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回到南明當王爺 >第二百四十四章:百萬漕工衣食所繫
    “王遠爲帥。”

    朱琳澤不緊不慢地說出了主帥的人選。

    北洋艦隊雖剛剛經歷了彭嘉山海戰,需要休整,但黃斌卿並非勁敵,收拾黃斌卿不過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這個任務北洋艦隊和王遠還是能夠勝任的。

    再者,舟山朱琳澤想自己接手,也更傾向於任用嫡系人馬爲帥。

    朝會散去之後,朱琳澤面帶憂慮之色信步前往內閣。

    對閩粵兩地的用兵雖然捷報頻傳,但遠不如預想中的順利。

    問題出在左良玉和黃得功這兩路兵馬上,左良玉糟糕的身體狀況導致進軍緩慢。黃得功在進入漳州地界後也放緩了進軍步伐。

    朱琳澤清楚黃得功這是想養寇自重,但養寇自重也要分時候,閩粵兩地的動亂還需速戰速決。

    “這個月來糧食價格進一步飛漲,奸商們還在變本加厲地囤積糧食,連糟糠都屯,每石單價較之一個半月前漲了近二兩,一直靠官倉和閩王府的府庫調撥糧食救濟也非長遠之計。”

    沈廷揚愁容滿面,朝廷接濟治標不治本,要想真正解決糧食問題,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單靠朝廷,這個無底洞永遠都別想填滿。

    “蘇州等地的糧價也不比南京好到哪裏去,今年是大災之年,小民度日本就不易,各地糧商乘機屯糧,哄擡物價,甚是可惡。”從蘇州趕回來聽朝的祁逢吉抱怨道。

    “蘇州也缺糧?”朱琳澤皺眉道,蘇州府是大明朝最爲富庶的一個府,可比應天府要富足,按道理來說蘇州不應該缺糧。

    “缺糧的永遠是小民,還輪不到鄉紳。”祁逢吉說道,“閩王派遣到蘇州清丈田畝的吏員,剛剛進入蘇州地界就被當地鄉紳勾結地方遊手惡霸給攔住了去路,蘇州知府出面都不管用。”

    “今年漕運斷了,僅僅依靠往山東運軍糧軍械,養不活那麼多漕工,數百萬漕工正嗷嗷待哺。”主官漕運的漕運大臣朱大典也向朱琳澤抱怨,“一個月前,數萬漕工在兗州府舉事,最後還是李標統和高將軍率數千精兵纔將這場暴亂給彈壓了下去。”

    “那些奸商要屯糧就讓他們接着屯。”朱琳澤說道,“蘇州那邊的鄉紳是該治一治了,地方上的衙役和鄉紳沆瀣一氣,靠不住。各州府可仿南京之舉,設立巡捕房,主管民間治安,巡捕房的人由南京這邊調配。”

    調運、採買的糧食有一部分已經到了羊山港和南沙島,新到的糧食有八十萬石,還有大幾十萬石糧食在路上。

    只是鄭氏集團未平,從南洋到閩海這片海域的制海權不完全掌握在他手上,路途上難免有損耗。這一路走來,朱琳澤少數被鄭芝龍打劫了十幾萬石糧食。

    不過他並不是單純挨搶,北洋艦隊也搶了不少從日本運往福建的糧食,總計有二十六萬石之多,算起來還是他賺了。海上的事情無非就是你搶我,我搶你。海軍搶東西並不寒蟬,西洋諸國的海軍誰還沒幹過海盜的勾當。

    八十萬石糧食,加上南京官倉庫存的糧食、閩王府的存糧食,他手上至少也有一百三四十萬石存糧可用。

    數量如此之巨的糧食投放到市場中,能壓住糧價,等到後續的糧食運達,弘光元年豐收之際,南京乃至江南各地的糧食能回到正常水平。

    “清丈田畝是國策,關乎大明朝存亡,無論如何都要搞下去。”對清丈田畝的問題,朱琳澤的態度一向是很強硬,這件事要不做好,大明朝就逃不過王朝氣運不過三百年的魔咒,“尤其是蘇州,本朝第一財賦重地,其他州府都盯着呢,蘇州必須開個好頭。”

    “臣的行轅就在蘇州,臣親自督辦此事。”祁逢吉說道。

    朱琳澤點點頭:“有祁總督督辦此事孤就放心了,不僅僅是蘇州,松江、常州等第一批施行清丈田畝國策的州府也不得馬虎。”

    “朝廷可否增添人手?臣擔心下面的鄉紳再鬧事。”祁逢吉請求道。

    從將馬士英留在南京開始,朱琳澤陸續裁撤了各地督撫的督標營,將軍權牢牢抓在手上。祁逢吉身邊也無可用之兵,就算朱琳澤給他調用當地衛所兵的權力,這些衛所兵也不頂用,還是從南京直接調人靠譜。

    南京不是沒有兵,只是南京的兩標兵都是新兵,只操練了一個多月,還沒完全形成戰鬥力。但不打硬仗,彈壓民變還是綽綽有餘的。

    “孤讓閻應元帶三營到這些州府拉練,以防不測,必要之時你可先斬後奏。”朱琳澤對祁逢吉說道。

    “有這三營兵,何愁國策難以施行。”祁逢吉大喜道。

    朱琳澤最頭疼的當屬運河的漕工問題,漕工問題是明朝兩百餘年的一大頑疾。當然明朝得以延續到現在,主要依靠兩條線。

    一條是橫貫東西沿長城分佈的九邊重鎮軍事防線,一條就是縱貫南北的經濟動脈大運河。

    大明朝這兩條生命線的交匯點是京師城,宋以後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區的經濟完全趕超了北方,成爲財賦重地。京師城糧食不能自給,九邊重鎮的巨量軍糧也需南糧北調,填補缺口。

    明朝立國以來,這條運河養活了沿岸的數百萬人口,同時也養活了寄生在這條運河上利益集團,正所謂百萬漕工衣食所繫,沈廷揚當初重開海漕困難重重,其中的最大阻力就來自這些以運河爲生的利益集團。

    朱琳澤釋放朱大典,讓朱大典出任漕運大臣,督瀘州、鳳陽、淮揚、兗州等地的漕運也有讓朱大典穩住漕運集團的意思。

    漕運對朱琳澤而言是一個大包袱,海漕的效率要比河漕高,無航道阻塞之擾,運營成本和維護成本也低,大宗商品的輸送,朱琳澤更願意從海上運輸。

    朱琳澤輸送到山東的軍事戰略物資,一部分走的是傳統的運河漕路,另一部分則是沿海路北上,直接到登萊卸貨。

    讓朱琳澤倍感頭疼的是,當世交通不發達,運河在溝通南北中還是發揮着巨大的作用,這個包袱朱琳澤又不能徹底丟掉。

    “朱大典,依你所言數百萬漕工,到底是多少人,一百萬也是數萬百,九百萬也是數百萬。”走到武英殿,韓贊周讓一個內官搬來一個繡墩,親自接過放好,用袖子撫了撫繡墩,請朱琳澤坐下。

    “漕工居無定所,難以統計,具體多少臣不知。”朱大典搖了搖頭說道。

    “你也不是第一次督漕運之事,這點事情都弄不明白,實在說不過去。”朱琳澤不悅道。

    不知道具體有多少漕工,他就沒辦法妥善安置解決這些漕工的衣食問題。

    “漕運就是一筆糊塗賬,莫要說臣,滿朝上下只怕是沒一人能算的清楚這筆糊塗賬。”朱大典拎起袖子擦拭了一番額頭上的汗珠說道。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