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洪流微瀾 >第二百五十七章 中南半島的貿易品
    1841年4月,關於穿鼻草約的報告傳至倫敦。5月,英國政府否決穿鼻草約,內閣會議決定召回義律,改派璞鼎查爲全權公使來華,進一步擴大戰爭。

    璞鼎查於6月5日駛離倫敦,8月10日進抵澳門,8月12日璞鼎查照會廣州當局,要求接受去年所提各項條件,即兩千一百萬元賠款及割讓香港,否則帶兵北上。

    8月21日,璞鼎查和海軍司令巴加和陸軍司令臥烏古,率領十艘艘軍艦、四艘輪船、二十二艘運輸船搭載英國陸軍第十八皇家愛爾蘭團、第二十六卡梅拉尼亞步兵團、第四十九威爾士步兵團、第五十五威斯特摩蘭郡步兵團、第六十二旁遮普印度步兵團、第六十六旁遮普印度步兵團開始第二次北上,共計一萬餘人。

    墨跡未乾的廣州和約旋即成廢紙一張。想來清國朝廷後來簽了約不履約,跟英國人先耍賴也有很大關係。

    從歐洲來的消息也傳到了暹羅。正在唧唧歪歪跟謝綰討要那五十萬英鎊的伍秉鑑不吱聲了,沉默了幾天,又一副可憐兮兮的樣子上門來請謝綰出兵。見謝綰依然不鬆口,就在謝綰的辦公室裏又是咳嗽,又是眩暈,大有不答應就要死在他面前的意思。

    謝綰讓人把這位小老頭兒擡回家,還是那句話,

    “伍老先生,時機未到,您先稍安勿躁。”

    但此時的謝綰心裏已經有點打鼓了。宋插手裏的五千唐人火器營,幾乎都是新兵蛋子,遇上這些番號都上百年的軍隊,縱然火器有些許優勢,也不能保證戰必勝。雖然自己手裏還有三千萊茵軍,只是斷不能跑到前臺與英軍開戰。

    應該怎麼辦呢

    思來想去,謝綰還是去信給李斯特,向萊茵再要求五千“謝m1818”步槍和五十門“克虜伯c32iii”型野戰炮,有備無患,反正伍秉鑑給的錢夠多。

    在高度關注清英戰爭的同時,謝綰帶來的三百位各種專家絲毫沒受影響,奔赴中南半島各地,開展地理、水文、氣象、礦物、植物、動物研究。

    首先當然是對克拉地峽的測量和規劃。

    首期報告已經於8月呈報到謝綰案頭。專家們規劃,克拉運河長102公里、寬400米、深25米、雙向航道,費用預計高達876萬英鎊。此前蘇伊士運河的投資預算爲1000萬英鎊,但最後實際投入高達1860萬英鎊,所以這次對克拉運河的預算更爲精確一些。

    如果說蘇伊士運河有着非常實際的商業價值,那麼克拉運河更重要的是突破英、荷轄制的馬六甲海峽的政治和軍事價值。但也正因爲其商業價值不算突出,也使得這筆投資更加師出無名。

    謝綰翻來覆去看這份報告,總覺得很難有明確的商業收益支撐這個項目,只好暫時擱置。

    其次是對中南半島物產的調查。

    中南半島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攝氏2027°c,乾季及雨季較分明,礦藏有錫、煤等,產柚木、水稻、甘蔗、棕櫚油等。這些東西有一些出口可能,但不足以支撐貿易。另外,雖然這個地理環境很適合種植鴉片,但謝綰肯定是不會想把這種玩意兒作爲貿易基礎的。

    這組報告中有一篇植物報告中的觀點,讓謝綰覺得很有意思。

    “此地風物與巴西相似,或可以引種南美經濟作物。”

    謝綰看看這篇報告的作者,名爲卡爾馮馬齊烏斯。於是讓他的祕書請這位先生請來一敘。

    經過交流,謝綰大致瞭解了馬齊烏斯的生平。

    他比謝綰大一歲,出生於埃爾朗根,醫學博士學位,但致力於研究植物學,1817年,被巴伐利亞王國國王派往巴西考察,他從里約熱內盧出發,到過巴西東方和南方各省,上朔到亞馬遜河和幾條大河的上游。1820年回國,被任命爲慕尼黑植物園的管理員,1826年被聘爲慕尼黑大學的植物學教授。

    他致力於研究在南美洲收集的標本,出版了幾部作品:巴西植物的新屬和新種3卷1823年1832年、巴西植物分類1827年,兩部作品都有插圖。1823年開始陸續出版大部頭的棕櫚自然歷史,幾乎囊括了所有棕櫚科的植物品種,有大量插圖,包括植株和標本解剖圖。

