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季漢彰武 >第四十章 孩童的讀書聲
    整個延熙八年的十二月年底,陳沖也是在一片煩躁中渡過的。隨着他目盲的消息傳遍朝野後,稍有政治嗅覺的人都知道,朝局又來到了一個極爲敏感的時期。畢竟以目前陳沖的權勢和聲望,早已超越了漢朝以來的所有權臣,不僅有廢立天子的大權,還一手主導了長達三十餘年的新政改制,與皇帝幾無差別。在這種情況下,陳沖的健康等同於朝局的穩定,而丞相如今雙目失明,也就意味着朝堂大概率要出現新的變動了。

    以百官對陳沖的瞭解,都知道他不會學梁商、霍光大肆提拔自家族親,可到底是向下分權,還是歸政於天子,衆人都拿不定主意。故而這段時間裏,丞相府可謂是門庭若市,不時有人打着探病的名義來打聽消息,令陳沖不勝其擾。而等陳沖在朝會上拋出提議,由諸葛亮遠征遼東後,衆人頓時瞭然,丞相是打算讓諸葛亮原封不動地接手他的權勢!

    但這卻絕非多數人願意看到的。陳沖重任丞相這幾年,平日執政就極爲嚴苛,還時常鬧出太學案、浮華案這樣的大事,許多官員都倍感壓抑。而諸葛亮作爲陳沖的學生,其思路與陳沖可謂一脈相承,若由他繼承丞相之職,恐怕朝中是難有寧日了。故而在陳沖提議後,朝中官僚圓滑如潘濬、劉放等人都罕見地出言反對,希望他再三斟酌。好在無人能夠駁斥收復遼東的正當性,最終還是讓陳沖力排衆議,定下了諸葛亮出征一事。

    延熙九年(公元229年)正月,新年過後,陳沖正式授予諸葛亮大將軍之職,使持節,開府儀同三司,令其負責遠征遼東一事。並以魏延、陳羣爲其副手,陳到、王基、鄧芝、姜維、鄧艾、馬岱等人爲其下屬,麾下雖然僅有五萬兵卒,但光看軍中的人員安排,便不難看出,陳沖將生平半數的積累都轉交給了諸葛亮,無論諸葛亮滅遼成功與否,百官接受不接受,他現在已是事實上的半個丞相。

    至此朝局又重新恢復穩定,雒陽更是一片祥和了。這一年是己酉雞年,按理來說本沒有什麼尋常,但是民間都在傳說,說這一年是吉祥之年,潛龍或將在今年一飛沖天。傳說從哪裏來的,沒人說得清。倒是國內各地,從去年年末,就在陸續上報各種祥瑞。有人從地理挖出奇怪的石頭,據說形狀酷似仙人的石頭;還有從江河裏面撈出的,從深山之中揀獲的,有關赤松、飛龍形狀的石頭、樹根。地方官員紛紛上報這些物品,說是天大吉兆,說明國家將由此真正興盛,真命天子將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爲天下蒼生造福。陳沖雖然下令禁止,但是仍然時不時有這樣的文章交上來。

    但到了三月,天上突現日食,各地均可看到。日食是大災之兆,與前度傳聞相悖。民間又傳,說日食應巨星隕落,真龍將死!朝廷依然下令禁止傳播日食言論,但也是屢禁不止。陳沖爲此對妻子開玩笑說:“世上萬物總是這樣,此一時彼一時,就連太陽也是如此。”

    這幾個月裏,陳沖雖然名義上還掛着丞相的職務,但實際上已經處於半退隱的狀態。朝中府中的日常事務基本都是由龐統等人在維持,而陳沖由於目盲,也僅能做到一旁聽政,維持朝局穩定罷了。當然,這只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原因是陳沖正着手辦理私學。回到雒陽後,他時常想起東平太守孫邕給他說的孤兒一事,同時也想起自己已去世的兩個兒子,心中就生出一種想法:自己應該竭盡所能,把民間的孤兒收養起來,教育他們成人,雖然杯水車薪,但總是一件值得做的好事。

    於是陳沖和董白商議後,將東北角兩個無人的院落改成了私塾,一間用來生活,一間用來學習,很快就收養了大概近百來個孤兒,把院落擠得滿滿當當。這個私學的條件着實一般,基本是三四個人擠一個牀榻,還要自己做飯,但比起他們之前的生活,當然還是好上很多。陳沖很喜歡和這些孤兒待在一起,因爲他們的聲音充滿生機,也充滿真誠。

    這些孩子想認陳沖爲父,但陳沖拒絕了,他說:“我收養你們,並非是要求什麼回報,只是想你們的父母能夠安眠罷了。你們認我爲父,反而失去了這份本意。你們若不嫌棄,還是叫我老師吧!”

