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一百八十二章 通商入貢如異地戀(一更)
    鞭長莫及,沒錯,但打人的時候,沒必要總拘泥於用鞭子吧。

    咱還有火銃,大炮,也有強弩,鞭子夠不着,換一樣不就夠着了……

    統治海外區域,最棘手的並非是鞭子或大炮的問題,而是人。

    這年頭,離京師幾百裏,都可以說是天高皇帝遠,那要是離大明萬里之遙,還不直接就成了土霸王,扯大旗,做皇帝了?

    誰去了,誰都可能有野心,地方太遠,就算是造反了,等大明知道消息,反應過來,自己都已經當一兩年皇上了,就算是死,也有了吹噓資本,見到閻王爺,也可以喊一嗓子:

    老子當年可是皇帝得嘞,你可要放尊重點。

    只有解決了距離與野心的問題,讓去的人能老老實實聽話,纔可能完全控制舊港,控制那一條狹長而至關重要的海道!

    在鄭伯朝見之後,朱允炆召集了姚廣孝、解縉、茹瑺、徐輝祖與護送鄭伯返京的水師參將朱能。

    解縉朗讀過樑道明國書之後,便坐了回去。

    朱允炆直截了當,問道:“梁道明所請,你們如何看?茹瑺,你作爲兵部尚書,先談一談。”

    茹瑺起身,謹慎地說道:“皇上,梁道明此國書,頗有幾分引君入甕的意味,我大明水師對於舊港附近海域並不熟悉,若冒然答應梁道明,收三佛齊爲大明國土,會否引南洋諸國恐懼?”

    “如安南、占城、暹羅、呂宋、渤泥、滿剌加、滿者伯夷,他們若認爲大明有大舉進犯之勢,一旦聯合起來抵抗大明,當如何處置?依臣之見,可以在舊港設置宣慰司,以示大明領地,但不遣軍士駐紮,以免驚擾諸國。”

    朱允炆看着茹瑺,眼神中有些失望。

    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大臣,交給他的事,他會辦好,但他的行事風格,太過於穩重,穩重到了謹小慎微,瞻前顧後。

    看來,是時候調鐵鉉回來了。

    朱能見朱允炆看向自己,便從袖中掏出一份南洋諸國輿圖,起身道:“皇上,茹大人所慮雖是有理,卻是對南洋諸國並不瞭解。南洋諸國之間,並非是友好相望,而是戰亂不斷。安南與占城是死敵,滿者伯夷又與滿剌加、渤泥、三佛齊等交惡,暹羅與占城、安南也存不合。”

    “而我大明水師手持梁道明國書,進入南洋,可謂是名正言順,一可爲南洋諸國擒殺陳祖義等海賊,以靖海道,二可護三佛齊安危,威懾滿者伯夷。只要我大明水師不征討其他諸國,立於南洋,並非難事。”

    解縉、徐輝祖等人起身,仔細看了看輿圖中標註的南洋諸國,徐輝祖對朱允炆道:“皇上,臣力主進入南洋。觀輿圖所注,三佛齊與其舊港之地,乃是東西海道之最,若可控制三佛齊,日後大明無論是溝通南洋,還是遠航西洋,皆是最佳之策。”

    “臣附議。”

    解縉表態,輕鬆地說道:“進駐三佛齊,無論是開海道,亦或清剿海匪,都是對大明有利。雖耗費頗多,但相對南洋穩定,杜絕海患,還是值得。”

    朱允炆微微點了點頭,目光看向一直審視國書的姚廣孝,問道:“姚師父,這國書可有問題?”

    姚廣孝將國書放在桌上,擡頭看向朱允炆,左手撥弄着手中佛珠,輕聲道:“皇上,國書並無問題,只是有一處,臣有些不解。”

    “哪一處?”

    朱允炆詢問道。

    解縉看着姚廣孝,目光中有些疑惑,那國書自己也看了,沒發現問題所在。

    這個老和尚,竟能發現其問題?

    姚廣孝淡然地說道:“國書中對三佛齊的描述是‘物產富饒,通達四方’,臣在想,其富饒物產,是否可爲我大明所用。”

    朱允炆目光中閃過一道精芒,道:“你是說通商通貢?”

    姚廣孝點頭道:“臣也只是一時之想。”

    茹瑺連忙道:“皇上,通商通貢之事,尤需謹慎。洪武十三年,三佛齊乃生間諜案,轟動南洋,太祖方下令嚴查嚴禁,以致後來,明令寸板不得下海,禁售南洋之物。”

    朱允炆面色變得凝重起來,三佛齊間諜案與通商通貢問題,還需要從頭說起。

    早在秦漢時期,甚至更爲久遠,沿海軍民已經開始與鄰海之地有過往來,當然,這種來往十分有限,次數也不多,跑的路也不遠,往往也就在海上飄那麼三兩天。

    直至三國時期,公元230年,孫權派遣了一萬官兵抵達“夷洲”,也就是現在的中國臺灣省。隋煬帝時期,以“訪察異俗”、“慰撫”名義,派了三撥人去“流求”公費旅遊,好喫好喝好玩,然後回去了。

    唐宋五六百年之間,沿海一代,尤其是福建泉州、漳州等地居民,爲躲避時不時出現的戰亂、兵禍,不得不從陸地跑到海上,這一跑,就去了澎湖、流求。

    但人跑了出去,在其他地方安了家,落了戶,並不意味着與華夏發生了商貿關係。

    在商貿關係之前,這些地方與華夏王朝軍民,也得碰個面,喫頓飯,認識一下,熟悉了之後,纔好拉個手,逛個街,買個禮物什麼的。

    培養了幾百年的感情,終於在南宋後期,確定了“異地戀”關係,你在這頭,我在那頭,這個月我帶禮物去你那住幾天,下個月你帶禮物來我這裏玩幾天。

    通商貿易,是在這個時期初步形成規模的。

    元朝時期對於通商貿易問題是相對開明的,不反對異地戀,但也不允許你們到處沾花惹草,四處風流,於是,在廣東廣州、福建泉州、浙江明州設置了三處市舶司,派駐官吏,專門負責舟楫往來、通商稅務。

    明太祖朱元璋很早就意識到海外通商是有利可圖的,畢竟,也就弄一塊地,安排幾個官員就能收取商稅,何樂而不爲?

    在大明朝還沒建立起來的時候,老朱頂着吳王的頭盔,已經在太倉州黃渡鎮的施工現場幹活了。

    市舶司建起來了,老朱大筆一揮,題了個字:

    通華夷之情,遷有無之貨。

    市舶司這個海關部門,當時管理的外貿,分爲兩個板塊,一個是通商,一個是通貢。

    通商,就是平常貿易,帶東西來看看,說個媒,找個對象,把貨物賣出去。

    市舶司官員對這部分人,也就上船看看,調查下你賣的貨是什麼,價值多少,然後按照比例,抽取稅金,之後你就能拿去自由賣貨了。

    至於你中午喫什麼,喝什麼,晚上打地鋪還是睡船上,沒人管你。

    當然,你賣完貨物還想搞點進口,也是一樣的規矩,按貨價值抽取稅金,交完錢你就可以回去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