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五代河山風月 >273、老將王全斌
    西縣南面是漢水,北靠羣山,作爲漢中西北門戶,此地防務顯然比興州更受重視。

    韓保正逃到這裏沒有再逃,因爲他大軍被周軍咬住了,漢水攔住南,渡河太慢,東面被接連攻破二十多座營寨,勢如破竹的周軍截斷。

    一路上王全斌只管窮追猛打,甚至都沒理會任何潰兵,沒派人追殺,也沒管他們會不會回來,只有原地投降的留下少數人暫時收押等候後軍。

    前軍馬不停蹄往南,一路穿過接近百里的山谷溝壑,直接將韓保正及其殘部堵在西縣。

    西縣南面是漢水,東面城外村鎮已經被接二連三追來的周軍佔領,將士們大聲吆喝着把百姓趕出去,啼哭和吵鬧夾在在一塊,混雜着亂糟糟的。

    有人哭喊着死死護着自家耕牛不願走,很快被士兵按倒拖出去,沒有任何解釋,如果是以前,沒有大帥史從雲的長久來的交代和教育,軍隊已經開始殺人了。

    很快大部緊隨其後衝進來,佔據村莊中的道路,在村舍間展開結陣,以房屋的牆體爲掩體,緩緩向前推進。

    不一會兒,西縣城外密密麻麻都是周軍士兵,主要道路都被佔領,三面的合圍緩緩逼近。

    大量騎兵捲起漫天塵土,從村莊外圍向着東面迂迴,整個西縣已處在周軍三面合圍中。

    周軍身經百戰,反應十分迅速,都不用帶兵將領怎麼指揮,下面的都頭,伍長和多數基層士兵多數都知道該怎麼做,所以很快追上就困住蜀軍。

    相比之下,反應時間更多的蜀軍就慢很多。

    西縣城牆也不太高,而且大量逃兵被韓保正收聚,擁擠的擠在城門口,城裏不敢開門讓他們進去,這麼多人往城裏鑽,能不能進去不說,什麼時候進去完都是問題。

    說不定會使得人員擁堵,讓後面的周軍趁機殺入城中。

    韓保正於是收聚殘兵,加上城外守軍,集結起萬人左右大軍,背靠城牆和山體列陣,與周軍對峙。

    王全斌佔據外圍村鎮,與其對峙,但沒有立即發起攻擊。

    等史從雲到達此地時,看到的場面就是密密麻麻的蜀軍背靠山城,組成一個龐大的半圓大陣,旌旗招展,人影遍地。

    下方村鎮中,則往前被周軍佔領,村裏到處是周軍旗幟,外圍還時不時有一隊隊騎兵在遊弋巡邏。

    南面的漢江依舊平靜,但江畔羣山中卻已經殺氣沖天。

    不同於之前的急躁連夜追擊,這次王全斌沒有選擇立即發起攻擊,而是圍而不打,史從雲沒有干涉,只是令邵季率騎兵去增援王全斌,中軍則沒有進入戰場,而是在數裏外的山谷口紮下營壘。

    漢水,這條橫貫漢中平原的河流,對於外人來說或許沒有長江,淮河,黃河那麼鼎鼎大名,但一一看到她,其中沉澱的歷史厚重感還是鋪面而來。

    因爲眼前的漢水,也就有漢中,漢王,漢帝國,漢民族,漢人,好漢等等,真要追究起來,這也是條文化意義上的母親河了。

    當晚,史從雲在漢江江畔紮營,簡單的喫過晚飯後,王全斌主動騎馬來見他了。

    原來是來解釋爲什麼不主動進攻的,怕自己這個上司以爲他消極怠工。

    “大帥,現在開春,夜裏天氣還冷得要命,蜀軍困在山上那小片地方,根本展不開,他們多是殘兵潰兵,鎧具營帳都丟光了,晚上只能挨凍,我們的將士可以在村裏住宿,也可以扎帳篷,某想凍他們幾天再打。”

    王全斌說了自己的想法。

    史從雲同意點頭:“王將軍說得不錯,這確實是個好辦法。”

    ......

    接下來幾天,周軍佔據外圍村鎮,將蜀軍團團圍在城下,但根本沒發起進攻,而是在村鎮中紮營,在前沿壘起拒馬,鹿砦將他們團團圍住,時不時會用弓弩,牀弩等往山坡上放箭,除此之外沒有前進一步。

    韓保正顯然和馬謖有點像,擺陣他會,兵書應該也是讀過的,可沒有戰爭經驗。

    戰爭九成以上的情況都是長期對峙的過程,打仗短的幾個月,長的數年,多數時候難以短時間決出勝負,所以有經驗的將領要考慮的都是長期的對峙攻防怎麼辦。

    而沒經驗的,只知道紙上談兵的則以爲戰爭就是大家一擁而上,說打就打,然後決勝負,所以只考慮短期的進攻或防守。

    韓保正把大軍背靠山樑和城牆列陣就是這種情況,他估計是想靠着山不由防備側後,周軍就拿他沒辦法。

    他根本沒想過周軍爲什麼非要拿他怎麼樣?周軍如果不進攻呢?

    他靠山列陣,周軍把他圍在山腳不就成了。

    那麼多人擠在山腳,後面的山爬不上去,士兵喫喝拉撒的生活空間沒有,後方的補給空間也沒有,後路也沒有,他們完全被困死在那。

    周軍只用把他死死圍着,都不用打,一萬人擠成一堆,過幾天光是喫喝拉撒的問題,晚上睡覺的問題就能把他的軍隊拖垮。

    .......

    之後,王全斌接連兩天沒有發起進攻,山上的蜀軍大概也有些懵了,第一天還能保持陣線嚴整,但經過一晚上的冷凍,到第二天,遠遠看去陣地上已經有不少人東倒西歪。

    想必是夜裏的寒風已經讓不少人生病,之後周軍繼續沒有動作,韓保正也有些慌,幾次試圖派出部隊往山下反撲。

    但佔據下方屋舍牆壁爲掩體,設好拒馬、鹿砦的周軍輕易將他們打退,好幾次纔到半山就被周軍弓弩擊潰。

    史從雲爬到村莊後方的一顆老柳樹上觀看,也看出了除去經驗外的其它差距,蜀地畢竟幾十年沒打仗了,在甲冑和兵器方面都沒有周軍精良,着甲率就低很多。

    周軍因爲長期南征北戰,還要直面契丹威脅,大量有大規模的甲冑兵器鍛造作坊,工藝也在戰爭形勢的倒逼下進步很大。

    周軍裝備最多的鐵扎甲,普通弓弩基本可以無視,而蜀軍的甲冑就簡陋多了,着甲率也低,還有一些特有的藤盾。

    這種玩意在這個時代肯定是不好使的,就好比明朝興起的棉甲,它的防禦力肯定是比不上鐵扎甲的,但因爲它輕便便宜,工藝更加簡單,和幾千甲片造的扎甲相比便宜多了。

    而且隨着火器的發展,厚重的鐵扎甲和棉甲都扛不住火器的射擊,那還不如用輕的,便宜的,反正都擋不住嗎。

    藤盾也是這個道理,火器時代藤條盾迎來第二春大致如此,不過在這樣還是靠肉搏廝殺決定勝負的年代註定是要喫虧的,一錘子一斧頭下去,根本頂不住啊。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