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劉協 > 第268章 集思廣益
    君臣四人湊在一起,商量了一個方案。

    如果不算劉協的心理年齡早已奔四,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十八歲。

    楊修與軍中將士比較熟。他首先提出,應該將諮詢的範圍確定爲張楊率領的幷州騎士和新降的涼州老兵。

    張楊曾隨幷州刺史丁原作戰,對北疆的形勢有直接的經驗。他招募的幷州騎士也大多是雁門、雲中一帶的人,對美稷一帶的地形很熟悉。

    涼州老兵中有不少人曾隨董卓在北疆作戰,甚至有隨段熲征戰東羌的,對匈奴右部以及休屠各部有印象。張繡麾下的騎士中也有隨張濟在北地作戰的,應該也能提供一些信息。

    時間緊迫,先找最有可能提供信息的人打聽,可以提高效率。

    劉協覺得楊修的建議不錯,便將這件事交給了他。

    他又提醒楊修,對休屠各的作戰是以防萬一。他不會主動去北地找休屠各。除非休屠各趕到美稷,雙方纔有接觸的可能。

    當務之急還是美稷一帶的地形。

    楊修心領神會,轉身去了。

    劉協隨即派人招驍騎將軍張楊、羽林中郎將張繡問話。

    羽林營就在一旁,張繡來得最快。

    劉協剛開口說明情況,張繡就笑了,滿臉的不屑。

    “陛下,匈奴人吹牛呢。他們自己沒有能力平叛,又怕陛下滯留美稷不走,故意誇大其事。”

    劉協不置可否,示意張繡說得仔細點。

    不是他不相信張繡,實在是張繡之前沒表現出太多的戰略、戰術眼光來。在他眼中,張繡就是標準的有勇無謀,而且年輕氣盛,一心想立功,甚至有點急功近利。

    年輕氣盛是好事,但魯莽衝動不是。

    衝動是魔鬼。

    張繡解釋說,不管休屠各是不是真有十萬衆,但羌渠被殺肯定不是因爲休屠各的實力強大。

    以匈奴人的德行,如果雙方真的實力懸殊,美稷的單于庭早就被人犁過幾遍了,何必等到羌渠?

    羌渠被殺,一方面是內部不和,比如與休屠各勾結的匈奴右部;二是隨着漢人實力下降,匈奴人又不安份了,不想再聽漢人的指揮。

    劉協能理解後一個原因,讓張繡再解釋一下匈奴人內部不和的事。

    張繡說道:“陛下覺得,是漢人百姓恨當官的,還是匈奴人恨那些大大小小的王?”

    劉協一時不知道怎麼回答。

    漢人官逼民反是事實,匈奴人也有類似的情況?

    “嘿嘿。”張繡得意地笑了兩聲。“陛下,漢人百姓雖然苦,畢竟還有王法。遇到好官,還有替他們做主的可能。匈奴人都是奴隸,被人殺了,除了親屬,沒人會替他們報仇的,說不定還有人順手牽羊,分了他們的財產。”

    “有這樣的事?”裴俊覺得不可思議,忍不住問了一句。

    劉協卻沒有問,他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匈奴人實行的還是奴隸制。

    那些普通的匈奴人看似唱着歌兒放着羊,有事沒事打個劫,實際上他們都是匈奴貴族的奴隸,沒什麼人身自由的。

    張繡更加得意,說起了自己的見聞。

    匈奴人遷入塞內定居,每年都能得到朝廷的賞賜,代價就是守邊,以及出兵協助漢軍作戰。但朝廷的賞賜被貴人們分了,普通百姓分不到一點油水,守邊及作戰的責任卻無法推脫。

    那些一直是放牧的還好一點,耕種的就麻煩了。

    牛羊可以帶着走,田地不能帶着走。出去時間長了,必然影響耕種,但他們該交給貴人的稅卻不能少。如果打了勝仗,分到戰利品,還好一些。如果打了敗仗,那就是傾家蕩產。

    很不幸,這幾年漢軍出塞作戰幾乎沒有勝績。

    這就導致了兩個結果:一是普通百姓大多破產,二是匈奴貴人也覺得依附漢人不合算。再打下去,他們的損失太大,收穫卻非常有限。

    所以,匈奴貴人對一心依附漢人的羌渠很不滿意,勾結休屠各,偷襲美稷,殺了羌渠。

    張繡正說着,張楊也趕來了。聽了張繡的解釋,張楊表示贊同。

    大體是事實。

    劉協心裏有了底。

    他又問張楊道:“美稷大概有多少匈奴人?”

    “三四萬戶,最多不超過五萬戶。”張楊說道:“臣以爲,與其擔心他們與休屠各聯手,不如防着鮮卑人擾邊。雖說檀石槐死後,鮮卑人大不如前,還是比匈奴人強很多。匈奴人內訌,正是鮮卑人蠶食的好機會。”

    劉協深以爲然。

    匈奴已經衰落了,餘日無多。鮮卑人卻朝氣蓬勃,爲百年後的南侵積聚着力量,不可不防。

    劉協命人置酒,與張楊、張繡細談。

    張楊、張繡都是標準的邊地武人,平時很難得有進言的機會,見天子如此賞臉,他們感激莫名,恨不得將自己知道的事全部說給劉協聽。

    只是苦了蔡琰和裴俊,記了一大堆的廢話。

    ——

    劉協在平陽逗留了兩天。

    這兩天時間,他一邊安排蔡琰、裴俊查閱史料,一邊讓楊修和軍中教師一起,廣泛徵詢對幷州羌胡有所瞭解的人,盡一切可能的收集信息。

    有時候,劉協還要與親自詢問,展示一下能讓廷尉吏汗顏的詢問技巧。

    楊彪等公卿大臣不瞭解的事,不代表其他人不瞭解。

    實際上,熟悉邊事的人不在少數,只是身份地位太低,沒什麼發言的機會。

    劉協沒那麼多尊卑貴賤的講究,只要能得到有用的信息,原意向任何人請教,哪怕對方是一個普通士卒,甚至是個匈奴人。

    大量的信息像潮水般的匯聚而來。

    蔡琰等人不分晝夜的整理、比對,最後彙總出一份近萬字的資料,內容繁雜,其中不乏互相矛盾,無法辨別真僞的信息。

    蔡琰還繪製了一份地圖,標註了匈奴人的幾個駐牧地,讓劉協大爲讚歎。

    荀攸看了地圖後也非常滿意,表示有了這份地圖,哪怕不完全準確,也足以保證這場戰事的成功。接下來的,就看君臣將士的臨場發揮了。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作戰不可避免有運氣的成份。

    但君臣一心,能將準備工作做得這麼細緻,運氣不會差。

    蔡琰卻不知足。

    她從史料中得知,建武二十二年,曾有一個叫郭衡的漢人攜帶着一份匈奴地圖入京。但她在宮中所藏的圖籍中卻沒看到這份地圖,也不知道是沒有收入宮中,還是遺失了。

    董卓遷都時損失了大量的資料,也許那份地圖就在其中。

    一切準備妥當,劉協讓人傳呼廚泉和去卑。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