譁~

    好傢伙,十萬大軍做嫁妝,這是去聯姻的,還是去尋仇的?

    “官家,臣願護送公主北上。”

    文臣這邊剛炸鍋,還沒來得及說什麼,武將那邊立馬就有人站了出來,態度相當之積極,像是去搶着趕集似的。

    笑話,文官那邊不知道大宋軍隊如今的戰力,他們這些高品武官心裏還能沒數嗎?

    別的不說,光那些由寧遠子帶頭研發出來的火槍火炮,其威力一旦開打,在戰場上絕對能形成碾壓。

    而這些大殺器在近一年的時間裏大宋可沒少囤積,打一場大型戰役已經綽綽有餘。

    只要將領不胡亂指揮,簡直就是白撿的軍功,哪個武官能不動心?

    對於大公主再明顯不過的提議,他們用腳也知道該怎麼投票。

    至於說鎮國公主只是個女流之輩且沒有指揮大規模戰爭的經驗?

    嗨,問題不大,這不是還有他們嗎?!

    想到這一點的人很多,一時間,朝堂上不少武官都開始吵吵嚷嚷了起來。

    “滾你個劉大頭,一把年紀的人了,怕是連上馬都困難了吧?護送公主北上的差事,還是交給末將來吧,末將不怕辛苦!”

    “誰說的?老夫到現在還一頓能喫下三碗乾飯呢,提槍上馬也是不在話下。官家,老臣願爲公主陪嫁!”

    “我、我、我,末將也願爲公主陪嫁!”

    看着底下這羣半點碧蓮不要,甚至已經開始爭着搶着要給公主當陪嫁的武將,趙禎無語地抽了抽嘴角,連忙出聲喊停。

    略過那個玩笑似的和親提議,迅速爲此事下了定論。

    “和親之事無需再議,宋、遼兩國早有盟約在先,此次是遼國率先撕毀盟約,大舉叩邊。既如此,我大宋也沒有退縮之理。”

    那就是要開打了,而且還不是單單守城那麼簡單,這一次趙禎的意思很明顯,第一次將堅定北伐的態度擺到了明面上。

    “官家不可啊!”還有大臣試圖勸說。

    遼國不同於西夏那等新生勢力,對方的國土並不比大宋小,而且建國已久,又佔據了燕雲十六州這樣的養馬之地,可以說是兵強馬壯。

    從太祖、太宗一直到先帝,大宋接連三位帝王都在遼國身上碰了個頭破血流,他們很難不擔心若是此次一旦開戰,大宋會不會再次重蹈覆轍。

    北伐收回燕雲一事,還是徐徐圖之爲好。

    其實認真說來,這些人的顧慮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也不是所有反對北伐之人都是出於怯戰。

    只是由於信息差的原因,才讓他們錯過了真相。

    然而下一刻,所有反對的話都被一大片的“臣附議”給蓋了過去。

    擡頭一看,這才發現,站在前排的一二品大員竟然有超過九成都投了贊同票。

    而這些人背後又各有勢力,他們的意見,再加上皇帝的決議,至此,宋遼之間已經再無除了戰爭外的第二種可能。

    定下了與遼國開戰的基調,接下來就是關於北伐的主將人選了。

    如今隨着遼軍南侵,邊關戰事打得如火如荼,但主要還是以打防守戰爲主。

    從邊關目前傳回的軍報來看,大宋這邊的戰況還是比較樂觀的。

    邊關守將非但抵擋住了遼軍的攻勢,沒讓對方對邊境百姓造,甚至還隱隱佔了上風,可見這些年來朝廷的準備沒有白做。

    然而這些守邊將領最多也就是做到這一步了,他們擅長的是防守,想要攻入遼國,全面北伐卻是癡人說夢。

    關於這點,朝堂上也是爭議了許久。

    有人提議,若朝廷決議北伐,那便讓狄青領軍,畢竟從過往的戰績來看,狄青確實可以說是仁宗一朝最有領兵作戰之能的將領了。

    也有人提出可以安排幾個懂軍事的文臣,畢竟文臣領兵也算是大宋的傳統。

    當然,太子和鎮國公主也提出了自己願帶兵北伐的意願,然而卻被幾乎所有人都給華麗麗的無視了。

    這次便是連范仲淹、歐陽修他們這些知情人士也沒有再明確地表示支持,在他們看來兩位殿下雖然前世能耐滔天,然而那到底只是前世,這輩子還剩下多少本事真的很難說。

    萬一前世牛逼哄哄,這輩子拉稀擺帶了怎麼辦?

    他們是真的不敢賭。

    幾方爭來爭去,短時間內誰也說服不了誰。

    直到--

    朕要御駕親征!

    衆臣:“......Σ(っ°Д°;)っ!!!”

    來了,來了,又來了!

    這熟悉的配方、熟悉的感覺,難道官家也要走上他祖宗們的老路了嗎?!

    陛下萬萬不可啊!

    這下整個朝堂是真的炸了。

    沒辦法,當初太宗皇帝高粱河一戰直接封神已經把他們弄怕了。

    都說孫子像爺爺,當今身爲那位車神陛下的親孫子,要說他有領兵之才,誰信啊?!

    萬一要是再受個傷,或是再來一次驢車漂移,那大宋怎麼辦?

    臉還要不要了?!

    再說句不好聽的,您老人家的駕車技術還未必比得上那位呢!

    太子殿下如今也才十多歲的年紀,都還沒有大婚呢,萬一您要是有個不測,太子殿下貿貿然登基,就不怕主少國疑嗎?!......

    當然,這些顧慮大臣們是不會說出來的,但表達的意思也大差不差。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官家你想要北伐可以,我們可以勉爲其難地支持你。但你想要御駕親征,做夢!

    我們寧願讓太子殿下和鎮國公主這兩個毛頭小子去,也不會讓你去的,你就趁早死了這條心吧!

    看着底下一個個哭得跟死了爹媽似的文武大臣,天子隱下嘴角的笑容,裝作無奈妥協的樣子。

    “罷了、罷了,看樣子朕此生註定與戰場無緣了,好在我兒勇武,既如此,那便讓太子和鎮國公主代替朕親征吧。”

    衆臣再次沉默。

    看樣子這次皇家不去個人官家是不肯罷休了是吧?

    比起文官的百般不願,武將這邊對於太子和鎮國公主隨同北伐這件事的接受程度倒是高上不少。

    畢竟哪怕不看他們在倭國搞出來的事情,從小到大兩位小殿下都沒少在禁軍裏廝混。

    禁軍的一應訓練包括偶爾的出兵剿匪他們也都有參與過,因此在座的高位武將對於兩位小殿下的行伍水平多少心中有數,最起碼不是會在上了戰場後瞎指揮的那種。

    那就沒問題了,總比真的讓官家去好,搞不好那纔是災難呢。

    於是乎,在一衆文官看叛徒的眼神中,武將們接二連三站出來表示了支持。

    當然,他們主要支持的對象還是趙政這個太子,鎮國公主在他們看來只是順帶的。

    不過這也夠戳文官們的肺管子了,當即有幾個忍不住和武將們對罵了起來,那他們諂媚上意,慫恿太子帶兵出征。

    武將們也不甘示弱,立馬罵了回去。罵他們自己軟弱,就以爲國朝太子也和他們一樣。

    就這樣,雙方在朝會上你來我往,一個個罵得臉紅脖子粗。

    讓當事人父子三人看了好一通熱鬧,最後還是天子一槌定音。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