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五代河山風月 > 170、未來的思考
    回大梁的路很遠,也很平坦,走陸路先到陳州,再往大梁去。

    陳州是向訓鎮安軍的駐地,在此地,向訓大方的設宴款待衆人,史從雲去了。

    耽擱一天之後,就繼續北上。

    這回史從雲以身體不舒服爲由,北上的路不再騎馬了,而是鑽進周憲的馬車。

    衆人大笑,都說雲哥兒不是身體不好,是太好了。

    北上的路,史從雲枕在周憲大腿上想了很多事情。

    此戰對於南唐來說是抹不去的陰影,淮河防線丟失,接近半數國土喪失,自此周國兵陳大江北岸,時刻威脅金陵。

    對於大周而言意義重大,相當一下增加了差不多三分一的國土,而且還都是肥沃富庶的土地。最重要的是都在南方,不會受戰亂侵擾。

    大周此前其實只有關中,半個河北,山東,河南之地。

    關中歷經唐末諸亂至今已經殘破荒廢,半個河北和山東要時刻面對北漢和契丹的襲擾,隨時需要囤駐大量兵員,時刻備戰,百姓難以休養生息,只有河南還能稍安。

    這也是王樸爲什麼提出先南後北戰略的重要原因之一,整個周國缺乏戰略縱深,缺乏打大仗,持久戰的資本。

    如果打幾個月,打幾年尚且可以,可如果要打舉國之戰,如和遼國開戰,絕不可能是幾戰、幾年就能決定最終結果的。

    往往可能持續打十幾年,幾十年,如當初漢朝打匈奴,唐朝打突厥,北宋打西夏,蒙古打南宋,人們可能只記得幾場大戰,最終結果,可其實戰場是非常漫長的,動輒幾十年,大大小小的戰數都數不完,如果沒有國力支撐,這種戰爭小國是打不了的。

    而如今的周國也沒有資本打這樣的戰。

    有了淮南情況就會好太多,淮南之地富庶平坦,而且身處南方,有黃河、淮河阻隔,不必擔心北方襲擾,能成爲穩定大後方。

    淮南南方面對的是南唐、吳越、荊楚、南漢等,根本不足爲懼。

    吳越、荊楚都是對大周臣服的,打南唐時兩國都出兵幫忙了,南唐本就對大周是畢恭畢敬的,如今經史從雲這麼一打,肯定也戰戰兢兢,恭恭敬敬。

    再南方的南漢則更是不用擔心。

    說白了,整個南方沒有一個能打的,沒有任何一股力量可以威脅到大周。

    史從雲心裏也感慨,其實歷史上南方能對抗北方的機會並不多。

    如人們耳熟能詳的三國,爲什麼東吳會被那麼稱讚,因爲它是歷史上爲數不多的以南抗北的高光時刻。

    雖然人們的目光被演義小說吸引在蜀地,但當時整個戰場上,真正的戰場一直在東面。

    赤壁之戰後,到滅蜀之前,魏國唯一一次主動進攻蜀國就是曹真突發奇想想打一下,結果還沒打成,除此之外一直在打孫吳,所以說三國,其實主要是魏吳之戰。

    三大戰役、官渡、赤壁、夷陵,吳國贏了兩場,敗了曹操,敗了劉備;直到蜀國、曹魏相繼滅亡,吳國依舊還在抵抗。

    這是屬於江南政權不多的高光時刻,縱觀整個歷史長河也是少有的。

    當下則絕不可能,整個南方沒有孫家父子那樣的人物把他們整合起來,而且各國高層都胸無大志,坐喫等死,沉溺在奢華享樂之中。

    但面對北方,大周便開始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當下周國和遼國相比,只能說相差太遠,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乃至政治實力都是如此。

    北漢其實微不足道,一個李筠就能打得他們嗷嗷叫,關鍵是他們背後有個遼國爹。

    遼國也明白太原是他們的橋頭堡,是不能丟的。

    歷史上趙匡胤打了兩次北漢,每次一出兵,遼國必派大軍火速救援。

    後來趙光義滅北漢基本沒什麼阻力,是因爲趙匡胤兩次出兵雖然沒能打下太原,卻把遼國援軍打怕了,到後來趙光義出兵時遼國直接不敢伸手了,拿下北漢當然易如反掌。

    所以當今大周想要收回北漢是暫時不太現實,太原和幽州(北京)對於遼國而言有同等價值,是東西兩個橋頭堡。

    不做好面對契丹主力大軍的準備,就不要想着滅北漢。

    但收回關北之地還是有可能的,如霸州、雄州、易州、涿州等地,因爲遼國沒那麼重視。

    他記得歷史上郭榮北伐契丹,遼國國主只下令讓北漢增援,就沒什麼動作了,他自己沉溺狩獵玩樂和酒色之中。

    幾乎等於拱手相送,遼國國主昏聵,當時確實是個好機會,遼國的北院精兵也沒增援。

    不過期盼對方國主昏庸不查並不是長久之計。

    無論哪種,史從雲都努力告誡自己,要趕快從淮南之戰的勝利喜悅中回神了。

    他這點功績看起來厲害,奪取了江北十四州,但和很多歷史上的名將比起來就不算什麼了。

    如白起、王翦、韓信、衛青、霍去病、李靖、蘇烈等等,他隨便想想都能想到幾十個,這招百試百靈,一下就讓他冷靜很多。

    確實,他面對南唐能戰無不勝,可面對契丹呢,面對比周國強大數倍的遼國呢?

    到時候可不是鬧着玩的,越往北方走,地勢越平坦,適合騎兵大規模激動,戰事也會變得瞬息萬變複雜起來。

    想到這些,他把臉深深埋在周憲柔軟的雙腿之間,心想這次回去之後,官家會把重心放在哪裏?

    打南方肯定是戰略重心,後世很多人都被一些亂七八糟的道聽途說帶偏,以爲郭榮是先北後南。

    其實都一樣,無論是郭榮還是趙匡胤,戰略都是向南後北,要在契丹。

    意思是先取南,後逐北,最大的敵人是遼國。

    但戰略不等於具體戰術,大戰略如此,具體安排執行要靈活,郭榮只是再打南方的間隙覺得有機會,所以突然打了一把。

    就和後來趙匡胤在打南方的中間突然掉頭打了北漢一下一樣的道理。

    戰略重心都是在南方。

    說實話,打南方史從雲是願意的,一路走到現在,他也算百戰老將,戰爭經驗豐富,如果讓他去打後蜀、打南唐、南漢,他覺得信心滿滿,根本不怕。

    可如果讓他去和遼國交手,心裏還是虛的。

    遼兵更能打是肯定的,因爲遼國這些一直在致力於掃平北方草原上的各個部落,遼東之地的一些國家,還持續和南方的中原、河東等地開戰。

    幾十年來四面出擊,不斷開疆,北院精銳都是百戰精兵,還多是騎兵,戰將也都是身經百戰的悍將,和南方那些數十年不知兵,沉溺享樂之中的國家是完全不同的,戰術戰法也會完全不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