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六百零五章 破除白蓮的八字訣(二更)
    白蓮教匪首,不等同於白蓮教。

    百姓不懂這個道理,朱允炆卻懂得。

    佛母死了,不意味着山東白蓮教覆滅了,韓天父死了,也不意味着江浙一帶白蓮教徹底消失了。

    雖然朝廷抓了一批白蓮教匪首與核心人員,給了白蓮教致命一擊,它失敗了,倒下了,但不意味着它會死亡,消失。

    白蓮教能折騰千餘年,壽命綿長,拖掉了兩個半朝代,不是因爲白蓮教匪首多厲害,而是因爲百姓沒有活路,被壓迫到了只能鋌而走險,“彌勒救世”、“追尋極樂”的教義宣傳、洗腦,更成爲了他們精神上的追求,讓他們成爲了一支擁有“信仰”的“軍隊”。

    挖到根源來看,白蓮教死而不僵,時不時來一次死灰復燃,根本還是在於底層百姓生活現實的困苦,人在面對絕望而漆黑的現實時,會選擇逃避,選擇精神寄託。

    他們本身,對於釋迦牟尼、觀世音的區別認識,很可能就是一男一女,對於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的認識,很可能就是一個當官的,一個沒事燒煤炭倒爐灰的。

    但不管他們是誰,只要這些人能給自己精神上慰藉,那就足夠了。釋迦牟尼說有極樂世界,那就去信,玉皇大帝說有六道輪迴,蒼天饒不了誰,那就信。

    只不過可能釋迦牟尼可能在印-度出差沒回來,玉皇大帝在三十三重天上面,一時半會也掉不下來,面對生活的困苦與無奈,百姓也沒了指望。

    此時,突然冒出來個白蓮教,說我是彌勒的弟子,將帶你們走上光明,走向沒有痛苦的,極樂的世界,哪怕是死了,你們的來世也將沐浴神光……

    一個旗幟,就這樣被拉了起來。

    不高明,但很實用。

    朱允炆認爲,所有宗教與信仰都是精神慰藉的一個着力點,而不是歸宿。而打造這個着力點的,是現實的困頓、希望的喪失、人間的折磨,不是什麼真善美,性本善。

    是悲劇與災難造就了宗教、信仰。

    想要徹底解決白蓮教,就必須解決它存在的基礎:困頓、折磨、悲劇,而這三點,包含着一個共有詞彙:

    活着。

    一切的根本,就是活着。

    只有解決了百姓活着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掉白蓮教死灰復燃的問題。而活着不誤入歧途,不受人蠱惑,不違法造反,就需要教育。

    古代畏懼教育平民化?

    科舉是圈養聰明人,避免人造反?

    不知道提出這種觀點與認識的人,有沒有看過明代的發家史,有沒有看過明代的滅亡史,一羣野人崛起的時候,他們也是不需要多少學問的。

    相反,教育越是平民化,輔助以忠君愛國等儒家思想,區域內造反的可能性反而更低,而真正鬧事,造反,折騰的,反而是教育不發達的地方,比如偏遠山區,窮困地區。

    從這個層面來思考,教育不僅能解決百姓認知問題,還能化解不必要的衝突,降低不動嘴光動刀子事件的發生。

    釐清了這些問題之後,朱允炆在桌案上寫下了八個字:

    民生爲本,教育爲魂。

    這八個字,將解決白蓮教,解決盛唐、富宋始終沒有解決的造反問題,也將是朱允炆建文三年的施政綱領。

    曹國公李景隆攜李增枝求見。

    朱允炆看着跪在地上直哆嗦的李增枝,擡起:“起來吧。”

    “謝皇上隆恩。”

    李景隆起身,然後用腳輕輕觸碰了下跪着的李增枝,李增枝連忙喊道:“臣有罪。”

    李增枝是真的害怕了,與白蓮教、陰兵有關係的人,基本上都被拉出去砍了腦袋,三百人頭啊,如此人屠的手段,足以讓人恐懼到骨子裏。

    朱允炆看着李增枝,道:“曹國公爲你贖罪,拿出了免死鐵券。中都守備爲你贖罪,甚至不惜對抗安全局也要親自除掉白蓮教,你爲自己贖罪,將事情交代得一清二楚。你們兄弟三人,也算是一條心了,朕若還不准你出來,怕會寒了人心啊,起身吧。”

    李增枝謝恩起身。

    李景隆擦了擦額頭的冷汗,謹慎地說道:“皇上,李芳英不知天高地厚,衝撞了安全局,實在是有罪。臣請將他撤去職務,調回京師定罪。”

    朱允炆呵呵笑了,從桌案後走了出來:“好了,李芳英做事雖然有些不妥,但畢竟斬殺了白蓮佛母,爲朝廷消除了一大隱患,對朝廷是有功的,就讓他好好守在中都吧。”

    李景隆聽到這話,放心下來。

    朱允炆揮退左右,對李增枝問道:“朕看過奏報,你說魏國公府中的徐增壽、燕王府中的朱高煦,也曾牽涉在古今案之中。”

    李增枝伸手就想起誓,又感覺不妥,連忙道:“臣以性命擔保,絕無虛言。打造縹緲樓,雖然是金忠的主意,我在前面,但朱高煦、徐增壽兩人也與金忠有聯繫,他們也出了一筆錢。”

    朱允炆陷入沉思。

    朱高煦是個野心勃勃的造反專家,但凡有一點機會,他就不會老實。可現在他已經沒機會了,朱棣都被壓制住了,何況是朱高煦?

    倒是徐增壽,這個傢伙雖然是徐輝祖的弟弟,但也是個無恥的傢伙,明明是徐家的種,心卻給了朱棣一家,不知道是徐儀華這個大姐的緣故,還是朱棣也很喜歡這個小舅子的緣故。

    這兩個人最近並沒什麼動靜,哪怕是公子李祺被抓,金忠投靠,他們也沒半點動靜,各自待在王府之中,渾似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躲在家裏,就沒事了嗎?

    朱允炆不這樣認爲,在李景隆、李增枝走了之後,劉長閣入了宮。

    中軍都督府。

    朱棣一如往常,走入大殿準備與徐輝祖商議軍略。

    朝廷新選出的武進士、武舉人都已經出了京師,當然不是直奔廣西或雲南,而是先回家,該有的賞賜,該有的榮譽,該娶的老婆,該造的娃,這些都還是需要去辦的。

    至於前往廣西與雲南的時間,則定爲了建文三年的二月,算是給了他們一個假期。不過有些人是不需要假期的,一力請求直奔廣西、雲南的也有,比如紀綱。

    兵部與五軍都督府都很好看此人,其血書請命,爲國家舍小家的精神,更是在京師廣爲流傳。既然他想先去,那就去吧,朝廷也不好拒絕他的赤子拳拳之心。

    於是,頂着十一月的寒風,紀綱走了,同行的還有袁嶽、薛祿、耿韋、林昭雪等人。

    朱棣見徐輝祖正研究安南輿圖入神,便將桌案上的一疊文書抱了過來,道:“事有先後,文書都不批,研究什麼軍略?”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