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章懷太子傳 >第二百五十二章 耗子尾汁!
    閻立本還是走了,而且還是帶着遺憾走的。正所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臨終的最後一條諫言,李賢還是沒有準。

    不是李賢無情,而是閻立本已經落伍了,他的想法與李賢的治國方針,完全背道而馳。篳趣閣

    起因是吐蕃使者-仲琮,他從邏些千里迢迢趕來,除了入貢之外,便是向大唐求親,希望大唐天子能下嫁公主給芒松芒贊,以聯姻的方式,鞏固兩國的邦交。

    可仲琮來唐以後,除了接待他的鴻臚寺官員,收了國書外。大唐的太子根本就不賜見,其他的官員也避之唯恐不及,更沒人願意爲吐蕃說話。

    閻立本雖然身染沉珂,但依然關心國事,他的想法呢,很簡單,戰爭是不得已用的手段,能修好便修好,不要過分消耗國家的底蘊。

    可李賢卻在他耳邊叨咕了兩句,閻立本便不再多言,只是請李賢穩重求穩,以萬民福祉爲念。......

    閻立本過世後,李賢下詔追贈司空,陪葬昭陵,周王顯領銜負責治喪事宜,身後之事極盡哀榮。

    而他留下的右僕射之位,也就是來恆夢寐以求的,被指給了李弘的舊部-戴至德,這着實讓人大跌眼鏡。

    而戴至德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處理吐蕃來朝之事,引其至宣政殿,當着三省八部諸重臣的面,陳述與吐蕃聯姻的利弊。

    以文成公主之事爲例子,大唐的嫁妝如此豐厚,太宗皇帝的恩遇如此之大,可兩國之間,就避免了戰事麼?既然和不和親都避免不了兩國的衝突,那爲什麼還要賠着罵名,下嫁公主與吐蕃呢?

    “太子殿下,我家贊普可是一片臣服之心,您可不能因爲片面之詞,便置兩國的大義於不顧啊!”

    ......,仲琮少時爲人質,曾入朝詣太學讀書,頗曉文字。皇帝賜宴,甚優禮之,問仲琮,吐蕃贊普孰與其祖爲賢。

    仲琮曰:今之贊普,雄勇果斷,不及其祖,然勤於聽理,下不敢欺,亦是令主。吐蕃土風寒苦,物產貧薄,邏娑川唯有楊柳,更無草木。烏海之南,盛夏猶積雪。

    府春夏逐水草而居,秋冬始入城隍,但施廬帳,又無屋宇,文物器用,不及中夏萬分之一。贊但其國法嚴整,上下齊力,議事自下而起,凡事利於民乃行,所以國祚能持久。

    仲琮可是通曉漢學之輩,對於漢人的禮教、官場風格,也頗爲了解。可他沒有想到,唐廷的宰相-戴至德,表面和善,實際確是兩面三刀的貨色。

    剛剛說好的美言呢?不講武德啊,仲琮真想勸勸他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好,仲琮,那吐蕃吞滅吐谷渾,入寇安西四鎮,鏖戰大非川又該如何解釋呢!”

    “孤是當時的涼州道行軍大總管,來,你與孤說說,論欽陵派你來,不是爲了臥薪嚐膽,以待來日麼?”

    額,大唐太子這麼問,倒是讓仲琮不知如何應答了。只應硬着頭皮作答:僅奉命朝貢,不曉軍旅之事。

    而仲琮非執權之臣,來朝又非乞和,李賢也不能做的太多,所以親自手書一詩:金釵墜地鬢堆雲,自別朝陽帝豈聞。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處用將軍。

    “回邏些後,你告訴論欽陵,好自爲之,安生過活則罷。再敢生事,孤必親提大軍,至邏些城下,與他再度把酒言歡。”

    其實和不和親都是次要的,論欽陵得知李賢晉爲太子後,寢食難安,西海-大非川一戰,已經足以證明李賢的強橫,恍如太宗再世。

    仲琮作爲吐蕃的辯士,他來的目的就是修補戰爭給兩國帶來的嫌隙。

    可這位善於兵事的儲君,已經用他的詩表明了,大唐與吐蕃之間再無秦晉之好的可能。從此以後,兩國之間,孰主孰臣,皆看各自手段。

    “太子殿下的強勢和文采,殿下的話,外臣會一字不落的回稟我國贊普和大相。”,話畢,拱了拱手,隨即拂袖而去。

    仲琮是沾了不斬來使的便宜。而李賢“抄”的這首詩,也是想告訴諸重臣,在他掌朝期間,儒家的那套“大國風範,以德報怨”統統滾蛋。

    人待我以禮,以禮待之,可要是敢動刀,那便是不死不休。大唐與吐蕃必有一國滅亡,才能讓大非川、安西四鎮的冤魂們安息。

    “郝相,中書省即刻草詔,大唐此後對外政策:永不和親,永不割地,永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自此以後,凡提及和親,貽誤家國者,不論官爵,不論出身,上至皇子親王、下至百官庶民,皆立斬不赦!”

    李賢的意思很淺顯易懂: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大唐可以像過完的朝代一樣,隕落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民族的精神,卻不能廢弛。

    在李賢的認知中,不管多少人黑崇禎皇帝,可有一點,李賢就欣賞異常。他明明是有機會南遷的,如宋高宗一般偏安一隅。

    可他寧者選擇站着死,也絕不跪着生。他身上這股子死國難的精神,值得所有帝王借鑑。

    “謹遵鈞命,不敢有違!”,戴至德等文武重臣,皆起身拱手稱諾,臉上的神情也都頗爲激動。

    不爲別的,就倆字-解氣。和親,和什麼親,漢朝和親的舊事還不足以引以爲戒麼?可諸臣忌憚太宗行過此事,也都三緘其口。

    現在好了,太子便首先不願意了!這於國於家都是好事,想來二聖也必不願意給年紀不大的太平公主訂下這麼一門親事。

    太子呢,是比孝敬皇帝刻薄了一點,可作爲男人,硬是要的,這份骨氣、傲氣,端端是彰顯了大唐未來天子的威嚴。

    可以眺望,他將來當了皇帝,絕對不會弱了國家尊嚴。要知道,一個國家有多麼強盛,並不在於府庫有多少錢糧、國土有多麼廣袤,而是有沒有一個可以帶領他們昂昂向前的君主。

    李賢用併吞百濟,拒絕和親,便是向天下人證明了,他可以續寫大唐的盛世光輝,繼往開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