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劉協 >第999章 微言大義
    劉協聽到了楊彪和周忠的私語,但他沒在意。

    事情到了這一步,早就不以這些老臣的意志爲轉移。相反,他們只能跟着形勢的變化改變態度。

    主動改更好,被動改也行,堅決不改的就只能靠邊站。

    適者生存。

    聽到沮授的話,他多了幾分欣慰。

    哪怕是中年人,也有清醒的。

    劉協帶着淺笑,與圍觀的百姓說些家常話,問他們現在的生活,瞭解他們最迫切的希望。

    對這些普通百姓來說,他們的願望其實很簡單,溫飽而已。如果有可能,那就是過年過節的時候再多點葷腥,添兩身新衣。

    讀書、做官之類的,對他們來說,反而不在考慮之內,或者說,離他們太遠,還沒到考慮的時候。

    瞭解了一圈後,劉協對楊俊、諸葛亮說道:“民以食爲天。讓百姓喫飽飯是朝廷的天責。任何政策,脫離了這個前提,都是惡政。”

    楊俊、諸葛亮等人喫驚地互相看看,一時竟不敢出言附和。

    天子這句話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簡明易懂,卻也他們所受的教育截然不同。

    什麼是德政,什麼是惡政,有很多說法,但是以能不能讓百姓喫飽飯做爲評價標準,卻是聞所未聞。

    楊俊想了想,懇切地說道:“陛下關愛百姓,是爲大仁。只是禽獸亦知飽食,若無教化,百姓縱能實腹,又如何能致王道?”

    劉協反問道:“楊卿,我只是說,不能讓百姓喫飽飯的政策是惡政,可曾說讓百姓喫飽飯的政策就是王道?”

    楊俊微怔,隨即啞然失笑,拱手請罪。

    “臣愚鈍,死罪死罪。”

    劉協微微頜首。“不爲惡政,是爲官的基本準則。但有志於王道者,又豈能以基本準備則爲滿足?讓百姓喫飽飯之後,還要教化他們,讓他們成爲真正的士。若四民皆士,何愁王道不興?”

    楊俊連連點頭。“陛下所言甚是,臣等願從陛下之教,盡綿薄之力。”

    其他人紛紛附和,只有諸葛亮眼神閃爍,有些沉吟。

    劉協看向諸葛亮,嘴角挑起一道淺弧。“孔明,你有何高見,不妨直言。”

    諸葛亮拱手致意。“唯。臣冒昧,斗膽直言。臣對楊府君適才所言,略有微詞。”

    楊俊一愣,隨即笑了。“哦?還請孔明指教。”

    “指教不敢當。”諸葛亮含笑再拜。“陛下所言,確是至理名言,卻不是陛下首創。先聖前賢多有論及,陛下不過是擇其善而從罷了。所以,我等致力於王道,並非從天子之教,而是從聖人之教。”

    楊俊撫着鬍鬚,沉吟片刻。“孔明說得對,倒是我失於考慮了。”他隨即又說道:“但陛下所言之四民皆士,卻沒有哪一位先聖前賢說過,而是天子的發明。所以,我說的也不全錯。”

    諸葛亮連連點頭。“府君言重了,亮豈敢,豈敢。”

    楊俊又對劉協說道:“陛下,臣還有一個疑問。”

    “你說。”

    “民以食爲天之天,與天子之天,有何異同?”

    劉協一愣,仔細想了想,笑道:“我覺得大同小異。但究竟有哪些是同,哪些是異,恐怕也不是一兩句話能解釋清楚的。楊卿若有高見,不妨暢所欲言。”

    楊俊正要說話,楊彪咳嗽了一聲,插言道:“這等訓詁之事,還是交給太學的學者們去討論吧。陛下不妨擬個題目,讓他們辯個明白。”

    “也好。”劉協深深地看了楊彪一眼,點頭答應。

    他之所沒有直接回答楊俊,是因爲這個問題涉及到皇權的正當性。在他看來,皇權根本沒有正當性可言。與其說君權神授,天是具有人格意義的神,不如說天就是百姓。

    但皇權雖然沒有正當性,卻有時代的合理性。在當今的生產力條件下,沒有統一的中央政府,只會使地方四分五裂,成爲一盤散沙。

    所以,讓他現在就否定皇權的正當性,是不太現實的。

    他可以偷換概念,將上天之天,換成百姓爲天,卻不能直接喊出“爲人民服務”這樣超前的口號。

    楊俊感覺到了其中的錯位,直接提出了問題。楊彪卻更加敏銳,知道這個問題前後牽涉到皇權,不能輕易下結論,及時阻止,建議交給太學先做學理上的討論,無疑是老成之言。

    他沒有直接反對,當場喝斥楊俊,本身就說明他的思想有所動搖,不再然着君權神授的觀點。

    否則,這樣的問題根本連討論都沒有必要。

    ——

    看完了邯鄲,劉協又看了其他四個縣。

    這四個縣的政績沒有邯鄲好,但恢復的情況也不錯。他們對諸葛亮有羨慕之情,卻談不上嫉妒。

    這和諸葛亮共同發展,利益均沾的思路分不開。

    邯鄲不僅是趙國實力最強的縣,還是郡治所在,其他諸縣的官吏到郡裏來辦事,諸葛亮都會安排人接待,不僅請他們喫飯,還和他們合作。

    邯鄲往來客商多,需要大量的糧食、蔬菜及酒肉等物資,諸葛亮並沒有將這些機會全部留給邯鄲縣的人,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分包給不同的縣,讓他們也能從中獲取一定的利益。

    就連商賈需要的勞動力,他都分了不少機會給其他縣。

    簡而言之,諸葛亮雖然只是一個邯鄲令,卻是站在趙相的高度考慮問題。這不僅減輕了楊俊的壓力,也讓各縣對邯鄲的繁榮樂見其成。

    楊俊一方面清楚諸葛亮的成就不會止步於邯鄲令,另一方面也佩服諸葛亮的能力,覺得自己做也未必能做得更好,加上諸葛亮也會做人,凡事都先與他商量,他也就樂得坐享其成。

    劉協對此早有準備,一點也不意外。

    楊彪、周忠看完之後,卻是大受震撼。

    一個剛剛弱冠的年輕人,第一次做縣令,就能有這樣的成績,的確是奇才。至於是他本人的天賦,還是天子調教的結果,他們也分不清,只能嘆一聲後生可畏。

    藉着這個機會,由楊俊出面,提出了調整趙國行政區劃的事。

    邯鄲偏居趙國南端,使得邯鄲對其他縣的輻射大受影響。離邯鄲最遠的中丘、柏人從中得到的好處還不如隔壁魏郡的幾個縣。

    楊俊建議,重新調趙國行政區劃,形成以邯鄲爲中心的局面,使所轄諸縣到邯鄲的距離大致相等,以便效率最大化。

    這個要求首先引起了司徒府的反對。

    按照你們這個思路,恐怕魏郡的郡治鄴城都要被划進來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