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陛下因何造反 >第233章 陝北,對毛文龍動手(兩章合一)
    崇禎二年的陝北,氣候一如往年乾旱。

    從三月到六月,沒有下過一場雨,黃土地乾旱的裂出一道道口子。

    然而百姓們的日子卻和往年不同。若是往年,早有無數的百姓攜家帶口,加入流民行列,爲了口喫的賣兒賣女。而今年,整個陝北幾乎沒有了流民。

    #送888現金紅包#關注vx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看熱門神作抽888現金紅包!

    去年皇帝御駕親征,平定了陝北的流民之亂,懲治了所有劣紳惡吏,建立了延綏鎮,然後,陝北百姓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官道上再沒有了四處乞討的流民,百姓們都呆在自己村裏,在鄉正村長們的帶領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抗旱自救。

    朱由檢在陝北的時候,從河南關中調集了幾十萬石糧食,又從陝北士紳家裏查抄了大量錢糧,這些糧食足夠陝北百姓們填飽肚子,支撐到夏糧收穫。

    而且去年陝北大徵兵,徵召了足足三萬禁衛士卒,這些士卒糧餉待遇很好,糧餉足額按時發放,而且士兵皆脫產整日呆在營中,喫飯不用自己掏錢,每個士兵的糧餉足夠養活一家人,這也是這個夏天,陝北沒有出現太多流民的原因。

    冬季的時候,延綏巡撫盧象升組織了全軍開挖溝渠,利用上凍之前,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在延安府各縣開挖了衆多溝渠,並召集整個陝北木匠,打造了數百架水排水車,把延河、北洛河、清澗河等河水引入到溝渠中,用以灌溉。

    當然因爲陝北地形崎嶇不平,到處都是高原溝渠,想像關中那樣開挖大的溝渠灌溉一下子灌溉幾萬頃田地基本上不可能。而且河流水位低,想把河水弄到高處也非常困難。所以想把整個陝北所有田地用河水灌溉幾乎不可能。

    這裏開挖的溝渠也就數里長,能灌溉數百畝上千畝田地已經很了不得。而且高處的田地根本沒法用水車把水引到田地。

    溝渠能灌溉的田地好辦,溝渠灌溉不了的,只能展開自救。由村長們帶着青壯挑水澆田,效率很低,但能活一些莊稼便能多一些收穫。

    由於一下子徵召了三萬青壯入禁衛軍,使得各村青壯數量減少了很多,爲了生產更有效率,每個鄉組織了若干生產互助組,平日裏農田裏的活計,各家幹各家的,象種植灌溉,則統一行動。

    田裏的麥子早已收割,現在正在種植第二茬莊稼,按照官府的命令,今年不再種植高粱、穀子等秋季作物,而要種什麼番邦來的作物,玉米和番薯,這讓很多百姓心裏非常忐忑。

    糧食關係着他們的口糧,這種從來沒見過的作物,讓他們有些不習慣,很不安。

    “這什麼番薯,就這麼一條秧苗,插在田裏能活嗎?”清澗縣榆樹鄉,百姓李丁看着種下的紅薯秧苗,喃喃的道。

    “誰知道呢,從京師來的先生說這番薯畝產兩三千斤,怎麼可能,天底下哪有這麼高產量的莊稼?”同村百姓王乙也跟着道。

    “說什麼呢?趙先生是京師皇家科學院的教諭,聽說是禮部尚書的弟子,是陛下讓他來到咱們清澗縣,教咱們種植這番邦作物,難道你們不信陛下嗎?”村長李林呵斥道。

    “額就是隨口說說,額哪敢不信陛下呢。”李丁和王乙連忙陪笑道。

    他們之所以有現在的生活,全都是皇帝給他們帶來的,若是沒有皇帝,他們還是流民,全家早就不知道餓死了幾個了。在整個陝北,朱由檢現在的威望可以說如日中天,沒有人敢有任何質疑。

    “記住,陛下讓咱們幹什麼咱們就幹什麼,不會錯的。”

    村長李林叮囑了幾句,挑着水桶向二里外的清澗河走去。身爲村長,在領着從九品武官俸祿的同時,他要身先士卒,帶頭幹活。

    在一處土崗上,皇家科學院農科教諭趙溫茂正指導者百姓種植紅薯。

    “先把土弄碎弄鬆,弄出一個窩,把紅薯蔓種下,澆一瓢水,過一會兒再把紅薯蔓封成這樣的土堆,外面用乾土封好便可。”趙溫茂親自示範着,把一株株紅薯蔓種植下去。

    “這紅薯很抗旱,但也需適當灌溉,等到蔓長長了以後,需要翻蔓,鬆土,但切記不要弄傷了根莖。”

    “趙先生,這紅薯真的能畝產兩三千斤嗎?”有百姓問道。

    趙溫茂微微一笑:“紅薯在京師皇家莊園已經培育了數年,只要種時施肥及時灌溉,畝產確實能達到兩三千斤。”

    “若是真有這麼高的產量,咱們再也怕捱餓了。”圍聽的百姓雀躍道。

    “對了,味道怎麼樣,好喫嗎?”有百姓問道。

    趙溫茂道:“甘甜可口,口味很好,不過這紅薯最怕凍,一凍就壞,冬天需要挖地窖儲藏。也可以切成片曬紅薯幹,這樣就很好儲藏不怕凍壞,不過口味就很難吃了。”

    “只要能填飽肚子,還怕難喫不難喫。”百姓們笑道。

    紅薯好活耐寒,不挑田地,所以多種在不好灌溉的地方。而在清澗河兩岸的平地上,則都是種的玉米,玉米苗已經抽了三四個葉,綠油油看起來格外好看。

    一丈多高的水車架在清澗河上,把水從河中抽出,引入膠泥爲底的溝渠,在順着溝渠流入玉米田中。這樣的水車,每數裏就有一架。

    陝北的河流地勢低,兩側田地遠高於河牀,必須要水車才能灌溉。而在往年,灌溉完全靠人力擔水,一個成年人一天時間也澆不了半畝田,而一架水車,一天可以灌溉二三十畝,不需人力,日夜不休。

    “這河兩岸的田地可以用水車灌溉,可也就一萬多畝,塬上的田地還是沒有辦法啊。”河邊一處土丘上,清澗縣尉雷時聲嘆道。

    “已經好了很多了,我聽村民們說,往年便是這河兩邊的田地,莊稼大半也是旱死。”鄉正何竹道。

    雷時聲嘆道:“就怕這些田地產的糧食,仍然不夠喫的啊。陛下讓你我當縣尉當鄉正,咱們連百姓們肚子都填不飽,將來有什麼臉面去見陛下啊,總不能冬天的時候還要從外地調糧吧。”

    整個清澗縣,經過了開挖溝渠,水澆田也就一兩萬畝,其他的都是旱地,但整個清澗縣卻有五六萬百姓,光靠這兩三萬畝田地種出的糧食,根本養活不了這麼多人。

    “要是老天爺能下場透雨就好了。”看着空中的豔陽,何竹也跟着嘆道。

    雷時聲當清澗縣尉已經一年時間,因爲陝北設立延綏鎮,朝廷不再派遣流官,清澗便一直沒有縣令,他這個縣尉便成了縣的一把手,既要管軍,又要管民。農閒的時候,要訓練鄉兵,農忙的時候,還要到處巡視耕種灌溉情況。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