    從1840年,也就是去年,他開始寫作巴西植物,對幾個植物目都有專論。

    謝綰向馬齊烏斯詢問關於巴西植物引種的觀點。兩人結合彼此的專業,談到一種植物橡膠樹。

    十九世紀初,橡膠制雨衣和橡膠鞋就已經被髮明,橡膠加工技術也已經出現。不過橡膠夏天黏、冬天脆的毛病阻礙了它的應用。在剛剛過去的1839年,美國查爾斯古德伊爾發明橡膠硫化解決了這個問題,固特異輪胎就是爲紀念這位發明家而取的名字。

    謝綰和馬齊烏斯還不瞭解此事,但橡膠硫化對謝綰來說卻不算什麼新鮮技術。

    當然更重要的是,謝綰明白橡膠對於近現代工業中防水、防滲、密閉、減震的巨大作用。於是兩人一拍即合,謝綰資助馬齊烏斯到巴西搞一批橡膠樹種子,引種到暹羅來,如果成功的話,謝綰將興建大規模橡膠園,並將其中一些贈送給他作爲回報。

    視線回到清英戰爭上來。

    英軍離開廣州後,道光以爲戰爭已經結束,通諭沿海督撫:“酌情裁撤各省調防官兵”。

    8月上旬,裕謙接到奕山、祁貢自廣州發出英軍將“再犯閩浙”的預警,乃上書要求緩撤退江、浙兩省防務,道光批諭:“英人赴浙,出自風聞,不足爲據,著裕謙仍遵前皆,酌量撤兵,不必爲浮言所惑,以至糜餉勞師”。

    結果僅時隔數日,英國艦隊即出現在廈門。

    1841年8月25日,英艦隊進逼福建廈門海域。通牒“限期交出廈門”遭拒。英軍於次日攻陷廈門,英軍戰死一名,傷十餘名。清軍傷亡數百,總兵江繼芸殉國。英軍將炮臺破壞後,留兵鼓浪嶼,續向定海前進。

    欽差大臣、兩江總督裕謙負責浙江軍務,數月以來,在定海積極設防,兵力近七千人。

    9月25日,英軍再攻定海,遭定海守軍激烈抵抗。英軍三次攻擊,處州鎮總兵鄭國鴻、鎮海鎮總兵葛雲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率清軍與英軍激戰六日。英國陸軍第五十五威斯特摩蘭郡步兵團、第十八皇家愛爾蘭團先後登陸,清軍“所用擡炮至於紅透,不能裝打,猶拼命死戰。”

    10月1日,三位總兵終以武器懸殊,相繼殉國,士兵戰死千人,英軍傷亡約三十人,定海第二次失陷。

    英軍俘獲清軍龍旗,軍官杜爾陣亡。清軍庫存的大量物資落入英軍手中,其中有三十六門新造的大炮被搬上運輸船,用以日後轟擊清軍。定海陷落後,當地民衆仍舊不屈,英軍僅能制縣城周圍十里。

    爲便於中國大陸過冬,等候援師,10月10日,英軍續佔鎮海。兩江總督裕謙、浙江提督餘步雲、狼山鎮總兵謝朝恩率四千清軍在鎮海與兩千四英軍發生戰鬥。

    總兵謝朝恩在沙蟹嶺戰鬥中力竭殉國。餘步雲放棄招寶山炮臺逃跑。裕謙指揮鎮海城守兵發炮攔阻,餘步雲率部轉逃寧波。英軍佔領招寶山,居高臨下,炮擊縣城。裕謙指揮守軍登城抵抗,終不能敵,自盡殉國。

    12日,英軍進攻寧波,提督餘步雲和知府鄧廷彩棄城而逃,寧波復陷。

    13日,英軍在寧波大肆擄掠、姦淫,寧波鄉民奮起抵抗,俘四十餘名英國人。

    兩個月中,英軍相繼攻陷廈門、定海、鎮海、寧波,導致東南沿海各省驟然局勢緊張,紛紛要求增加兵力、槍炮和經費。

    10月18日,道光帝任命吏部尚書奕經爲揚威將軍,副都統特依順、侍郎文蔚爲參贊大臣,並下令從各省徵調援軍,急赴浙東前線。

    謝綰終於也坐不住了。一則此時清國的防禦已經接近全線崩潰,清國上下大概已經沒人不知道兩國軍事差距;二則謝綰也擔心清國徹底放棄抵抗,那五千唐人火器營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也是獨木難支的。

    當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爲兩江總督、五位總兵殉國的消息觸動了謝綰。於是謝綰請來伍秉鑑,

    “伍老先生,請您往京師走一趟,幫唐人火器營運作個名號,我好讓他們登陸勤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