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謀明 >第二百一十二章 實務
    周亮敏沉吟着道:“以朱兄家族掌握的出鹽商道,再拉攏一些鉅商合力,出鹽商道當不是難事。但若是大規模的改煎爲曬,那是徐玄扈老大人都未曾辦好的事情,特別是現在,北方強敵在前,咱們自己地方不宜動作太大。如果弄出大規模的民變和流民,怕是朝廷會極爲不悅……雖然閔大人展現了實力,但畢竟還是新冒起的將領,朝廷未必會如對四鎮那般百般容忍啊。”

    徐光啓當初就是打算改煎爲曬,但在福建能行之事,在淮揚這樣的大明最重要的食鹽出產地卻是遇到了困難。

    一則是世家大戶把鹽引和鹽窩竈戶早就瓜分乾淨,甚至用來煎鹽用的林地,草場,蘆葦灘都各有其主,普通人想隨意撿根木棍都是困難之事。

    在後世枯枝落葉根本無人當一回事,那些麥秸稻杆之所以會被禁止集中焚燒,是因爲大面積的大密度的焚燒會在短期內引起大規模的空氣污染,是以被禁。

    但在大明之時,綠水是常見,畢竟完全沒有工業,糞肥之類除了京師那樣的大城市外,在農村都是寶物,收撿肥田,根本不可能象京師那樣滿街都是糞水橫流。

    綠水易得,清山可是難尋,不要說此時的陝西關中山西的山峯早就成禿山,就算是江北江南地方,山林也是日漸稀疏。

    長期的人居採伐導致的結果便是如此,人們不光是燒飯燒水,還有取暖,燒窯,煎鹽,所有一切的生產生活離不開活,當然也就是離不開木材。

    少數的地方是用煤,但此時運輸不便,基本上缺煤的地方只能用稻草秸稈和木材。

    比如這個時代的晉鐵多半用煤,雜質較多。

    而南方的閩鐵就更加精煉上乘,因爲閔地鐵場雖多,但鍊鐵則全部用木炭,相比煤塊,木炭帶來的雜質就要少的多了。

    閩地多山多木,就算如此,因爲鍊鐵業和造船業的發達,到明末時,福建已經找不到幾顆能夠造船的大木頭了。

    改煎爲曬原本是大好事,可以節省大量勞動力,可以減少環境污染,也使竈戶不再缺乏木料秸稈等煎鹽的必須物。

    但徐光啓少料想了一點,便是壟斷這些產業鏈的人多半身家豐厚,並且掌握着話語權。

    在他們的反對之下,以曬鹽之後會使大量竈戶失業爲理由,將徐光啓的計劃直接給攪黃了。

    周亮敏此時的顧慮正因如此,若大規模改煎爲曬,怕是會使大量竈戶失業,造成地方不穩。

    而閔元啓的身份地位還是不能和四鎮相比,朝廷會隱忍劉澤清,可未必會忍閔元啓。

    “在下來此之前,”朱萬春沉聲道:“閔大人就有全盤的考慮,竈戶之事也未必沒有解決之法。大量的竈戶可以轉爲工人,擇其精壯者從軍,再挑一部份開荒種地,還有各種雜工可以安插人手。況且規模也不會太大,估計影響者最多萬餘丁,這部份丁口,很容易就能吸納下來,不必太過擔心。”

    “既然閔大人有通盤考慮,那還是我多慮了。”

    “不然。”朱萬春笑道:“周兄考慮事情周詳,而且確爲我雲梯關慮事,怎麼能說是多慮?此後雲梯關事多且繁,閔大人當然還是專心於軍務,地方政務曲劃,經濟之道,募集物色能經世致用的人才,我覺得這一類事,我等理應替大人分勞。”

    朱萬春知道現在雲梯關有各司,各司都有若干主事之人。

    他卻隱隱感覺,閔元啓身邊的事務人手雖然不少,但真正的政務和商務人才還是嚴重缺乏。

    朱萬春不僅打算自己留下,還打算把朱萬和等族人也引入一批。

    但人數不能太多,朱家是世代豪商,教養自己子弟自有一套辦法。

    精明幹練加上讀過書,從政或是行商都自有章程辦法。

    朱家子弟到雲梯關必受任用,時間久了自然會形成一股勢力。

    但朱萬春不打算引入家族人手太多,過多則招忌,並非是好事。

    周亮敏也是出身名門世家,也頗爲精明幹練。此人若至雲梯關,再招募一些人才到雲梯關效力,搭建起一個政務和商務班底來,再加上雲梯關原本的人手,差不多就能形成一個較爲雄厚的政商班底了。

