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走你的夢想,誰都甭想

    1910年8月26日,德蕾莎修女在塞爾維亞出生。12歲,她立志要當修女;19歲,她進入修道院被命名爲“德蕾莎修女”。後來她被派往印度,在教會附屬的學校裏教書近20年。

    1946年9月10日,她聽到上帝的召喚,決心“爲窮人中的窮人服務”,並在幾年內建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1952年夏,德蕾莎修女在印度加爾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目的在於讓窮人找到愛與尊嚴。她在全世界127個國家有600多個分支機構,她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在全世界發展自己的慈善機構。僅1960年一年的時間,她就在印度建起了26所收容中心和兒童之家。

    她的總部只有兩個修女,一臺老式打字機。她的辦公室只有一個桌子、一把椅子。她接待全世界的來訪者總是在她的工作崗位貧民窟、棄嬰院、臨終醫院、麻風病院、收容院、艾滋病收容所1985年,她訪問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在香港深水設立“仁愛之家”,爲無家可歸的人及患病者提供棲身之所;在臺灣建立“仁愛傳教修女會”,早期收容未婚媽媽,後來着重收容無家可歸的老人與行動不便的智障者。

    1979年,德蕾莎修女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穿着一件價值1美元的印度紗麗走上領獎臺,不管是和總統會見還是救濟窮人,她都穿着這件衣服,因爲她沒有別的衣服。

    她是那麼瘦小,歲月的滄桑盡顯在她的臉上。當她講話的時候,臺下立即鴉雀無聲。“這個榮譽,我個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來領獎的,因爲我相信,你們願意藉着頒獎給我,而承認窮人也有尊嚴” 。

    她本來不想領這個獎,但是她還是去了,爲了那些飢寒交迫、流落街頭和傷殘疾病的人們,以及那些被忽略、未被關懷的人們。她告訴我們,所有的人,包括窮人都不僅需要活着,還需要愛,需要有尊嚴。

    1997年9月5日,德蕾莎修女在印度加爾各答去世,享年87歲。

    由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有4億多美金的資產,全世界最有錢的公司都爭相給她捐款。但是她一生堅守貧困,她住的地方只有兩樣電器,一個是電燈,一個是電話。她的全部財產是一個耶穌像,三套衣服,一雙涼鞋,她從來不穿襪子。

    像照顧戀人一樣認真照顧工作

    這是發生在美國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對老夫婦走進一間旅館的大廳,想要住宿一晚。飯店的夜班服務生無奈地說:“十分抱歉,今天客房已經滿了。如果你們不嫌棄的話,可以到我的房間湊合一晚上,我可以待在辦公室休息。” 這位年輕人很誠懇地提出這個建議。 老夫婦接受了他的建議,並連連道謝。

    第二天,雨過天晴,老先生去結賬的時候,櫃檯前仍是昨晚的那位服務生。這位服務生拒絕收老先生的房錢,稱只是舉手之勞。老先生點頭稱讚:“你是每個旅館老闆夢寐以求的員工,或許某天我可以爲你蓋一棟酒店。”

    幾年後,他收到一位先生寄來的掛號信,信中說了那個風雨夜晚所發生的事,另外還附一張邀請函和一張去紐約的機票。這個年輕人在抵達曼哈頓幾天後,他遇到了這位當年的旅客。老先生帶着他來到一座新建的酒店前,老先生說:“這是我爲你建的酒店,希望你來爲我經營”這位年輕人驚訝之極,說話突然變得結結巴巴:“您爲什麼選擇我呢”“我叫威廉阿斯特。我沒有任何條件,我說過,你是我夢寐以求的員工。”

    這個酒店就是紐約的waldorf華爾道夫飯店,這家飯店在1931年啓用,是紐約極致尊榮的地位象徵,也是各國的高層政要造訪紐約下榻的首選。當時接下這份工作的服務生就是喬治波特,一位奠定華爾道夫世紀地位的推手。

    是什麼讓這位服務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毋庸置疑是他遇到了“貴人”,但是更關鍵的是,他選對了自己的工作態度,是他的工作態度爲自己等來了這個“貴人”。其實,“貴人”無處不在,人間充滿着許多因緣,每一個因緣都可能將自己推向另一個高峯。然而怎樣才能碰到這樣的機緣呢只有選擇良好的工作態度,用心去做工作中的每件事,你自己會成爲助你成功的“貴人”。

    臺灣財經和教育界的典範人物李模,他在日本侵華戰爭時離開家園,當時的他連高中的學業都沒完成,在一個稅務機關當臨時工讀生。他從收文的工作做起,認真工作,努力學習,之後並不斷擴大工作範圍,最多的時候,他一個人兼了7項工作。李模先生說:“我在工作中學到了好多本事,不但不要繳學費,竟然還有人付我薪水。因此就努力多學多做,因爲這是拿別人給的薪水,學到的是我自己的本事。”

    耕牛也可以跳舞

    北京的地鐵裏總會遇到賣北京市地圖的人,但大多數情況買的人並不多,儘管地圖很便宜。經過觀察,大部分情況是這樣的:賣地圖的人都是一身邋遢裝扮、面無表情,嘴裏不斷地重複着一句話:“賣北京地圖”他們給人的印象很容易讓人產生距離感,他們的生意並不怎麼好。

    有一位50歲左右的大媽同樣在地鐵裏穿梭着賣地圖,不過她的銷售方式讓人眼前一亮。她穿着一身乾淨的衣裳,肩部斜挎着裝滿地圖的帆布包。只見她一邊慢慢地移動着腳步,一邊面帶微笑地叫賣着:“2010年新出版的地圖哦,北京十大旅遊景點,火車站、汽車站的位置,還有價格便宜的賓館酒店簡介,最重要還有新建地鐵以及未來地鐵示意圖。來北京旅遊的您要來一份,想在北京買房的您更要來一份”大媽爽朗的笑聲一直持續着,一塊錢一份的北京市地圖,在一個車廂內就賣了十幾份。

    同樣是賣地圖,爲何人們的銷售業績差距就那麼大呢因爲這位可愛的大媽知道自己往哪裏走,她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賣地圖。她沒有步履匆匆地去搜尋龐大的潛在客戶羣,而是鎖定了最大可能購買的實質性客戶羣體:外地旅遊的、商務出差的、置地買房的,就是這樣務實的銷售思維成就了她與衆不同的業績既然賣地圖是自己的謀生工具,爲什麼不替自己選擇一種既高效又快樂的工作方式呢這個大媽把自己這種快樂的工作熱情傳達給每一個人,讓大家願意從口袋裏掏出錢來。

    有類似一個案例,在廈門的塘邊站,有一個賣報紙的大叔。這位大叔看起來50歲左右,每天穿着一件深綠色的馬甲,手上拿着一些報紙,身邊的凳子上堆着高高一疊報紙。在他身上掛着一個可以重複播放錄音的喇叭。這個喇叭總是在播放當天的頭條新聞,播放的內容也就一句話。這些話都是大叔事先精心錄好的,就這麼一句話,往往能吸引很多人來買報紙看個究竟。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