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岳飛再世,武穆稱雄 >洞察兩宋局(1)整體解剖
    筆者不是宋史專家,也不是通史學者,爲了撰寫拙作《岳飛在世,武穆稱雄》閱覽了不少相關史籍和後人對有宋一代的記述和評說,見識到許多入木三分的精到見解。但是,也有一個怪現象,就是對宋朝的評價呈現兩個極端:積貧積弱和鼎盛繁榮。如果說這是從某個角度看,或者抽出一段歷史看,無可厚非,至少部分正確,但是,這兩個極端分化的結論不是,而是給兩宋整體的結論,這就有一個疑問。如果都是從客觀角度看兩宋,如果事實清楚,如果大家的標準一致,爲何結論截然相反?再問一遍,爲何結論截然相反?正常思考之下,沒有人會故意王顧左右而言他,得出結論是這個,偏要說是那個,而是言之有據。如此看來,截然相反的結論,就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或者是角度不對,或者是事實沒有搞清楚,或者是標準不一致,當然還有其它因素,但是結論截然相反,大概這三個原因之一,就足以解釋了。至於三個都錯的,那不是搞歷史的,那是說相聲的,大家可以一笑置之。

    此篇短文是筆者《洞察兩宋》系列的開篇,直接爲拙作提供一些歷史背景。目的是說三件事情。第一,有宋概覽。這個很重要,一個存在了二百多年的朝代,切出一小片分析,可是和整體差異很大,兩個極端的結論,多半和這個有關。第二,有宋一朝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它們的起因和結局以及對兩宋的影響。一件小事,可以改變歷史,何況大事件,這個對歷史專家毋庸諱言,但是如何重要什麼影響則需要洞察能力,不能人云亦云。這個問題事關事實是不是清楚,但是又不僅僅到此爲止,前因後果的分析到位,才能看清楚它到底給兩宋帶來什麼影響。如果這些結局性的影響後人都看不清楚,當局者迷的那些人還是不要奢望他們有正確的決斷了。而如果後人平心靜氣地研究幾十年還不甚了了,也不好意思指責當事人糊塗了。第三,研究和思考相關問題基本方法和原則。可能在這個要點上出的問題最多,筆者將從自己的理解和見到分析述及自己的一得之見,就教方家。

    有了這個基礎以後,筆者計劃就一些具體問題提出自己的調查成果和心得,但是每個具體問題都會單獨討論,不會放在今天這個開篇裏面。比如,高宗爲何執意殺岳飛?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爲這個直接關係到兩宋的國運!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爲這是宋史研究的一個重災區!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爲迄今爲止,岳飛依然沒有得到徹底平反!論述這個問題的時候,筆者自然會言之有據,而不是先入爲止,更不會囿於成見,人云亦云。簡而言之,岳飛被殺嗎,不是當殺,也不是冤殺,而是謀殺!讀者如果有法律概念,當知此三者的本質區別。還有,王安石的改革原因、性質、效果、成敗的原因、以及對兩宋的關鍵影響是什麼?這個問題不是沒有人關注,而是關注的人太多,也最有代表性,就是評價兩極分化,贊同的說他是能臣、智臣、忠臣;否定者則說他是奸臣佞臣罪臣,甚至說他是靖康恥兩宋亡的罪魁,這種亂象,難道不是沒有統一的標準所造成?再有,兩宋的基本國策和制度到底是世界領先還是自我閹割?這又和那個兩極分化的總評價相關。同時這也和評價整個皇室、整個文官水平有關,所以必須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以後才能加以評說。連標準都沒有,就是一個菜市場,大家都說自己的瓜是甜的,那就是沒有意義的爭論,估計等到拙作主角岳飛平定天下以後也沒有結論,就只好接受岳飛的結論了。至於其它問題,比如一個農業發展的問題,岳飛發現白薯就產自中國,也根本不用等到後世才能喫到,這個不是事關全局的大政方針,但是對於岳飛的自保措施非常關鍵,具有領先世界所有地區的糧食儲備,在當時可算命運攸關。類似的問題大概有幾十個,筆者會陸續穿插在拙作的撰寫過程中。敬請感興趣的朋友持續關注。

    一,兩宋縱覽

    宋代,實際上主要是北宋。南宋靠着祖宗的餘蔭和民衆的慘重犧牲郭延殘喘,實在是一副屈辱現世圖,乏善可陳,所以此文主要針對北宋,而南宋則是國運敗亡的尾聲,一帶而過,實質已經是沒有統一國度的體統了。北宋,就是所謂經濟文化極度繁榮而整體國力積貧積弱,外敵肆意侵掠國內反抗頻仍,君臣綏靖苟且一時的表面和平,這個局面至靖康之恥嘎然而止。

    北宋上承五代十國,下接南宋,基本在這個街道屬於大統一政局,因爲北宋雖然結束了唐末五代十國以來的分裂局面,雖然當時的遼國依然佔據了北方以及北京天津一帶也就是幽雲十六州地區,西夏佔據了西北的寧夏甘肅一帶,大理國佔據了南方的雲南貴州一帶,吐蕃諸部則佔據着今西藏青海一帶,但是傳統的中原繁庶地區盡在掌握,這是統一國度的實質內容。

    自公元960年發跡於宋州因之後來建立的王朝稱爲宋朝的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開始,到公元1127年金國攻破汴京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爲止,北宋享國167年,一共出現了9位皇帝,這就是這個統一王朝的核心領導,自然一切是非成敗,都是他們負主要責任,這就是北宋,而這個北宋並不是國號的一部分嗎,而是後來那個無恥逃亡的小朝廷建立了南宋,稱宋朝爲北宋以示區別。

    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宋朝後,先後率軍攻滅了南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等“十國”割據政權,然後他又杯酒釋兵權、在宰相趙普的謀劃下,改革軍制和官職,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推進強幹弱支國策。同時勸課農桑讓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獲得一個恢復並有所發展的時期,被歌功頌德的文人譽爲建隆之治,實質就是社會秩序紊亂走向正軌,人民可以過正常生活,不必死於戰亂。

    公元976年,趙匡胤在斧聲燭影重重疑雲奇霧中突然去世,失去皇位,其弟趙光義繼位,是爲宋太宗。此事視爲有宋一代最大疑案。其實是一個比天上的月亮都清楚的事實,三個關鍵問題都指向同一個人:誰得利?無疑是趙光義一人。誰能查清而不查反而掩蓋?只有趙光義,他做的只有欲蓋彌彰。誰斷絕了皇位重歸太祖一系,還是趙光義,他搞死了宋太祖的兩個兒子還有自己的弟弟,使得皇位不但自己穩坐,還交給自己的後代,這些措施也算是滴水不漏。不看這些還在那裏糊塗着,除了裝糊塗也沒有解釋了。這個是順便說說,以後也許會專題再議。

    宋太宗無疑是大有抱負的皇帝,這也可以解釋他爲何不擇手段奪取皇位,一段說一段。他在位第二年便親征太原奪取了北漢的地盤,也是五代十國最後一個殘存王國,由此徹底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不過,他的抱負嘎然而止,停止在他兩次攻遼企圖收復幽雲十六州均以失敗告終上面,從此宋朝對遼國一直處於守勢,這也是宋朝進取擴張增大統一版圖不斷努力的結束。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