    陳沖真的又當起了老師,哪怕已經是一個盲人,他的腦海中還清晰地記得那些書卷的模樣,那些陳舊的字跡,同樣也記得當年在太學裏當博士祭酒的歲月,還記得自己房樑上結出的蛛網,一切都好像歷歷在目,真是恍然如夢。

    不過這些孩子大多連字都不識,也沒有正經的名字,陳沖就先爲他們一個個取名,再教孩子們認識自己的名字。其中有幾個孩子是雜胡出身,因長相奇怪,被其餘孩子排擠,所以對識字有些牴觸,爲首的孩子,陳沖取名叫李綱,他不理解地問陳沖道:“我不是漢人,取漢名做什麼?老師能教我羯文嗎?”那幾個雜胡孩子也跟着起鬨,抱怨起平日受到的不公來。

    陳沖笑了笑,他慢條斯理地對李綱說:“怎麼會?他們是漢人,你們也是漢人,並沒有說胡人不能是漢人的道理。”他這一說,不止李綱等人都聽不明白了,連一旁看笑話的漢人孩子也傻了眼,他們只知道自己是胡人漢人,但既不瞭解胡人的歷史,也不瞭解漢人的歷史。陳沖跟他們說:“我們這個國家,是四百年前高祖皇帝建立的,在他之前,天下有秦人、楚人、宋人、趙人……,也有胡人,但沒有漢人。”

    “是高祖皇帝說,要爲天下建立太平,所以要建立一個囊括所有人的國家,然後把這個國家的名字取名叫漢,所以纔有了漢人。”

    陳沖轉首問所有孩子說:“你們知道漢字是什麼意思嗎?”見孩子們紛紛搖首,陳沖又才慢慢說道:“漢就是天河的意思,也就是我們每天在夜空中看到的星宿海。我們這個國家,意思就是在天河之下的國家,漢人的意思,就是在天河之下生活的人。我這麼說,你們難道還不是漢人嗎?”

    孩子們都被說服了,也就不再議論誰是胡人誰是漢人,都跟着陳沖讀書。陳沖先帶着他們讀《詩經》、《楚辭》、《史記》和《漢書》,這些書裏,孩童們最討厭讀拗口的《楚辭》,最喜歡讀的是《史記·項羽世家》。陳沖和他們一起討論,李綱等人都說,項羽這樣快意恩仇的一生纔是大丈夫,高祖皇帝靠人多打人少,未免有些勝之不武了。

    陳沖聽了卻搖頭說:“項王確實是勇武絕倫,但你們卻看錯了高祖皇帝,他可比項王強多了,他是個大英雄!”

    “英雄在哪裏呢?被打得連夜逃跑,連兒子都不要了嗎?”這麼說着,孩子們都鬨笑起來,顯然爲項羽的失敗感到憤憤不平。

    但陳沖毫不生氣,他掰着手指對孩童們說:“高祖皇帝確實一度輸得很慘,但他不認輸,只要他還有一口氣,他就會繼續戰鬥下去。當年起兵是這樣,與項王對陣是這樣,最後攻匈奴、破英布還是這樣。高祖沒有項王那樣高大威猛的身軀,可即使如此,他每次都還是衝鋒在前,結果致使全身傷痕累累,身上足足有七處貫穿傷,但他從不膽怯。反觀項羽,武勇冠絕一世,沙場無人可敵,可垓下一敗,便心灰意冷,在烏江自刎。你們說,這麼比較,誰更英雄呢?”

    這下孩子們都不出聲了,他們覺得陳沖可能說得有點道理,但是又本能地不服氣,還是有人問道:“那在老師看來,不怕死的就是英雄咯!”

    “不是不怕死,是勇敢。”陳沖很有耐心地解釋道:“不怕死確實勇敢,可這算不得上勇。上勇是什麼?就是即使連戰連敗,即使完全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即使死亡已經是一種解脫,即使是和上蒼去搏鬥,也要竭盡一切的活着,也要爭取那幾不可見的一線可能。”

    說到這,他心中觸動很大,可孩子們卻似乎還是懵懵懂懂,不甚理解。陳沖對此也不甚強求,但多少也還是有些遺憾,使得他不由自主地吟誦了一遍《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下終於讓孩子們觸動了,他們品味着這首充斥着磅礴大氣的歌謠,終於有點感受到四百年前的迷茫與蒼涼。於是有人問陳沖道:“那和老師比起來,高祖皇帝還英雄嗎?”

    面對這句孩子氣十足的問題,陳沖卻正色斂容,臉上浮現出一種從未有過的莊嚴,他坐直身子,對着孩子們一字一句地說:“高祖曾說過,遊子悲故鄉。我既然生爲漢人,便以大漢而傲。高祖爲大漢而生,我願爲大漢而死。”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