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之後發生在樞密院的談話,除了在座幾人外,就只有趙禎和舒顏二人知道具體內容。

    伴讀小團體從兄妹兩人倆透露出的隻言片語中或許有所猜測,但誰也沒有對外宣揚,只是默默做着準備。

    翰林院裏,王安石正在翻看有關蒙古等遊牧部族的資料,時不時地還會拿出輿圖對照查看,他這些時日以來一直在研究這方面的書籍。

    作爲曾經的東宮侍講,他也曾和太子殿下以及鎮國公主聊到過有關北疆的局勢。

    出乎他意料的是,對於自始至終都被大宋上下視爲大敵的遼國,兩位殿下表現得似乎並不如他想象的那般忌憚,反倒是對於一些草原上的強大部族卻是意外的重視。

    尤其是一個叫蒙古的部落。

    當時他還不明所以,以爲兩位殿下未免有杞人憂天之嫌。

    但也知道無論是太子殿下還是鎮國公主都不是那等無的放矢之輩,自此以後便對蒙古的事情上了心,平時也會有意留心北邊來的消息。

    這一留意,隨着知道的越多,王安石也是越來越心驚。

    原來在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沒注意到的時候,北方草原上的野狼卻在茁壯成長,並且勢頭驚人。

    甚至就連遼國這些年來顯出的頹勢,也與蒙古的壯大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這般看來,兩位殿下當真是高瞻遠矚!

    王安石狠狠閉眼。

    因爲東宮侍講的出身,他早已被打上了東宮一系的烙印,後來哪怕升入了翰林院,但在官家的默許下,也始終和東宮一派保持着較爲密切的關係,因此對於兩位殿下的很多想法他都知道一二。

    此時此刻,他不禁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

    “殿下,臣想與殿下一同前往北境。”

    趙政停下手中的毛筆,擡頭驚訝地看向一臉鄭重的王安石,“你要跟着去北伐?”

    “是,臣也想去北境,想親眼看看北方那些狼子野心的異族,也想爲我大宋盡一份力!”王安石神色肅穆地說道。

    “哪怕只當一夥夫臣也甘之如飴。”

    當伙伕自然只是隨口一說,不過也能顯出他的決心了。

    趙政看着眼前滿臉堅毅的青年文官,臉上閃過一抹笑意。

    “此去北境危險重重,你可想清楚了?”

    “臣想的很清楚!”

    “那好!”

    ..........

    翌日,太子殿下和鎮國公主要親征遼國一事就在汴京傳開。

    “你們聽說了麼,朝廷要攻打遼國了?”

    “什麼情況,這麼突然的嗎?”

    “突然什麼?難道你不知道,這麼多年來,遼國年年勒索,我大宋每年送往遼國的歲幣不下這個數!”那人說話的同時,伸出三根手指在對面人眼前用力晃了晃。

    “嘶~三萬貫,這麼多!媽呀,我活這幾輩子也沒見過這麼多錢!”

    “什麼三萬貫,格局再大點,是三十萬貫,還是每年!這次朝廷出兵,就是不想再給遼國送錢了。”

    “三十萬貫!乖乖,那確實要打,這些可都是從我們老百姓身上收稅得到的血汗錢,沒得道理去養這些遼狗!”

    “是啊,我有一個兄弟就是在禁軍的,他聽公主殿下說過,咱們每年送往遼國的錢如果能用在老百姓身上,咱們的日子能好過不少哩!”

    有人贊同,卻也有人憂心忡忡。

    “遼人雖然可惡,可萬一朝廷要是再打輸了,那咱們不就更沒安穩日子好過了?”

    說話的是個文弱青年,鑑於大宋過往的戰績,他顯然對於朝廷的武功不是很看好。

    “你還是不是個男人,怎麼這麼慫?”邊上一個五大三粗的漢子聽不得有人說喪氣話,當即虎目一瞪,粗聲粗氣道。

    “你知道什麼?!還不是那遼人忒可惡,每年都會來騷擾邊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弄得北境民不聊生。

    最近遼人又犯邊了,朝廷這次恐怕也是下定了決心。不過這樣也好,能不能打贏另說,總比一直受那窩囊氣要強!”

    “王老三說得對,而且我聽我那禁軍兄弟說了,爲了這一天,朝廷裏早幾年就開始準備了,咱們這次的贏面還是很大的。”

    ......

    ......

    汴京城中,關於朝廷要出兵攻打遼國一事傳得沸沸揚揚。

    不僅如此,一連幾天,各大報刊都在宣揚遼國這些年對大宋做下的惡行,各大茶館中的說書先生們也在不遺餘力地宣講。

    短短兩三天時間,在百姓心目中原本就窮兇極惡的遼人,這下更是成了頭頂生瘡、腳底流膿的存在,平時見到他們大宋的狗都得欺負兩下,更別說人了。

    聽得汴京城的老百姓們火冒三丈,也知道了朝廷此次決意攻打遼國是爲了保護大宋。

    當然,這一切並非是平地起浪。

    作爲曾經霸道無雙的始皇帝,前一世在追求宏圖霸業的同時,趙政何曾考慮過民心?黔首隻要服從官府的管轄便可。

    可是自重生以來,看到了大秦往後1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他很清醒地意識到一點,時代變了。

    哪怕依舊不喜歡儒家,但如今的趙政卻不得不承認,他們有一句話說得很對,那就是--民心可用!

    他得讓老百姓知道,朝廷爲什麼要攻打遼國。

    當然,也有另一層目的在裏面。

    如今朝堂上的文官雖然在天子以及一干大佬的壓制下,表面上已經不再對朝廷北伐之事指手畫腳,但私下裏的厭戰情緒依舊很是明顯,尤其是數量佔據多數的中下層的文官。

    偏偏這些人在某種程度上掌握着一定的民間輿論,若是任由他們先一步派人在民間散佈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再煽動一下仕子百姓,難免引起民心不穩。

    既如此,不如先下手爲強。

    實際上,趙政的猜測一點都沒錯。

    當那些反對的文臣們開始在民間引導輿論時,原本以爲老百姓們會反對朝廷出兵攻打遼國,這樣他們就能借題發揮。

    卻沒想到這次老百姓卻是意外的支持,這讓他們原本積蓄起來的力氣就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最終只能憤憤地撕掉了已經寫好的奏摺。

    隨手安排人引導了一下輿論,眼看效果不錯,兄妹二人很快便將注意力轉開,大軍開拔在即,他們現在忙着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