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二百三十一章 放大鏡與大眼怪
    落日餘暉,投向宮牆最後一抹溫柔,燈火初上,奉天殿中走出百官,一個個精神飽滿,興致勃勃。

    解縉走向徐輝祖,笑着招呼道:“魏國公,今日如何都不能走脫啊,望春樓,一醉方休。”

    徐輝祖一臉紅光,拍了拍胸脯,嘆道:“能等到解閣請酒,可是罕見啊,不得不去,宋都督,一起如何?”

    宋晟看向解縉,打趣道:“閣老不邀,我哪敢去……”

    解縉甩了甩袖子,有點沉,道:“今日,誰想來,皆可,我解縉請客!三大國本已定,我大明萬民都將共唱國歌,共仰國旗,他日功成名就,還可佩戴國徽!如此國之大事,若不醉倒一番,豈不遺憾?”

    宋晟感謝道:“既然閣老如此說,那可不要後悔。”

    解縉毫不在意,後悔?

    自己可是準備了幾百兩銀子,就這幾個人,能喝多少酒?

    一個時辰後,解縉木然若呆,神情恍惚。

    自己只不過是請幾個人喫個飯,爲啥成了包場子了?

    包場子也就罷了,我什麼說過所有人的賬都算在解府身上?

    徐輝祖你大爺啊,爲啥三大營將領都來了?

    還有那些大頭兵……

    還有姑娘……

    “閣老就是閣老,雅量無雙,感謝解閣老。”

    徐輝祖喝高了。

    “雲從龍,風從虎,功名利祿塵與土……”

    宋晟也喝多了,高聲喊道。

    好好的酒樓,傳出一陣陣滔天的怒喊聲。

    國子監大慶,楊士奇親自招待國子監,就連一直忙碌於京師初等學院,始終無法抽身的徐妙錦,也被楊士奇請到了國子監。

    國子監能參與國本之事,一個關鍵的人物便是徐妙錦,這個功勞是任何人無法否認的。

    李志剛高舉酒杯,慶賀國子監的勝利,慶賀國旗、國歌、國徽的誕生。

    馬恩慧下令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全部停工,轉而製作國旗。

    京師之中,無數染織廠聽聞消息之後,更是自發行動起來,問清楚了國旗樣式,連夜投入到國旗織染之中……

    兵仗局、科技局、御用監則負責國徽製作,國歌的文本,更是被書坊雕刻刷印,流傳於京師內外……

    坤寧宮。

    朱允炆疲倦地吃了兩口飯,便再無胃口。從早到晚,一直都在忙碌,在處理過三國本之事後,還需要批改積累的奏章,直至半夜纔回後宮。

    馬恩慧並沒有休息,而是拿着針線繡着一面國旗,見朱允炆來了,便安排人準備熱水,勸道:“皇上應早點歇息,不可如此熬着。”

    朱允炆坐了下來,拿起馬恩慧尚未繡成的國旗,問道:“皇后認爲這國旗如何?”

    “極好,臣妾準備親自繡一面國旗,就插在武英殿。”

    馬恩慧含笑道。

    朱允炆看了看尺寸,微微搖頭,道:“朕倒是有個想法。”

    馬恩慧嘴角含笑,道:“皇上的想法,定是極好的。”

    朱允炆張開雙臂,比劃了下,道:“皇后應該弄一大國旗,長九尺,寬五尺,到時,朕在奉天殿外設一個國旗杆,將這國旗懸於頂端,讓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國旗所在。”

    “皇上所思極妙!臣妾這就去找賢妃、寧妃商議,爭取早日拿出大國旗。”

    馬恩慧說着便想要向外走去,卻被朱允炆一把拉了回去。

    “已經入夜了,便不要驚擾她們了。明日一早再說,朕累了,陪着朕。”

    朱允炆深深地看着馬恩慧,馬恩慧張了張嘴,微微點頭,輕柔地說道:“那臣妾侍奉皇上就寢。”

    第二日沒有朝會,朱允炆難得晚起一次,正用早膳時,淑妃的信便到了,馬恩慧看過之後,對朱允炆說道:“淑妃已經與句容郭、駱、劉、王等家族商談妥當,他們願擴大石灰窖規模,並作價四錢一石,大量提供石灰,同時承擔運輸。”

    朱允炆接過信件,看了一遍後,道:“這個價格還是很合理的,至於運輸,並不需要耗費太多人力,走秦淮水,可以直抵京師。那皇后便代朕給淑妃回個信吧,便說京師遞送銀子,貨到銀到。”

    “皇上不親自回了?”

    馬恩慧眼神中含着幾分莫名意味。

    朱允炆用過早膳,起身道:“不了,朕今日需要出宮去一趟城外的琉璃廠。”

    “琉璃廠?皇上去那作甚,宮中琉璃可不少。”

    馬恩慧疑惑地問道。

    朱允炆笑了笑,說道:“那日在馬府時,戴院使閱覽藥方已是十分喫力,想來是眼力有所下降,朕打算去琉璃廠試試,能否找打一面鏡子,也好增強下眼力。”

    馬恩慧轉頭看了看妝奩方向,道:“臣妾這裏有兩方上好銅鏡,也不見有增強眼力之用。”

    朱允炆知道那龍鳳銅鏡,照人是清晰可見,但這裏的清晰,相對後世的鏡子而言,還是差了幾個檔次。

    “等朕回來,看看能不能打一面鏡子,到時候送給皇后。”

    朱允炆含笑出了坤寧宮。

    古代雖然極少有後世透明玻璃,但琉璃還是有的,精美至極,堪稱瑰寶。

    明代的琉璃發展,與皇家建築工程息息相關。

    明初,琉璃廠主要分佈在山西、河北、河南、陝西等地。但隨着南京京師與中都鳳陽建設,琉璃廠開始在南京、鳳陽等地聚集。

    南京聚寶山附近,更是出現了琉璃七十二窯,興盛一時。後來朱棣打造大報恩寺,其中九重琉璃塔的五彩構件,便是在聚寶山燒製。

    朱允炆並不需要去聚寶山,在通濟門城外,也有一箇中等規模的琉璃官窖。

    只帶了雙喜、顧三審兩人,朱允炆一身便服融入煙火民間。

    東水關外的扇骨臺儼然成爲了一座小型城鎮,朝廷預先撥付了災民一個月的收入,其手中多少有了些銀兩,加之有些災民手中還有存餘,便不再領取朝廷救濟糧,去粥棚的人家逐漸少了。

    戶部卓敬提出,朝廷給災民提供一個月口糧,一個月後準其以低價購買“災糧”,以取消所有粥棚。

    朱允炆同意了卓敬的意見,但要求保留兩座粥棚,以照顧孤寡老幼。

    走過扇骨臺,清水塘的另一側,便是一座官家琉璃廠窯,主要負責給宮裏燒製琉璃、青瓷器、陶器等,陶器又以綠、黃、褐、黑等色琉璃爲主。

    朱允炆進入其中,廠官王洋攜管事行禮,待參觀窯廠燒製琉璃之後,朱允炆不由感嘆:“流雲漓彩,美輪美奐。”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