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漢中祖 >第一百六十三章授子
    劉禪不僅是關注蜀中,也在關注南陽的發展。

    如今他的手上便是荊州刺史魯芝的奏疏,其上規劃了南陽的復興計劃,以及疏通水利設施的安排,準備重新使南陽成爲‘陸海’。

    陸海之名,或許多以爲乃是蜀中平原,其農業發達,沃野千里,號爲陸海。豐收之時,一片望去水稻起伏,恍如浪花,一片無際,不就是陸海乎!

    但同有陸海之名的不只有蜀中,還有南陽之地。亦或如‘天府之土’美稱,先是關中,次之漢中,最後蜀中。

    就拿兩漢蜀郡、南陽二郡的人口作爲對比,西漢南陽戶有359316,蜀郡268274戶,蜀郡的戶籍比南陽少了一半,至東漢則差得更多了。當然不能否認有郡縣面積的因素,但亦能從其間看出南陽的鼎盛。

    南陽之所以興,不只是其兩漢人才輩出,更多的是它得天獨厚的地理因素,其中它的農業則爲重中之重。

    同樣蜀中有李冰開鑿都江堰,打造蜀中的天府之國。而南陽也有‘前有召父、後有杜母’的帶領下,揮汗耕耘,打造出南陽。

    召父者,西漢名臣召信臣,壽春人。其任南陽太守期間,爲使民興利,躬勸耕農,出入阡陌。根據南陽複雜的水勢,開鑿溝渠約有數十處,灌溉農田三萬餘頃。而都江堰灌溉的田畝面積也不過只有萬餘頃,可見召父之恩。

    杜母者,東漢名臣杜詩,汲縣人(今衛輝市)。其任太守時,組織民工,修治陂池,廣拓土田,對召信臣所築的陂、堰、坎、渠、池加以修復和發展。未過數年,郡內陂澤棋佈,田間溝渠縱橫,堤埂相連,水、旱之田不受旱澇之害。

    南陽的郡治宛城能號稱南都,並與洛陽並列爲東漢兩個最大的中心城市,與召父、杜母二人的關係分離不開。

    因此上任不久的荊州刺史魯芝,按照大漢頒佈的《田畝水利法》,並根據召信臣、杜詩的水利遺蹟,着手安排南陽、義陽的水利疏通計劃。

    不過魯芝因爲受限於地方上的人口問題,以及百姓的分佈,沒有像一口氣疏通,而是分步進展。

    首先,魯芝計劃在南陽的中部穰縣,截斷湍水,修繕六門堰,灌溉穰、新野、朝陽三縣土地五千餘頃。

    其次,荊州的東南部泌陽縣,督建蓄水工程‘馬仁陂’,作二十四堰,灌溉民田萬餘頃。

    後續根據具體情況,再來推進荊州地界內的其他的水利工程。

    當然如此龐大的水利工程,魯芝可是驅車趕往隆中,當面請教過諸葛亮,在他的指導意見下,重新更改了些許內容,再上疏至劉禪手上。

    其實魯芝的安排在如今大漢也可以看作是地方官的一套流程,畢竟隨着疆域的不斷擴張,大漢內部地方上也形成了一套手續,那就是平寇安民,修繕水利,推行田制。當然也會因地方不同而另議。

    劉禪細看下來沒有問題,提起筆在上面批閱。只有劉禪的蓋章同意,魯芝的計劃才能推行,否則即便有蔣琬的同意,也無法推行。

    至於爲何,則是涉及到了早些年頒佈的《田畝水利法》,興修水利這種工程因地方層級不同而有區別。

    鄉亭級別的水利設施,需要縣的同意,縣需要向郡報備,郡要向州備案。

    縣級別的水利設施,需要郡的同意,向州報備,州向尚書檯備案。

    郡級別的水利設施,需要州的同意,向尚書檯報備,尚書檯向劉禪彙報。

    州級別的水利設施,由尚書檯初次審批後,後面必須要有劉禪的同意,才能推行下去。

    其中被報備一方,可以直接駁回報備方的報告。如鄉亭級別的水利設施,縣同意了,但郡沒同意,縣就無法實施。當然郡必須給予書面意見,方纔可行,郡三次不批,縣可越級向州申請……

    諸如以上,便是大漢《田畝水利法》的手續流程,劉禪在當初草擬時,便十分注意地方官吏會因政績而大興無用基建,導致百姓疲倦,荒廢農事。因此特意對審批手續上進行層層把關,讓《田畝水利法》帶來的弊端降到最低。

    批閱完後,劉禪把奏疏交給張紹,說道:“季興,此疏可行,讓蔣尚書再閱,若無異議,讓魯荊州實行即可。”

    “諾!”挺着大肚子的張紹上前接過奏疏。

    不過,張紹還遞上一份奏疏,說道:“啓稟陛下,京兆尹顏斐在任病故,今京兆尹空缺,故蔣尚書問之。”

    “顏斐?”這一名字,直接把劉禪帶回了三四年前平定關中那時。一個愛民如子的老頭,倔的可愛,當世少見。

    念及於此,劉禪不由嘆了口氣,近些年病故的人越來越多,這讓他都有些麻木了。他雖是初降之人,但這個老頭品性,實屬讓劉禪喜歡,要不然也不至於委任他爲京兆尹了。

    劉禪沉吟良久,說道:“顏斐乃是愛民之人,京兆之所以復興,其功勳卓著。從大漢出資將其功名勒於石碑之上,朕要署字於其上,立於長安城外,以頌其德。”

    東漢時期,重視石碑風行。東漢大將竇憲北擊匈奴,勒石燕然,以爲刻石記功。但在郡縣之內,有功績的郡守或是縣長去世,受其蒙恩的人會出資爲其樹碑記功。如漢末李儒曾出資爲敦煌人,郃陽令曹全立碑。

    劉禪決定出資爲顏斐立碑文,並非其爲大漢做出了多少貢獻,而是單純爲顏斐這個愛民如子的官吏而感到惋惜。沒有他,飽經戰亂的京兆尹豈能有今日。這樣的官吏如果劉禪不去珍惜緬懷,豈不是有損自己的聖明。

    上有所好,下必仿之,希望大漢官吏能像顏斐學習。

    頓了頓,劉禪感嘆說道:“我大漢能遷都於長安,皆賴顏卿恩德也。”

    張紹聞言,拱手說道:“陛下,既然如此,不如讓蔣尚書及朝中重臣也出資些許,並署名其上。”

    劉禪擺了擺手,說道:“不必如此,此舉過於造作了。朕屬其上,若有百姓願附,亦可從之,不必阻攔。”

    “諾!”

    “至於後繼之人,蔣尚書可有人選?”劉禪問道。

    “蔣尚書以爲扶風太守龐林可任京兆尹。”張紹答道。

    “龐林?”

    劉禪沉吟許久,大漢如今不缺人,缺的是能做事的幹吏,特別是新闢荊州後,人手更是着急。

    至於龐林的話,從其近些年在關中任職來看,政績不錯,讓他接任顏斐也不是不可。

    “可,讓龐林繼任京兆尹。”劉禪說道:“令其多向顏斐學習,大漢遷都不遠矣!”

    “諾!”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