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雄圖 >第24章 當陽尤存國士風(一)
    劉禪盤點父親劉備手下大將,正如《三國志》陳壽所評價的: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爲世虎臣。 ≦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馬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騰之徒歟?二叔關羽頗有韜略,愛護士卒,但驕傲自大,目空一切;三叔張飛勇猛善戰,敬重大夫,但嗜酒如命,殘暴不仁;馬作戰英勇,威名赫赫,但自恃勇力,不識時務;黃忠武藝高強,久負盛名,但年紀太老,不堪大用;諸葛亮智謀過人,軍政好手,但謹慎有餘,奇謀爲短;魏延勇略過人,善養士卒,但比較自負,與人不睦。當然對季漢君臣存在的缺陷,劉禪會盡力改造他們,提升爲改良版。自己將來打天下的時候,只有四叔趙雲是最爲合適的未來統兵大都督。

    想到這,劉禪無比堅定的對趙雲說:“四叔,您放心!我長大以後不要讓您失望的!”

    “好劉禪,我堅信你長大以後會撐起大漢的一片天的。我們曾經是出生入死的戰友,我們一起努力!”趙雲十分高興,他對劉禪的感情非常深,畢竟劉禪陪他在長坂坡一起衝鋒陷陣、出生入死,這份生與死的特殊經歷和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是那麼的特別!那麼的難忘!這是其他人無法感受到的,也是他們永遠都無法體驗的!

    其實劉禪的意思是說,他長大以後會重用趙雲,讓他當上兵馬大都督,統率千軍萬馬,馳騁天下,完成大漢的統一大業。

    令劉禪十分氣憤的是,歷史上的趙雲在蜀國的官職一直不高。不是趙雲沒有能力,而是因爲能力太突出,劉備離不開趙雲的護衛。彝陵大戰後,跟了劉備幾乎一輩子的趙雲成爲託孤重臣。劉備去世後,趙雲迅升任鎮東將軍,調到陽平關,抵擋曹魏大將曹真,與馬分別成爲蜀漢東西方的戍邊大將。人爲因素,是第一個原因。劉禪暗暗下決心改變趙雲的命運和地位,不讓英雄壯志未酬的事情生。

    劉禪思考趙雲地位不高的第二個原因是,門第因素。這與中國歷史上產生於西漢後期,東漢時達到高峯,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門閥制度”有關。

    “門閥制度”是封建等級制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形成於東漢,魏晉南北朝時盛行。中國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門外有兩根柱子,左邊的稱“閥”,右邊的叫“閱”,用來張貼功狀。後人就把世代爲官的人家稱爲閥閱、門閥世族、士族。西漢武帝以後,崇尚儒學,官僚多以經術起家。他們授徒講學,門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種社會力量,其子孫承家學,繼續爲官。久而久之,到東漢中葉出現了世代爲官的大姓豪族。自漢武帝以來崇尚儒術,官僚多以經術起家,至東漢時逐漸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狀況。西漢中後期,土地兼併十分嚴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體的豪強地主勢力。東漢政權是在豪強地主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因此豪強地主在東漢王朝享有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他們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權,經濟上兼併土地,經營莊園,漸成割據,逐漸成爲名門大族。士族地主(又稱世族、門閥地主)在東漢開始形成,爲後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制度的確立提供了階級、經濟基礎。

    漢末亂世,羣雄並起,門閥制度也受到衝擊,但其生命力極爲頑強。袁紹貴爲十八路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決定因素。三國之中,曹操對門閥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稱爲“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戰將中,除曹氏、夏

    侯氏外,典韋、許褚是草莽豪強,張遼、張郃、徐晃、文聘等是降將。但是他兒子曹丕篡漢後,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夠憑藉家世出身參與政權。東吳孫權也是依靠6、顧、朱、張等世家大族的支持,才穩坐江東的。

    劉備早期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爲他的出身。雖然他的祖先爲皇族後裔,但他這一代出身貧寒,後來漢獻帝爲了制衡曹操,才封他爲皇叔。開始他無人可用,顧不上講究門第,手下關羽平民出身(關羽年少時被世家大族地主欺負,這估計是他與諸葛亮等士大夫不對付的原因),張飛是地主豪強,黃忠是降將,魏延是小地主(以部曲隨先主入蜀)。龐統的龐家是世家大族。諸葛亮是世家大族的親戚,黃承彥的妻子是荊州著名的名門大族蔡諷的女兒。蔡氏家族在荊州的勢力相當大,蔡諷的另外一個女兒嫁給了荊州牧劉表,而蔡諷的兒子蔡瑁是劉表最信任最依賴的大將。在西川諸葛亮開始搞門閥制度這一套。諸葛亮任人唯親史有定論,馬謖、楊儀就是例子。以致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怪現狀。於是出身寒門的趙雲也就杯具了。劉備稱帝,羣臣上賀表,領銜的是世代公侯的徵西大將軍都亭侯馬!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出身寒門的趙雲在等18o人中,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

    後世也是出身寒門的劉禪,對“門閥制度”深惡痛絕,決心在登上皇位以後,在寒門和平民百姓的支持下,實行科舉制度,使用強大的皇權把“門閥制度”掃進歷史垃圾堆。

    第三個原因,人品因素。劉備平定益州時,欲大賞封地,諸將默然,連志存高遠的諸葛亮也是裝聾作啞。唯獨趙雲諫曰:“益州人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今安居夏業,民心方定,不宜奪之爲私賞也。”雖然一如既往秉忠君救民之志,大公無私盡忠進諫,但是已把滿朝文武得罪盡了。同時,爲官清廉,沒有野心和勢力幫派圈。就因爲如此,趙雲在朝堂就人輕言微,無人幫腔了。

    第四個原因,陽謀因素。夷陵之戰失敗以後,深受打擊的他知自己來日無多,在白帝城開始考慮託孤之事,觀察身邊的大臣將軍,文唯有諸葛亮,武只有趙雲、李嚴、魏延可堪大任,爲了制衡諸葛亮一人獨攬朝綱,他以趙雲、尚書令李嚴與諸葛亮一起作爲託孤大臣。其中諸葛亮爲丞相,統攬政事;以李嚴爲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劉備其實非常賞識器重趙雲,之所以暫時不重用,是留給兒子做人情。此法爲後世的李世民仿效,先貶李績後李治重用。果然,建興元年,後主劉禪繼位,趙雲由中護軍、徵南將軍,迅遷爲鎮東將軍,並封爲永昌亭侯。但是,由於諸葛亮架空了後主,廢了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李嚴,打壓趙雲、魏延,獨攬軍政大權。一人獨唱北伐大戲,導致敗亡。

    劉禪想,三國之爭,先是人才之爭,本來蜀漢只有一州之地,民窮人乏,如此不世大才和帥才都不得重用,那其他寒門人才更無升遷出頭之可能。無怪乎,蜀漢後期人才凋零,諸葛亮也只能使用馬謖、蔣琬、費煒這些平庸之輩,勉力支撐,訊即敗亡。

    難能可貴的是,趙雲屢立大功不得重用,許多部下或者資歷淺的軍官職位過了他,趙雲終其一生都沒有半句怨言,始終忠心耿耿任勞任怨地爲蜀漢拼搏,劉禪絕對不允許悲劇的生。

    劉禪在心裏暗下決心:四叔,我絕不負您!

    (各位看官:碼字不容易,請多鼓勵,求點擊,求收藏,求推薦,求打賞,各種求!)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