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裏如今瀰漫起一股西瓜熱。

    大批的貨源進京,不愁買不着。

    即使來貨是天價,也有人捨得出錢買。

    畢竟京中最不缺的就是有錢人。

    這些事,京中的妃嬪也都略有耳聞。

    太后如今掌管朝政,自然也聽了一耳朵。

    太監潘立羣回話道:“這是來自綏州的寒瓜,與尋常的寒瓜不大一樣,果肉鮮紅,味道清甜,比尋常的西瓜多了一絲爽脆感。”

    太后坐在垂簾之後,手裏慢慢捻着佛珠,對這寒瓜不感興趣,倒對出了這寒瓜的綏州感興趣。

    “綏州?可是往年豐收過的地方。”太后慢條斯理道,“哀家記得,西北的糧草,讓綏州供應了,這事兒辦得如何?”

    “回太后娘娘,此事辦得漂亮,連西北榮遼大帥都親自誇獎過。”潘立羣道。

    “哦?”這倒是出乎太后的意外,“綏州不是一向窮苦沒落,換了幾任知府都沒氣色,這糧食,到底是如何種出來的?”

    潘立羣不敢怠慢,回道:“好像是翰林院外調的沈大人去了綏州之後,纔好起來的,這事兒吏部尚書大人也覺得驚奇,不過,從沈大人遞迴的摺子來看,沈大人的確是盡心盡力了。”

    太后對其盡心盡力不感興趣,問道:“能進翰林院之人,如何會外調到綏州去?吏部的人如何做事的。”

    “這……”潘立羣可不敢說。

    太后停下了捻佛珠的手,道,“說。”

    潘立羣只好道:“此事……應當有二、三皇子的手筆。”

    話說到這裏就夠了。

    更多的就要慎言了。

    當年二、三皇子在京中爭的頭破血流,明目張膽搶人之事,太后如何不知曉。

    “不過,”潘立羣道,“若不是沈大人主動向吏部申請外調,恐怕兩位皇子也沒辦法藉此機會行事。”

    “哦?”這倒讓太后驚詫了,“非翰林不入內閣,都半隻腳踏入內閣了,何必費心外調?”

    “這……”這種事潘立羣哪兒知道。

    太后擺手道:“罷了,西南戰事如何?”

    潘立羣肅起面容,道:“最新戰報中,平南王已被逼入絕境,性命堪憂。”

    珠簾之內的太后面容看不真切,但手中捻珠子的動作,已經重新開始了。

    過了好一會兒,太后才說:“哀家知道了,退下吧。”

    “是。”

    ……

    綏州開學之後,沒過多久,就入冬了。

    教室裏面安裝了地暖,學生們在裏面上課也不覺得冷。

    據說這是沈大人在改裝教室時,特意吩咐人在底下挖了一些水道,通過流通熱水的方式,給教室供暖。

    這種方式跟燒炕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是這樣的地暖能讓空氣更加溼潤,也不用時不時聞到一些滲透上來的煙味,比燒炕還要舒服。

    這樣的供暖,比較費事,需要有人盯着,不僅費柴火,還費人力。

    只有莘莘學子纔有這樣的待遇。

    除了學生之外,先生們也能一同享受到此等福利。

    以前在京裏時,還只是燒銀絲碳供暖,但效果其實不怎麼樣。

    如今有這地暖,只要待在室內,便如同春日般溫暖。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