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八百零九章 大明國債(二更)
    借錢?

    羣臣錯愕。

    從古至今,農民借過錢,士子借過錢,商人借過錢,官員借過錢,甚至皇上也借過錢。可戶部借錢,這個,着實沒聽過,沒見過啊。

    夏元吉也呆住了,朱允炆說讓戶部借錢?

    找,找誰借?

    農民沒錢了,找鄰居親戚週轉。士子沒錢了,可以找朋友、名士要點接濟。商人沒錢了,可以質押抵債借錢,官員可以憑着名譽、俸祿借錢,皇上可以耍無賴,從戶部裏拿錢。

    戶部委屈啊,找誰借去?

    要不皇上,你借二百萬如何?

    朱允炆下旨傳召皇家中央錢莊大主事梁成同,待其入殿後,問:“錢莊可否拿出二百萬兩,支持鳳陽-水利修築?”

    梁成同言:“皇上,此時中央錢莊一口氣也拿不出二百萬兩來,若等至秋日,二百萬兩不成問題。”

    “爲何?”

    練子寧連忙發問。

    鳳陽旱情等不到秋日,真要是大旱之年,這夏日就要遭殃,秋日哪裏還需要這筆錢。

    梁成同解釋道:“皇上,諸位大臣,非是中央錢莊不願出力,而是實在沒這麼多錢。錢莊每年春日是最忙碌時,冬日商人遠航南下居多,往往會在錢莊舉債購置貨物,這就佔去錢莊四成可用之財。剩下的部分,還有各地商人春夏購物所需,週轉所需,又佔據三成,剩下三成,則是錢莊日常準備金,兩成應對大額商人,一成滿足日常所需……”

    練子寧鬱悶至極,追問:“難道錢莊就一點錢都拿不出來?”

    梁成同不在意練子寧,錢莊是朱允炆的,不是朝廷的,頂破天他也管不到自己頭上來,於是對朱允炆回道:“錢莊當下最多可支取八十萬兩,再多,就要影響日常運作。”

    鬱新微微點頭,走出來說:“皇上,臣以爲,戶部可以拿出一百二十萬兩,合錢莊借用八十萬兩,以二百萬兩,足以保鳳陽府主要產糧區的莊稼。”

    夏元吉無奈,只好點了頭。

    朱允炆思考了下,肅然說:“鳳陽府十年九旱,百姓困頓日久,朝廷既然要下定決心解決其用水問題,那就應一勞永逸,狠下心來,將鳳陽打造爲一個重要產糧區,而不是一直向朝廷伸手的窮困之地,這從長遠來看,耗費大點是值得的。二百萬兩不夠,那就再追加,無論多少困難,戶部擔起來,一定要在鳳陽府全面開挖水井、水渠,修繕河道、湖塘,再不復旱澇之痛!”

    夏元吉一臉爲難,皇上啊,你說追加就追加,到時候戶部拿不出來錢可怎麼辦?

    朱允炆繼續說:“那就由工部與鳳陽府協調,動員鳳陽百姓,連同鳳陽府、淮安府、揚州府、瀘州府、徐州府等地方衛所軍士,合計十萬人,大修水利!早日開井通渠,力保夏糧不減產,秋涼能豐收!”

    夏元吉、黃福等人只好領命。

    解縉、鬱新等人也有些憂愁,現在大明帝國很是危險,幾乎大半個國家都在參與土木之事,西面還面臨着一場巨大的戰事,又要抽調民力與軍士到鳳陽府挖井修渠,確實壓得人壓抑。

    但鳳陽府的事確如朱允炆所說,不能再如此拖延下去了,那裏旱澇太過頻繁,儼然成爲了朝廷的一個無底洞。若不管不顧,任由旱災持續,朝廷爲救災給出的錢財,五年內怕也超出了二百萬兩,十年估計不低於四百萬。

    從長遠來看,現在朝廷出二三百萬兩是划算的。只不過一口氣拿出如此多錢財,戶部壓力也太大了,只看看夏元吉皺緊的眉頭就知道,這個大管家幾年都沒如此模樣了。

    退朝之後,朱允炆便傳召瞭解縉、鬱新、夏元吉。

    水利興修還有一百萬兩的缺口,如此大的缺口,朱允炆不可能不管不顧戶部的感受,完全將壓力丟給夏元吉。

    夏元吉入殿,多少有些訴苦:“皇上,鳳陽-水利興修未必需要一蹴而就,可分三年期,一步步來或許更爲穩妥。”

    朱允炆擺了擺手:“鳳陽百姓有多苦,我們北巡的時候是見過的,一年到頭,就靠着地裏能有點收成,可旱災、澇災頻至,百姓人家能喫得起飽飯的都佔不到兩成。拖一年,少一地,就是十幾二十萬百姓餓肚子,逃荒乞討!既然要治理鳳陽,那就一次解決吧。”

    夏元吉見朱允炆不聽勸,便直說了:“戶部存銀不宜動用過甚,以免夏秋冬再有災情。加上眼下北平、西北事,戶部支取一百二十萬兩已是極限。”

    解縉也幫着勸道:“皇上,欲速則不達,不妨緩一年。”

    朱允炆搖了搖頭,提筆在紙上寫了兩個字,然後交給解縉、夏元吉、鬱新:“眼下的問題不是缺人,而是缺錢。只要解決了錢的問題,鳳陽一地的問題就好說。朕說讓戶部借錢,可不只是錢莊,還可以向百姓借錢。”

    “給百姓借錢?”

    解縉、鬱新嘴都要抽搐了,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啊。

    “這是?”

    夏元吉接過字條,上面寫着兩個大字:債券。

    解縉、鬱新看過,也是一頭霧水。

    “何爲債券?”

    解縉自問多才,也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債券。夏元吉雖通曉財務,也是第一次聽聞債券。

    朱允炆清楚,中國古代王朝是沒有債券的。

    封建王朝在財政上的理念是量入爲出,像朱允炆這種超前消費,大規模推動基建與水利的,要麼沒有,要麼就是純徭役徵派,即基本免費勞力。

    朝廷給百姓借錢?

    開什麼玩笑,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全天下都是皇帝的,還用得着給百姓借錢?

    國庫沒錢了,解決的辦法就三個:

    其一,印鈔票,有錢就可以買買買,典型代表如老朱。

    其二,加稅,攤派。苛捐雜稅一出,稅收水漲船高,典型代表如萬曆。

    其三,捐錢。典型代表如煤山那位。

    除了這三條,古代朝廷還真沒什麼好的辦法開源,向民間借錢的想法出沒出現過不好說,但發行債券的形式,絕對沒出現過。

    朱允炆不認爲朝廷跟百姓借點錢有什麼丟人的,後世哪個國家不發債券,企業裏面還有個專業名次叫負債率,負債率爲零或太低,對企業發展都沒好處的,國家負債率太低,也是沒好處的,財政不是收支平衡,賬本一對,就完美無缺了,要追求更高的資金利用率,要追求更高效率的資源配置,發點債券,那是必須的手段。

    雖說大明朝之前還沒有發行過債券,但沒問題,大明要有敢爲天下先的勇氣與魄力,人都開始問天,研究基礎工業產品了,軍隊都要朝着半火器化轉型了,弄點債券發發,不算啥大事吧。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