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劉協 > 第203章 雛鳳清聲
    喫完早餐,荀彧起程,趕往安邑城。

    荀攸將他送到營外的官道邊。

    “有話就說吧。”荀彧上了車,整理好衣服。“再不說,我可就走了。”

    荀攸輕聲嘆息。“叔父,你不覺得天子手段高明嗎?”

    “你覺得我被他騙了?”

    “你得到想到的答案了嗎?你確定他是你希望輔佐的明君?”

    荀彧曲指輕叩車軾,思索片刻。“公達,何伯求爲何而死?”

    荀攸目光微閃。“憂憤而死。”

    荀彧搖搖頭。“憂憤只是其表,絕望方是其心。弱冠以來,他就無心仕途,四處奔走,所爲者何?不過是君子執政,上輔明君,下安黎民。袁紹身負四世三公之望,又兼有黨人遺澤,本是執政的不二之選。可是面對董卓,袁紹卻一走了之。”

    荀攸張了張嘴,話到脣邊,化作一聲嘆息。

    他與何顒最爲親近,亦師亦友,對何顒最後的心態最爲清楚不過。

    何顒的絕望,並非始於入獄,而是袁紹逃離洛陽之時。

    “黨人汲汲以求的,是改朝換代嗎?”荀彧轉過頭,打量着荀攸。“黨人追求的是王道,是君臣相安,是天下大同。願行此道者,皆是同道。不行此道者,便是儒門之敵,我輩之仇,人人得而誅之。”

    荀彧深吸一口氣,又緩緩吐出。“不管他姓什麼,也不管他是誰。”

    荀攸垂下了頭,拱手施禮。“既然叔父心意已定,那我就不贅言了。只是河東形勢複雜,趙公多病,你要注意休息,不可太過勞累。”

    荀彧瞅瞅荀攸,忍俊不禁。“行了,我會小心的。倒是你,兵兇戰危,切不要大意。”

    荀攸揚揚眉。“這點我倒是不擔心。天子治軍頗有章法,用兵又謹慎,我只是擔心他好戰。立足未穩,便有意驅逐匈奴。將來國力強盛,豈不是要學秦皇漢武,開拓四夷。如此,何來太平可言?”

    荀彧贊同荀攸的看法。“公達,此正是你我用力之地。勉之,三十年後,且看大同。”

    荀攸挑眉欲語,隨即又笑道:“但願如此。”

    ——

    荀彧趕到安邑城中,進入太守府的時候,趙溫正大發雷霆。

    太守府的掾屬在階下站着,一個個拱着手,垂着頭,如泥雕木偶,一聲不吭。

    三個人被扒了下裳,趴在一旁,正在施行杖責,臀背已經見了血。

    他們卻咬着牙,一聲不吭。

    見荀彧進來,趙溫擺擺手,示意荀彧上前。

    “文若,你來得正好。”趙溫氣喘如牛。“我都快被這些蠢材氣死了。”

    荀彧拱手道:“趙公暫歇雷霆之怒,莫要氣壞了身體。”

    “與其整天面對這些蠢材,不如氣死,一了百了。”趙溫大聲說道:“詔書說得明白,要在兩天將詔書傳各縣、鄉亭。兩天過去了,一點動靜也沒有。怠慢至此,他們心裏還有朝廷嗎?”

    荀彧轉身看看階下的掾吏,頗有些意外。“是天子嘉獎趙青父子,勸百姓捐助的詔書?”

    “你也知道?”

    荀彧點點頭。

    他聽荀攸說過這道詔書,當時便覺得執行起來不太樂觀。

    如今看來,果然不出所料。

    但這不是太守府的掾吏不配合——事實上,他們不配合是意料之中的事——而是趙溫沒有足夠的行政經驗,低估了這些掾史的膽量。

    趙溫爲人慷慨,意氣甚壯,以公卿子弟入仕,仕途一帆風順,卻沒有足夠的郡縣施政經驗,不清楚郡縣的掾吏有什麼樣的手段對付上官。

    太守也好,縣令長也罷,如果得不到本地掾吏的配合,所謂命令和詔書的待遇一樣,只能掛在牆上,根本不可能貫徹施行。

    荀彧雖然也沒做過太守、縣令長,但他曾被潁川太守——南陽人陰修闢爲主簿,在郡中爲吏,深知其中門徑。

    他敢於接受天子的挑戰,來協助趙溫,代理河東太守,也正是因爲有這樣的履歷。

    “趙公,我有一策,或能施行。”

    “說來聽聽。”

    “故太守王文都(王邑)身體有恙,歸鄉養病,路途遙遠,路上不免需要人照顧。這些人中想必有他闢除的故吏,一日爲君臣,便有君臣之義。不如讓他們送王文都回鄉吧,全其忠義。”

    趙溫心中一動,尚未作答,便見階下有數人色動。

    “文若所言甚是,只是……”趙溫沉吟着,低聲說道:“如此多的空缺,誰來填補?增補之人,若是不熟悉情況,只怕會誤了正事。”

    荀彧笑笑。“趙公,詔書的對象並非大族,而是普通百姓。”

    趙溫一愣,隨即恍然,用力一拍額頭。“是我老糊塗了。”他隨即轉身,快步走到階前,大聲說道:“王文都病免,諸君既爲故吏,不可不全君臣之義。即日起,你們都自免吧,送王文都一程。”

    堂下衆人諤諤,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互相看了一會兒,有人出列,解下腰間印綬,雙手奉上。

    趙溫身邊有侍從上前接過。

    有人帶頭,便有人跟上,無可奈何地交還印綬,辭去官職。

    太守府的掾吏大多由太守自闢,與太守有君臣之義。王邑因他們而免,他們理當投桃抱李,就算不送王邑返鄉,也應該主動辭去官職,以示共進退,然後等接任的太守禮闢。

    他們沒有隨王邑一起辭職,已經有戀棧之嫌,如今趙溫要求他們自免,就是最後的體面。

    再不辭職,那就只能被免職了,會被人譏笑。

    但他們清楚,這次辭職之後,怕是等不到新任太守的闢除了。

    這個新來的荀彧看似相貌儒雅,手段卻夠狠,和天子如出一轍,釜底抽薪。

    看着功曹、主簿等幾個大吏先後辭職,院中只剩下普通掾吏,趙溫命人取來太守的印綬,連同那些人交上來的印綬,一併交給荀彧。

    “文若,河東的事就交給你了。”趙溫拍拍荀彧的肩膀。“努力!莫負何伯求品鑑。”

    荀彧躬身致謝。

    趙溫當着衆人的面,要求幾個大吏自免,然後纔將太守的印綬交給他,自然是以司徒之尊,爲他拔除了障礙,避免他成爲衆矢之的。

    這等愛護,足以讓他感動。

    趙溫轉身離去。

    荀彧走到廊下,舉起手中的印綬,朗聲說道:“某潁川荀彧,字文若,承朝廷不棄,趙公信任,暫理河東事務。還望諸君多多扶持。”

    堂下衆人七嘴八舌的說着客氣話,眼睛卻盯着荀彧身後侍從手中的印綬。

    但凡有點腦子,都知道機會來了,只是這差使不太好辦,弄不好,會得罪本地的大族,甚至他們自己的家族。

    “天子詔書是嘉獎趙青父子,絕無強捐之意。”荀彧不緊不慢地說道:“諸君不必擔心完不成任務,只要能將詔書送達鄉亭,使百姓知朝廷心意即可。百姓捐與不捐,來與不來,不作考評依據。”

    衆人如釋重負,笑容綻放,頓時變得熱情起來,紛紛上前與荀彧寒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