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朝爲田舍郎(田舍郎顧青) >第四百六十七章 君昏臣佞
    潼關告急,高仙芝的求援奏疏遞進長安時已是深夜,李隆基披衣而起,睜着通紅的睡眼,抿脣看着奏疏,冷肅的臉龐一言不發。

    “短短半月,爲何潼關的六萬守軍便折損了兩萬餘?”李隆基臉色難看地喃喃道。

    高力士是遞奏疏的人,此時站在李隆基身後一臉的瞌睡,但仍強打着精神。

    自安祿山起兵造反後,李隆基終於恢復了一代明君氣象,早就吩咐過高力士,平叛前線的任何軍情必須馬上稟奏,無論任何時辰,任何地點。

    高力士記住了,於是今天半夜仍壯着膽子叫醒了李隆基。

    “陛下,老奴以爲……是否召楊相陳相郭老將軍他們來商議一下?”高力士小心翼翼地諫道。

    李隆基面無表情,冷着臉仍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奏疏,良久,從鼻孔裏輕輕嗯了一聲。

    高力士會意,馬上出殿命人宣召楊國忠,陳希烈和郭子儀。

    天子半夜召見必有大事,三位重臣在自家府邸裏被人叫醒後絲毫不敢耽擱,立馬穿戴整齊入宮。

    興慶宮內燈火通明,三位重臣已沒了睡意,將高仙芝的求援奏疏輪流看了一遍後,君臣陷入沉默。

    李隆基眼皮耷拉,似乎睡意未醒,但急促的呼吸和老人特有的喉嚨裏發出的痰音顯示他並非在打瞌睡,而是整個人處於緊張狀態。

    陳希烈神情焦急,欲言又止,郭子儀表情沉穩,捋須沉思,唯獨楊國忠目光閃動,神情很嚴肅,卻不知在想着什麼。

    半晌後,李隆基嘆道:“潼關告急,長安已無兵馬可援,諸卿議一議,此事當如何處之?”

    陳希烈看了看楊國忠,見他沒有說話的意思,於是首先道:“陛下,老臣以爲,無論如何還是要馳援潼關的,不如從長安戍衛中再調撥一兩萬趕赴潼關,解高大將軍燃眉之急。”

    楊國忠搖頭道:“陳相此言差矣,長安城如今只剩了三萬守軍,南方各州縣的駐軍仍在進京勤王的路上,論腳程至少要一個月才能趕到長安,長安城無論如何不可再外調兵馬了,否則天子國都便成了一座空城,教陛下如何自處?”

    陳希烈不滿地道:“那依楊相之意,該如何處置?”

    楊國忠先看了看李隆基的臉色,見他並無生氣的意思,這才緩緩道:“陛下,臣以爲可臨時在長安城內招募新兵,再調撥幾位將領送新兵去潼關,在去潼關的路上,將領不停操練新兵,操練幾日後,約莫勉強能用得上了,如此既不必動用長安守軍,也能馳援高仙芝……”

    郭子儀白眉一皺,沉聲道:“楊相此話簡直是胡說八道,臨時招募的新兵,幾乎與市井百姓無異,指望這些人抄起兵器守潼關,戰事一起他們便會扔了兵器抱頭鼠竄,一人逃跑,全軍士氣皆被影響,潼關反而會更危急,陛下,楊相此言萬不可取。”

    楊國忠不慌不忙道:“郭老將軍或許不知,長安城人口超百萬,市井中大量青壯男子,從販夫走卒到商賈衙差,國難之時臣民皆須爲國分憂,戍關征戰之事從來不僅僅是軍隊將士的責任,舉凡大唐臣民皆有抗敵之責,若能募集長安城青壯,數日內便可多出十萬大軍,這十萬大軍縱然再不濟,以十當一總不難吧?”

    李隆基皺了皺眉,他在登基之前也是掌過兵的人,自然很清楚楊國忠這番話不可取。

    普通百姓跟軍隊將士是兩個概念,純粹以數量來做比較完全沒意義。

    但是如今潼關和長安皆在萬分危急關頭,南方的勤王軍隊遲遲不至,各地軍鎮節度使的軍隊有的還在路上,有的已陷入戰爭泥沼難以動彈,李隆基驟然發覺自己能調動的軍隊已只剩下長安的三萬守軍了。

    如此危急的時刻,楊國忠的諫言就算再荒謬,李隆基也不得不認真思考起來。因爲他已沒有別的選擇了。

    “徵募長安市井百姓爲兵,趕赴潼關救急,似乎……嗯,郭老將軍認爲不可取?”李隆基側頭望向郭子儀。

    郭子儀見李隆基似有意動之色,心中不由大急,起身道:“陛下,萬萬不可取!百姓臨時募兵,短短几日操練便讓他們上戰場,非但對守潼關無益,反而會影響潼關守軍的士氣,一名百姓扔下兵器逃跑,馬上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最後成百上千,大家都跑了,就連真正的守關將士也會跟着跑,老臣一生領兵,此話絕無虛妄,還請陛下三思。”

    李隆基嘆道:“然則,潼關告急,眼看要被安祿山破了,朕拿不出軍隊馳援潼關,長安城遲早保不住,郭老將軍可有辦法?”

