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六百五十一章 滅國,必先以文化(二更)
    皇宮,大善殿。

    內閣大臣陳迪,禮部尚書黃觀,翰林學士方孝孺、國子監祭酒楊士奇,充當迎賓,恭恭敬敬,肅然地站在門外等候。

    內侍撐着羅傘、侍女持着儀扇,列於道路兩旁,如此高規格的禮遇,着實是建文朝罕有。

    然而,來的人值得!

    來了,七十二人,皆是玄青色長袍,頭戴綸巾,手持書卷,有胖有瘦,高矮不一,唯神情肅穆,步步相同,秩序井然。

    方孝孺帶人迎了上前,深施一禮:“方希直見過諸位先生。”

    陳迪、黃觀、楊士奇紛紛行禮。

    冉忠帶人上前,還禮道:“我等不敢稱先生。”

    方孝孺哈哈大笑,目光掃過衆人,敬仰不已:“諸位可是賢人之後,若不敢自稱先生,那天底下誰人還敢稱先生?請。”

    冉忠淡然一笑,擡頭看去,只見朱允炆已擡腳邁出大善殿的門檻,連忙上前行禮。

    朱允炆快速走至,托住冉忠的手,笑道:“古有七十二賢人,今有七十二先生,是朕之榮耀,大明之文福。諸位,請進。”

    “草民等愧不敢當!”

    冉忠等人感動不已。

    “當得!”

    朱允炆拉着冉忠,帶人進入大善殿。

    大善殿,皇上讀書之地,這裏藏書無數。平時朱允炆看書都是在武英殿或後宮,很少來大善殿,但接待這一羣人,武英殿不合適,奉天殿不合適,想來想去,最好的地方,也就是這大善殿,因爲這些人來的目的,就是兩個字:

    大善!

    冉忠入殿,聽聞耳邊傳出禮樂之聲,看向兩側編鐘,不要讚歎朱允炆的用心,側身介紹道:“皇上,臣不負所托,在安全局、各地官府的支持下,找尋到七十二賢人中直系或旁系,合計三十家,七十二儒。”

    一三十歲左右,溫謙儒生上前:“草民顏寶,顏回五十四代。”

    “顏回之後?”

    朱允炆連忙起身,顏回在孔子七十二賢人中,位列第一,其後人能出山,對於朱允炆的計劃大有裨益!

    “先生請入座。”

    朱允炆親自安排。

    顏寶還禮,寒暄兩句方入座。

    “草民閔行,閔子旁系,第五十二代。”

    一四十餘歲的先生行禮。

    朱允炆笑道:“孔夫子說,孝哉,閔子騫!朕看你閔行,也是一仁孝之人。”

    “任不才,任不齊旁系,第五十二代。”

    “《忠孝》、《言行》、《治道》、《進賢》、《刑賞》、《禮教》,可都是任子留給我們的財富啊。快請坐。”

    朱允炆十分有耐心,一一見過,無論其是哪一家賢人之後,都如數家珍,將其祖先誇讚一番,然後安排入座。

    冉忠、顏寶、閔行、任不才等七十二人被朱允炆如此禮賢下士的態度所感動。

    朱允炆看着衆人,示意方孝孺等人也一起入座,方說道:“疏浚會通河,河尚未挖通,倒讓朕先挖出賢人之後,當真是可喜可賀。”

    冉忠笑得有些勉強。

    本來冉家到這一脈早已沒落,自己只不過教導下孩子家學,心甘情願當一百姓,哪怕是徵調前往挖河,也沒有亮出自己的身份,否則不說換一官半職,但憑冉子的名頭,也足以讓自己免於徭役,說不得還會被請到縣學、府學當訓導或教諭。

    可洪武朝的風風雨雨,讓冉忠沒有半點出山的心思,但會通河疏浚中朝廷的改變,績效法的施行,新奇的混凝土石板,寬鬆的政治風氣,都讓冉忠感覺到了朱允炆不是一個簡單的帝王。

    即便如此,冉忠也不想出來爲官,可人在大明,身不由己,衍聖公孔訥的死、青州事變,並沒有泄露自己的身份,結果去年夏天來了三個傢伙,一個胖瘸子、兩個瘦猴子,圍着自己問東問西,還寫什麼實訓報告,估計就是他們搗得鬼,把自己調查了個底朝天,結果被舉薦到朱允炆這裏。

    皇上下旨要見,冉忠想推也推不掉。在大朝覲之後趕至京師,之後就是祕密使命,出京師,找人,經過大半年,回京師。

    這不是挖河挖出來的,是被人刨出來的……

    朱允炆寒暄一番,嚴肅起來:“朕命冉忠尋你們而來,是有一件天大之事想要你們幫朕完成,雖然冉忠說服你們出山,定是說出了這個理由,朕還是要親口說,大明需要你們這些賢人之後,爲家,爲國,爲大明江山,天下太平!”

    顏寶側身拱手:“皇上,我等雖家族沒落,聲名不顯,然身上流淌着祖先的血液,家國之義,江山之本,我等不敢忘卻。”

    “我等不敢忘卻!”

    衆人齊聲。

    朱允炆凝重地點了點頭,道:“那朕就直說了,眼下安南胡氏父子弒君奪位不說,還詐降大明,殺掉了應該繼承王位的陳天平,又對我廣西、雲南等地發動進攻,朕已下令征伐安南,張輔掛帥,已是出征。”

    冉忠、顏寶等人安靜地聽着。

    朝廷出兵安南的事,他們是知道的,如此驚天動地的大事件,早已傳遍了大江南北。

    朱允炆目光深邃:“這裏沒有外人,朕就直說了,安南陳氏已無後人,胡氏父子又是必死無疑,考慮到安南原本就屬中國領土,朕打算徹底收回安南!雖然安南與我大明同一文字,同一習俗,同一節日,然其畢竟獨立出去日久,想要完全讓其歸化大明,教化必不可少。”

    朱允炆清楚朱棣時期張輔打下了安南,但也清楚,安南之後屢屢叛亂,張輔先後出征數次,屠殺無數,可張輔之後,大明逐漸失去了對安南的控制權,之後安南再次獨立。

    大明沒有守住安南的因素有很多,在朱允炆看來主要有三點:

    其一,缺乏一個鐵腕人物鎮守;

    其二,官吏不把越人當人;

    其三,在教化上沒有下功夫,讓越人認同歸根。

    前面兩個相對而言,朱允炆可以想辦法來治理,只要任人得當,問題不會太大。但教化絕非是官員的問題,也不是軍隊的問題,而是日積月累的教育問題。

    畢竟,欲滅其國,必先從其文化與精神上入手,只打下地盤,人家不認自己是中國人,那遲早會生亂的。

    朱允炆決定在安南地盤上,建立一座座大明學堂,准許當地的學子參與科舉考試,準其進入朝廷當官,並大肆傳播儒家忠君愛國思想,憑藉着建文盛世,讓其徹底認同於大明,認爲自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大明子民!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