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默默升級,防禦疊滿十億點 >第二章 憂鬱的皮膚
    一個人的身體是否健康,最重要應該要看他的天生體質,而不是後天所接受的科學手術或藥物。

    同樣的,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最重要是他天生的快樂記憶的保存程度。

    而不是他日後所接受的教育和知識。

    當然,也許你會質疑:生理是不由意識轉移的,如果他本身的遺傳基因有問題,再怎麼心理治療也沒用。

    這樣看起來很令人沮喪,但也不必在意。

    因爲,他既然有這個願望恢復心理健康,有這個回憶的能力,回憶自己最初最健康的心理。

    就說明他的先天記憶是沒有問題的。

    只是因爲後天的意外破壞而導致暫時“失憶”。

    而且,即使是“基因”,也是由人的心理研究出來的,所以不能超越心理。

    現在,我想說的是:人的心理與身體存在一種轉換力。

    但我只會用本能的感覺來解釋這種轉換,而不是正統嚴謹地醫科知識。

    因爲醫科知識是“意識”的,而非本能的。

    而恢復心理健康,恰恰需要一種無條件的本能。

    首先,我想闡述的是“心理與皮膚”之間的關係。

    當一個敏感的人,夏天用熱水,或者冬天用冷水洗澡時,會感覺非常痛苦.

    這個時候,如果他緊閉雙脣,咬緊牙關,可能會感覺更加痛苦。

    如果試着齜牙裂嘴,歇斯底里的呼喊,這種痛苦竟會神奇地有所減弱.

    這也就是我在前面所說的“呼吸的本能”。

    一位病態人格的人,或者一位心理疾患者,他對排泄物是很抗拒的。

    所以,他在排便的時候,極不自然地堵塞呼吸,用一些幻想來轉移對骯髒物的排斥。

    導致他本能排便快感的喪失,而引發一系列病態思維。

    同理,一個人在受到外界危脅,內心恐懼的時候,也因呼吸的堵塞,不敢發出反抗的聲音。

    導致他向對手過早妥協,而引發他日後過份地怯弱和退縮,導致一些心理疾病。

    這些都是心理與“呼吸”的聯繫。

    但怎樣與生理聯繫起來呢?

    這就要聯繫上面那個“冷熱刺激”的例子。

    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往往在秋天或冬天的時候,容易抑鬱。

    因爲那時候的氣溫比較低,他的皮膚受到冷的刺激,會有不適的感覺。

    但他如果不敢大聲“呼吸”,或者說話時不敢大聲“呼喊”。

    那種冷的不適會積壓在皮膚之中,而無法釋放。

    同樣的,在夏天的時候,熱的不適會積壓在皮膚中。

    如果不敢大聲“呼吸”,也無法釋放。

    而導致一系列的躁狂,甚至強迫。

    因爲熱、冷對皮膚的刺激,就像排便時的臭味,恐懼時的出汗……一樣。

    是人類本能的一些刺激反應。

    同樣都與“呼吸”有關。

    就像在某些地方有一種俗語:小孩掉到水裏,都可以讓水產生蒸汽。

    意思是說,小孩是不害怕冷的刺激的。

    因爲小孩的“呼吸”都很暢快。

    不像成人在面對一些人物或事件時欲言又止的那種糾結。

    所以,小孩是很快樂的。

    還有一個例子:腹語。

    那些會說“腹語”的人,是因爲把想要說的話憋着,令皮膚髮出振動,產生聲音。

    引申到心理疾患者身上就是——把想要釋放的語言壓抑着,所以導致皮膚敏感。

    所以,他們有時的一些由心理引發的身體症狀,也源於此。

    也正因爲如此,他們總得與人或者物體保持一種距離。

    就比如說:如果他們用手去觸碰一些東西,可能會很敏感,而變得害怕,不敢動手。

    造成動手能力地缺失,而以過度深思爲替代。

    他們似乎忘了,在兒時,他們好奇地觸摸一些物體所帶來的本真快樂。

    也忘了,在隨時隨地,都感覺親如母親溫暖的懷抱,而不會敏感。

    這就是一種“呼吸”與“皮膚”之間相通的快感。

    如果失去了這些本真快樂。

    他在日後會變得十分麻木,

    只能尋求一些非常刺激來獲得快感。

    又或者異常敏感。

    甚至於有一些心理疾患者,在用冷水或熱水洗澡時,都能感覺呼吸困難,聯想到死亡。

    就是因爲遺失了那種最本能地“皮膚”快感。

    由此可見:人們的快樂並非如此艱難。

    只要記憶起這些本能的快樂,幾乎是每時每刻都能快樂的。

    這些快樂不是一種自我陶醉,而是天生的、本能的。

    如果失去了這些本真地快樂,人就只能尋求一些虛妄的理想。

    而忘了真實的存在。

    具體一點說:如果一個人害怕電的刺激,他可能會害怕用手去插插頭,也不敢去觸碰一些電器。

    乍一看,這與他的快樂並無多大聯繫。

    但是,如果他理解了“皮膚”與“呼吸”的快感。

    就可能完全沉靜下來,靜得只聽見自己的呼吸聲;弱化外界對電的危險警告;然後勇敢地用手去插插頭。

    這個過程實在太過微不足道。

    幾乎看不出有何快樂所在。

    但是,當他勇敢地插入了插頭後,會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滿足感。

    因爲他終於用本能克服了恐懼。

    而恐懼克服後,他就可以嘗試很多曾經不敢嘗試的事情。

    回覆到兒時那種天生的勇氣,獲得很多快樂。

    而這種勇氣的恢復,不是別人激勵的,而是發自本能的。

    如果大家還記得前面那個“裸露的夢”。

    應該能夠聯想到:對皮膚的裸露,就是想喚起兒時那份本真的快樂。

    人有時莫明其妙地感覺壓抑,就是因爲對“皮膚”或“呼吸”地過度“束縛”。

    只有讓身體的敏感降低,才能降低心理的敏感。

    又或者說讓身體的感覺明顯,降低心理的麻木。

    而要降低身體的敏感,就要像上例一樣,完全沉靜下來,以呼吸聲替代外界誇大的危險警告。

    要讓身體的感覺明顯,就是心理疾患者有時因一點小毛病,而異常敏感。

    如果明白了身心的轉換機制,他就會知道:身體的敏感,是在轉換他內心的麻木。

    而要中和敏感與麻木,只需用“呼吸”來平衡;並回憶兒時那種呼吸狀態。

    總之,口腔需要呼吸,皮膚的毛孔也需要呼吸。

    口腔藉助“吸”與“吐”的動作呼吸,皮膚就是用“收縮”和“膨脹”呼吸。(未完待續。)

    ???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