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女伯爵 >024 【西北一本賬】
    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張瑛,最近一段時間安靜如處子,其實他的性格原非如此,只要別人別惹到他。

    如何算惹到他?地諱,俗稱地域黑。

    好比形容‘版腸’就是黑河南人,意爲偷驢賊,源自‘蹇驢掣斷紫絲繮,卻去城南趁草場;繞遍洛陽尋不見,西風一陣版腸香’。

    四人忙了一早上,肚子早就沒了油水,縱然感覺飢腸轆轆,但還沒到午膳時間,那就只有再忍忍。

    葉大學士突然不知想起了什麼,開口道:“最近徐補之換了負責膳食的廚子嗎?廚藝比過去精進不少,老夫覺得有一道滷版腸可謂美味之極。”

    張瑛聞言,瞬時面色一冷,哼了一聲:“確實精進不少,有道臘雞也不錯,獨善江南之味!”

    “是嗎?沒見有這道臘……張子厚,你什麼意思!”葉大學士這才反應過來。

    他是江西人,一聽臘雞,他也毛了,其實他本無意黑河南人張瑛。

    首輔李琚看着兩人有些無語,外人可能沒法理解,這都屬於內閣的惡趣味:地域黑。

    “二位,公務繁重,等做完了事再討論廚子如何?”

    劉一焜也及時打圓場:“對對,今日如此多的公文,要不就……先開始貼黃吧。”

    “對,諸公,分一分這些公文,先貼黃再票擬,”李琚也道。

    版腸和臘雞這才停止了互黑。

    貼黃即寫出內容提要,其實公文之中已附有貼黃,但是內閣在處理章疏題奏時,謹慎起見還是要再寫一遍。明代的公文都有嚴格規定,包括繕寫格式、文書用紙、書法字樣等,若有錯謬,一頓板子是跑不了的。

    做如此嚴格的規定,是爲了提高處理效率,也是爲了存檔方便,先裝幀,後存檔,中央到地方各級衙門都設有架閣庫,更高規格的還有大本堂、皇史宬、文淵閣。

    所有公文都有副本,而且依據存檔機構不同,副本也不盡相同,包括典籍同樣有副本,好比《永樂大典》正本是存於皇史宬,副本則留與文淵閣書庫裏。

    所以無論哪一級官員,對待公文都相當嚴謹以避免發生錯漏。

    劉一焜分得其中一本,陝西布政司的,此本高二尺,紙張展開來有三尺長,貼黃之前再瀏覽一遍內容,然後再逐一寫下提要,其大意爲:

    陝西布政司每年用於邊鎮之費幾乎是賦稅的全部,地方沒留下一分錢,該改了;

    陝西布政司要求每年至少三到五成的賦稅要存留本省;

    陝西布政司要求折銀率對照金花銀折率;

    陝西布政司要求儘快升級驛路;

    陝西布政司……

    劉一焜邊寫邊搖頭,都知道陝西的問題有些棘手,歷史遺留問題太多。

    “諸公,陝西布政司去歲田賦總額是多少來着?”劉一焜向其他三人問道。

    “田賦不算低,其實根本就不用記陝西有多少,再多也會起運至邊鎮。其他省份多少能有些存留,就它陝西沒有存留下來的,”葉閣老道。

    “也是!”劉一焜又感嘆道:“過去還有個邊鎮貿易多少能有些收入,現在貿易也縮減了,還有啥收入?”

    “這就是問題啊,地方衙門沒錢的話,還不是往百姓身上找錢?”李琚也感嘆了一番。

    劉一焜擱下筆,思索一陣,始終帶着不解:“過去陝西歲額悉數用於四藩五鎮之費,民夙稱困,現如今藩王已撤,駐軍都減了,賦稅起運卻一直未變,着實有些費解。”

    “駐軍雖減,但建制一直未變,恐怕貪弊也不少。還有,現如今西海環湖一帶依然複雜嚴峻,不去變動,恐怕就是考慮這點。尤其和碩特現在的王羅卜藏丹津,此子不可小覷。”

    劉一焜微微詫異:“難道陛下想用兵?”

    李琚搖搖頭:“看不出來,而且這也是聽老國公說的。”

    “這個先姑且不說,本來沿邊一帶就多土番土官之田,原與贍軍養馬,故免於起科。但久而久之便詭託者衆了,往額遂失以十萬石計。歷年歲報都雲豁免,其實呢,就是漫無可查。由此看來啊,陝西清丈田土也是當務之急。”

    “先生所言極是,”劉一焜點頭稱是,轉而又道:“但這貼黃該如何寫?地方官吏要求減少起運額,存留部分賦稅,似乎也不過分吧?”

    “不過分,但是難吶,朝廷年年入不敷出,財政的赤字雖說在逐年遞減,可收支依然沒有抹平,如何敢減各省起運額?好在是這幾年還算風調雨順,沒有大災大難,否則就更難嘍。”

    “既是沒有赤字也不敢減,朝廷都沒有結餘。即便沒結餘,但要知道每歲邊鎮的開支依然佔了五成,邊鎮都是大頭,”葉閣老接着說道。

    “總得讓陝西有轉圜的餘地吧?”

    “不如依相國所言,陝西先請旨清丈田土,查明田額,該起科的起科,糧額即可復,然後凡詭寄、隱匿者一律問責,這樣不僅有轉圜餘地,即便要求存留多些,起運少些,都說的過去。”

    “這倒可以,”李琚權衡了一下,又道:“也可以先定下存留起運比,凡清丈的田土達到多少以後,就可以按照此率來存留本省賦稅。”

    “三成爲率我看可以,七成起運。”

    劉一焜想了想,又道:“不如其他省直也照此對待,若想多存留賦稅於本省,那就先行清丈田土,把侵佔、隱匿的土地一併清理出來,再恢復以往的糧額……諸公意下如何?”

    “依我看這樣行,”葉閣老贊同道。

    “那不如先從官田着手,”張瑛道。

    “可行……”

    “既如此,就這樣寫:清查甘肅、川陝等處與羈縻州交接之地土官、土達、土番、國師等隱匿、詭託之地,令田額得明,糧額得復,荒蕪者改闢,隱佔者改正……每歲可存留三成田賦於本省……”李琚說道。

    衆人皆答:“可,”劉一焜遂寫下小票,與貼黃一併貼在奏章之上。

    “那麼接下來便是山西的題本,諸公又怎麼看?”

    張瑛道:“山西四府原額是每糧一石,徵草二束,後雖加徵二束,但以此爲率久已,山西本就每歲有近七成田賦存留,如今再要求每石糧減草二束,有些過了吧?”

    劉一焜略一思索,道:“恐怕這與太僕寺有些關係。”

    “此話怎解?”李琚不解。

    “你們忘了?牛懋曾在陛下面前提過,要在太原、大同府的岢嵐州、朔州、忻州等地試種燕麥與苜蓿草的混和耕種。”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