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九百二十八章 天山英烈碑(二更)
    戰功的統計太難,但總還有解決的辦法。

    軍中延續了徵安南時的做法,軍士上報、軍營上報,兵部、五軍都督府與安全局審查,突出個體,嘉獎全體的做法。

    比如虎蹲炮軍士,其殺敵數量無法統計,兵部直接劃給了他們一萬人頭軍功,均攤下去,大家都有功勞可拿,誰都沒意見。

    戰功尚未統計出來,戰損結果先擺在了朱棣的桌案上:

    大明陣亡軍士六千七百二十三人,重傷三千八百一十六人。

    看着這個數字,朱棣陷入了深深的沉默。

    徐輝祖、宋晟也不由悲傷,楊榮、霍鄰等人也悲痛不已。

    六千七百多將士,換了帖木兒十幾萬大軍,可謂是絕大勝利,空前的偉大。可朱棣高興不起來,沒有人高興得起來。

    饒是朱棣鐵石心腸,久經戰場,見多了生死,依舊對這個結果難以接受。

    擡起頭,朱棣看向衆將,感慨道:「對戰哈里,我們失去了兩千三百八十二名軍士,重傷四千餘,對戰帖木兒,我們又失去了六千七百二十三人軍士,重傷三千餘!一萬多名軍士,折損在昌都剌的戰場之上,這還是我們擁有火銃、弩箭、虎蹲炮、手榴彈、地雷、駝城、神機炮、陌刀手、大車陣、重騎兵,擁有十幾萬齊心協力的將士,若沒有這些,我們將會失去多少軍士?」

    徐輝祖、宋晟等人面色凝重。

    若沒有火器,面對帖木兒十幾萬大軍傾力作戰,很難說大明軍士能不能抗得住!要知道帖木兒的重甲騎兵實在是太厲害,沒有火器,大明根本就沒有任河北手段可以對付他們,只能依靠軍士的人命去拼,去耗,去換!

    若沒有駝城,在這毫無遮攔與阻擋的大草原上,如何給帖木兒的騎兵以重大殺傷?只依靠着尋常的營寨、人牆與軍陣,怕是要付出極爲慘重的代價,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

    若沒有陌刀手,鐵鷹騎、大車陣……

    大明能在草原上贏下帖木兒並徹底消滅帖木兒的主力,最大的功臣是火器,是駝城,是特種兵,是每一個拼死作戰、衝鋒的軍士!

    而這些,都是朱允炆軍制革新的結果。

    二炮局是朱允炆一手設置的,火器是朱允炆主導改進的。駝城是朱允炆給出的圖紙,特種兵是朱允炆爭取的財政,新軍之策更是朱允炆一手操持的變革!

    徐輝祖不由地想,若時間倒回九年,帖木兒在洪武后期東征,太祖朱元璋會安排誰領兵迎戰帖木兒?戰損又會是多少?大明能贏得勝利嗎?

    沒有答案。

    但徐輝祖相信,朱允炆的軍事革制,新軍之策的推行,火器的深度應用,是大明軍隊戰勝帖木兒的關鍵,也是低戰損的根本原因。

    朱棣哀嘆一聲,繼續說:「皇上選擇的路是對的,火器是未來。若我們能再多帶一些虎蹲炮,再多一些神機炮,或許許多軍士就不用犧牲了。」

    宋晟不由暢想,若大明軍隊真能實現大規模火器配置,上萬虎蹲炮齊發,數千神機炮雷動,那天底下誰還是大明軍隊的對手?

    火器,一定要擴大火器在軍隊中的佔比,日後無論敵人是誰,先別忙着抄傢伙,遠程給他們一輪火器覆蓋,然後看看誰還能站着,再來一輪,等沒人能站起來的時候,再抄傢伙上,這不挺好……

    在一番悲痛之後,楊榮走出來問道:「眼下冬日,陣亡軍士的屍體尚可保存一二,可總停放着也不是辦法,是不是需要商議下怎麼處置。」

    朱棣清楚,將陣亡軍士的屍體帶回京師是不太現實的事,眼下雖然消滅了帖木兒的主力,但並沒有將帖木兒的力量完全趕出去。

    另外,亦力把裏國雖然沒了,但還有許多地方不知

    道這麼一回事,他們依舊效忠亦力把裏。比如天山以南的塔里木河流域、哈實哈兒(喀什)、于闐(和田)等,實際控制權還在地方首領手中,大明既然要佔領亦力把裏全境,這些地方自然而然要收回來。

    戰爭還沒有結束,短時間內班師是不可能的事。即便是班師,也不可能帶着如此多將士的屍骸走過六七千里路,送歸京師,氣候與時間都不允許,唯一的辦法,就是就地掩埋,安葬天山。

    朱棣看向徐輝祖、宋晟、劉儁等人:「你們認爲該怎麼處理合適?」

    徐輝祖很想將屍體都帶回去,可也知道這不可能。

    宋晟悲愁一聲:「這些戰死的軍士,都是爲了收回西域而戰,將他們安置在西域,天山之北吧。」

    朱棣凝重地點了點頭。

    楊榮詢問道:「大將軍,諸位,若朝廷設置西域都司,當選哪裏爲都司所在地?既然朝廷要收回西域,想必也會將西域設布政使司吧,布政使司的衙署,又應該設置在哪裏?」

    劉儁疑惑地看向楊榮,現在討論的是軍士屍骨安置問題,爲何說起這些?

    朱棣指了指腳下,認真地說:「都司也好,布政使司也好,最爲合適的地方只有一個,那就是委魯母。」

    楊榮深以爲然。

    委魯母(烏魯-木齊)卡在天山東西兩斷的中間,地勢較高,易於防守,即可以扼守東西通道,又背靠吐魯番、哈密、伊吾等地,後勤壓力較輕,水草豐茂,且處在亦力把裏的近中心位置,向西千里是阿拉山口,向東千二百餘里是嘉峪關,向北千里是阿爾泰山脈,向南千里是若羌,于闐。

    亦力把裏城雖然地段十分好,處在伊犁河谷,兩側有高山作爲屏障,可那裏實在是太偏了,不適合作爲大明統治西域的中心。

    楊榮看着衆人,嚴肅地說:「既然未來大明治理西域的中心很可能是委魯母,我們不妨將軍士們安葬在那裏,效仿京師的英烈碑,於委魯母建造一個大型的英烈廣場、英烈碑,讓後世所有來到這裏的人,瞻仰與緬懷陣亡軍士。」

    朱棣拍案:「好,就如此辦!」

    劉儁、徐輝祖深深看向楊榮,朱允炆如此器重這個年輕人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心思縝密,謀略過人,更兼有軍事素養,還敢於衝鋒陷陣。

    建造英烈廣場、英烈碑,是一個極好的想法,即可以安撫軍士,也可以彰顯大明對陣亡軍士的敬重,何況委魯母以後必然會成爲西域第一大城,匯聚大量人口,瞻仰、緬懷、憑弔的人不會少。

    「調一批匠人,去辦這件事吧,務必辦好。」

    朱棣叮囑。

    衆人領命而去。

    翌日,戰果統計出來,與帖木兒一戰,殺敵六萬九千餘首,俘虜七萬五千餘人,還有一堆實在是湊不出人形的,拿着耳朵將官也不認賬,無法統計,加上一些人逃到了天山裏面,太過分散,也懶得去追。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