我看到照片的第一眼,就有一種十分強烈的感覺:這個《十六天魔舞》應該十分類似今天中東地區的‘肚皮舞’或者‘蛇舞’。

    如果我這個推測屬實,那《十六天魔舞》當真是不能在社會大衆面前公演的曲藝節目,其內容實在是‘不可說,說不得’。

    好,書袋終於算是吊完了,以下進入正題,那就是‘天魔’到底是羣什麼人?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