    郭子儀頓時沉默了。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再厲害的將軍,手中無兵可用也是徒勞。

    楊國忠眼珠轉了轉,又道:“陛下,臣以爲不但可募長安市井百姓爲兵,守潼關的將領也當仔細參詳一番。高仙芝固爲國朝名將,可他憑藉潼關易守難攻的天險,守關半月便折損兩萬多人馬,臣以爲高仙芝可能不適合繼續領兵守關了。”

    要說楊國忠明明沒什麼本事,卻頗受李隆基的重用,不僅僅是楊貴妃的原因,而是這個沒本事的人說話卻特別有技巧,往往能夠一言道出李隆基的心思。

    李隆基剛接到高仙芝的求援奏疏時,內心就對高仙芝造成如此大的傷亡頗爲不滿,只是國朝大將爲君上征戰,李隆基不好說出傷人的話。

    結果此刻傷人的話卻被楊國忠說了出來。

    李隆基眉梢一挑,饒有興致地道:“國忠有何高見,朕願聞其詳。”

    楊國忠道:“高仙芝曾經是安西節度使,安西荒蠻之地,萬里黃沙,高仙芝領兵習慣了平原大漠交戰,但守關卻是城池攻防戰,高仙芝之長處並不在此,從潼關折損如此嚴重的情勢可以看得出,高仙芝此人並不擅長守關,臣以爲不如換將。”

    李隆基愈發有興趣了,笑道:“哦?國忠覺得可換何人爲守關之將?”

    楊國忠毫不猶豫地道:“臣以爲,可換哥舒翰。”

    哥舒翰這個人選,是楊國忠深思熟慮過的。

    長安朝堂向來有黨系,哥舒翰就是楊國忠一黨。當年爲了對付李林甫,李隆基刻意培植楊國忠的朝堂勢力,不但讓楊國忠身兼二十餘職,而且有意無意地鼓勵楊國忠多與朝臣來往。

    這便是李隆基另一個昏聵的表現了。當年的韋堅案,時任河西節度使的皇甫惟明只不過跟當時的刑部尚書韋堅逛過一次夜市,就被李隆基借題發揮搞成了大案,韋堅和皇甫惟明皆被賜死。

    沒別的原因,就因爲韋堅和皇甫惟明是東宮太子一黨,李隆基要打壓太子,於是拿這二人開刀立威。

    而到了楊國忠這裏,李隆基卻對楊國忠結交邊將哥舒翰睜隻眼閉隻眼,以默許的態度任由二人來往親密。

    因爲李隆基需要楊國忠快速成長起來,在朝堂裏佔據一定的勢力,將李林甫取而代之,也給太子造成一定的威脅。

    於是在李隆基的默許下,楊國忠刻意結交朝臣邊將,包括顧青和哥舒翰,楊國忠結交邊將的目的其實沒那麼不可告人,他並無造反的心思,籠絡邊將純粹是爲了對付安祿山。

    事到如今,潼關告急,楊國忠作爲右相,此時卻絲毫沒有爲大唐社稷國運打算,第一反應就是換掉與他關係一般的高仙芝,換上自己一黨的哥舒翰。

    其實若非顧青的安西軍正深陷洛陽無暇他顧,楊國忠的本意更傾向讓顧青去守潼關。

    畢竟顧青出手比哥舒翰大方多了。

    守潼關固然艱險,可一旦守住了,收益也是極高的,將來若平叛後論功,誰守住潼關必然會被李隆基列爲功勞簿第一,不但升官晉爵,哪怕圖列凌煙閣功臣像也不是不可能。

    可惜如此肥美的差事不能交給顧青,只能退而求次,交給第二號楊黨親信哥舒翰,也算沒流外人田了。

    說來或許沒人相信,直到大唐危在旦夕的此時,連李隆基都焦急憂慮不已,楊國忠卻仍無任何慌張的情緒。

    在他看來,安祿山叛亂只是大唐的小風波,不足爲慮,區區十五萬叛軍,從北打到南已折損了幾萬,如今只剩十來萬了,怎麼可能推倒盛世堅牆?不可能的,朝廷一旦回過神來,反手便可輕鬆平定,所以楊國忠現在要做的是在這場戰爭裏撈足政治資本,將他的同黨捧上去。

    不僅楊國忠是這般想法,此時包括長安朝堂的大部分朝臣都是這般想法,哪怕安祿山兵臨潼關了,朝臣們仍不相信大唐盛世會如此輕易推翻。

    “哥舒翰患有風疾,恐怕……”李隆基遲疑地搖頭。

    當初他派去的太醫已回到長安,李隆基終於相信哥舒翰是真患了風疾。

    楊國忠急忙道:“陛下,哥舒翰雖患風疾,但守潼關不需他親自上陣廝殺,只需坐在後方運籌帷幄便可,國難當頭,陛下可擬旨一道,哥舒翰久沐皇恩,必識大體,縱然沉痾病疾,亦會爲吾皇鞠躬盡瘁。”

    “相比高仙芝,哥舒翰亦是百戰老將,生平未嘗一敗,在大唐素有‘常勝將軍’之美譽,陛下若任哥舒翰守潼關,他定不會辜負陛下厚望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