    閔元啓用人主要還是看是不是合用,能不能做事,至於功名一類,卻是不怎麼放在眼裏。

    因此朱萬春也隱隱點明,雲梯關需要的是經世濟用的人才。

    至於那些有功名,擅長詩詞,書啓,公文,奏疏一類的師爺,此時倒並不是雲梯關所急需。

    隨着這一場戰事帶來的利好,閔元啓估計能掌握東到灌雲,南邊抵鹽城,北邊抵海州這一大片地盤,人口過百萬,丁口最少也有二十萬左右。

    換了在唐末之時,掌握一州數縣,勉強也可以算是個小鎮節度了。

    就算在此時,也可以羅致一些秀才,舉人身份的人到自己幕府中來效力了。

    劉澤清等諸將幕府就有大量此類人,而史可法的幕府人才就更多了,多半是世家大族的子弟,成名的名士,或是有功名的包括進士身份的幕僚也在其中。

    閔元啓卻不喜這些名士和有功名的生員,周亮敏只道是朱萬春從實際出發,要招羅一些沒有功名但有實幹之才的人才,當下便是含笑答應下來,並未出聲反對。

    周亮敏倒是假以他語,笑吟吟道:“今日聽聞閣部身前屢有報信的信使,朱兄爲何未留在督師衙門,而是在此召見鹽商,足見鎮靜、功夫啊。”

    朱萬春笑道:“非是弟拿喬,而是閣部大人也要通盤考量,弟留下來殊多不便,而且戰報一至,底下如何處理是順水推舟之事,弟靜待好音即可。於其在那邊虛擲浪費光陰,不如早早見人,將閔大人的打算趕緊實施下來,以免耽擱時日。”

    周亮敏自是感佩,同時也深感雲梯關那邊行事方略與普通軍鎮,甚至是和大明各處都有明顯的不同。

    重實務,重效率,更重實利而不耽於虛名。

    從眼前朱萬春身上,周亮敏更是對閔元啓本人有了一層更深的認識,也是暗下決心,此後對身上的士大夫雍容氣息還是收斂一些的好,否則便是到了雲梯關,怕也是討不了好。

    ……

    “竟有此事?”內閣首輔馬士英下值之時乘八人擡的大轎,四周有過百家丁護衛相隨,這些人都是貴州人,大半是馬家的家丁,還有一些是其在鳳陽總督任上提拔任用的親信。

    在內閣之中,馬士英因爲要任用阮大鉞之事與高弘圖和姜曰廣又是爆發爭吵。

    前一陣某個東林大佬病逝,馬士英表示哀悼,結果姜曰廣直接拒絕了馬士英的弔唁之舉,直言馬士英非東林中人,不需要他的弔唁。

    此事等若是伸長巴掌,在馬士英湊過來示好的臉上左一巴掌右一巴掌的抽打。

    馬士英亦非等閒之輩,黃得功在外是他的死黨,兵權在手自是不畏東林,索性就是放開了手腳施爲。

    排擠走史可法,接着就是高,姜二人,羅致罪狀,令言官攻訐,要在年底之內將高弘圖和姜曰廣先後排擠出朝堂。

    東林黨人當然不會善罷干休,編造弘光謠言,士子集會鬧事,言官彈劾,雙方你來我往,廝殺已經漸入白熱化。

    當然現在只是文鬥,距離南來太子案等大案尚有時間,南明的政爭也只是剛揭開序幕而已。

    待到左良玉清君側才漸入高潮,清軍已經到江北一帶,左良玉和黃得功還打的熱鬧,東林黨一口一個馬士英是奸邪小人,要清的是何人自是一清二楚,馬士英當然不會坐以待斃,雙方在外敵當前時廝殺不止,也是千古奇景。

    看到此時江北送來的塘報,馬士英臉上也是陰晴不定。

    當下馬士英對轎中同座的阮大鉞道:“史道鄰關鍵之時首鼠兩端,放着嫡藩不立,擁潞猶疑,提出什麼擁桂,簡直是胡鬧荒唐。四鎮不穩,老夫爲了文臣大體計不得不領頭,現在居然遭了小人之忌,被羣起而攻。史道鄰倒是好,跑到江北又弄出個閔元啓,也要開鎮,集之兄,這一下東林那一夥子又要得意了。”

    阮大鉞和馬士英是同年進士,彼此交誼十分過硬,當年馬士英對他也有當權後必定起復他的承諾,這也是馬士英哪怕鬧出軒然大波也要堅持起復他的原因所在。

    此時兩人並轎而行,阮大鉞看看塘報,笑道:“我看這閔元啓的經歷簡單的很,就是江北的衛所世家出身,和東林一黨素無交集。周亮工,周亮敏兄弟非東林黨人,倍受排擠,而朱家也是和勳貴,太監有關,對東林向來無甚交集。這樣的武官倒算得上是人才,我看閣老不必先劃定其是東林一脈,他們歡喜歸歡喜,更多的是這姓閔的掃了劉澤清的臉面,劉澤清以前可是跟他們的,又能如何?得大將而不能馭之,無非是一羣廢物。閣老不妨對姓閔的加以善意,開鎮是必然之事,何妨加恩給他封爵?”

    “不妥……”馬士英倒是有些意動,但很快又搖頭道:“擁兵幾千的總兵現在最少數十員,這樣就封爵,怕是江南到南京城都是公侯伯了。總得要看這姓閔的下一步如何,他要投向老夫,倒是不妨示好,若不然,自是置之不理便是。”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