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们拉回到了600多年前的大明朝。很多人对这个朝代,以及这个朝代的皇帝和将军们充满着好奇。比如说,为什么朱元璋一定要传位于朱允炆而不是他的儿子?燕王朱棣为什么凭一己之力就能推翻建文帝篡夺皇位?其它藩王到底支持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看看对大明王朝影响至深的“靖难之役”是怎么发生的?.七

    山河月明剧照

    一、封建诸王埋隐患

    公元1368年,从乞丐一路逆袭的朱元璋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大明王朝,但北方残元势力依然活跃,边地的土司势力尚未归顺。防止残元反扑、打压土司势力就成了摆在老朱面前的紧要任务。

    朱元璋

    经过深思熟虑,老朱觉得把这些任务交给自己的儿子们还是最为稳妥,于是在建立州府等地方政权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子侄分封到交通要道或边塞重镇等“紧要之处”建藩为王,让儿子们镇守边境、控制地方、拱卫中央,牢牢地把大明掌握在老朱手中。

    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老朱正式推出了《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规定大明“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意思就是皇帝的儿子们封亲王爵,地位和仪仗低于天子、高于公侯大臣,而且必须有自己的僚署体系和数量可观的护卫部队。

    按照《祖训录》的定制,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到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老朱先后封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为亲王(长子朱标于洪武元年立为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因出生不足月而薨未封)。其中辽王朱植、宁王朱权,燕王朱棣、谷王朱橞、代王朱桂、晋王朱棡、秦王朱樉、庆王朱栴、肃王朱楧,分别镇守从东北到西北的边防要塞,防备残元势力反扑,因此被称之为“九大塞王”。

    塞王分布图

    “九大塞王”不同其它诸王,每个王府通常配备三个护卫指挥使司、二个围子手所、一个仪卫司,拥兵总数过万,王府官属自成体系,护卫兵都是直接听命诸王,不受地方节制。根据形势需要,“塞王”可以节制驻扎在周边的朝廷部队,同时还经常组织诸王练兵讲武,以提升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如《明史·本纪(太祖一)》记载:“十年春正月辛卯,以羽林等卫军益秦、晋、燕三府护卫。”“(二十四年夏四月)癸未,燕王棣督傅友德诸将出塞,败敌而还。五月戊戌,汉、卫、谷、庆、宁、岷六王练兵临清。”到洪武末的时候,有些亲王甚至“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实力极度膨胀,成为大明王朝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

    很显然,老朱是学习借鉴了西周诸王侵夺夷狄土地,拱卫天子的做法,实行“诸王靖边”的策略,但他却忽略周天子被诸侯所灭,汉初“七王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恶劣影响,埋下诸王尾大不掉、威胁皇权的隐患。

    二、隔代立储成危局

    虽然老朱文化不高,但对下一代的教育十分重视,尤其对太子朱标格外重视,选择儒学泰斗宋濂作太子老师(也是方孝孺的老师),遴选顶级核心的文臣武将兼任东宫官职,组成超豪华太子教学训练团队,太子官属和朝廷重臣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全面培养太子治国理政的综合能力。从朱标十三岁起,老朱就经常把他带在身边,讲自己起兵奋斗的艰难历程,一起到老家祭拜祖先、体察民情,切身体验民间疾苦,以防止其“生长富贵,习于晏安”。

    朱标

    对此,他是这样说的:“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又所以特置宾客谕德等官者,欲辅成太子德性,且选名儒为之,职此故也。昔周公教成王克诘戎兵,召公教康王张皇六师,此居安虑危,不忘武备。盖继世之君,生长富贵,昵于安逸,不谙军旅,一有缓急,罔知所措。”

    洪武十年(1377年),他又下诏朝廷所有政事先报告太子处分,然后再上奏自己。并谕太子:“自古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人情,周物理,故处事咸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少有不谬者。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起,朱标不再是单纯的太子,而是大明王朝的“副皇帝”或者“皇帝助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处理国政的履职能力。

    当然,太子朱标也没有辜负老爹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历练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勤勉政事、宽厚仁慈,完全具备了储君应有的综合履职能力,成了老朱处理朝政的得力帮手。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老朱把酝酿、筹备的迁都大事交给了朱标,委派他考察古都西安,为大明王朝迁都西安进行前期准备,并顺路敲打敲打时不时整些出格之事的秦王朱樉,代行天子教训诸王的权力。

    虽然太子没让老朱失望,但老天却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太子朱标薨逝,朱元璋失声恸哭,丧期届满时仍不愿除去丧服,经礼官多次请求,才释服上朝视事。

    太子没了,大明江山交给谁,就成了摆在老朱面前的一道难题。到底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立嫡长孙朱允炆(因为生母吕氏成为继妃,他的身份也从庶出成为了嫡子)为皇太孙呢,还是从按照兄终弟继的规则,从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四位在世的嫡子选一个立为太子呢?老朱同志陷入了矛盾之中,让他难以抉择。后来,他接受了一些朝臣的建议,更是因为隔代亲的缘故,他把对朱标的疼爱和思念完全转移到了孙子身上,把时年15岁的朱允炆立为皇太孙,钦定为自己的接班人。

    大哥朱标做太子,包括朱棣在内的兄弟们心服口服,不敢造次。但让一个15岁的侄子作大明皇位的继承人,情况就不一样了,让几个有资格争夺皇位的叔父们没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但因为老爹还在,他们都得装得老老实实,谁都不敢有丝毫异动,因为他们对老爹的手段知道得一清二楚。

    当然,老朱对儿子们的心思也很清楚,为了防止自己百年以后发生一些自己不愿看到的事情,他也提前做了一些防范。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十二日,他在嗣封晋王朱济熺(朱棡长子)的同时也下了一道密旨,向继位的二代晋王讲了一个故事:“五代初梁遣将康怀贞侵晋,围潞洲。及晋王李克用卒,子存勖立与诸将谋曰:‘上党,河东之藩蔽。无上党是无河东也。且朱温所惮者,先王耳。闻吾新立,以为童子未闲军旅,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精兵倍道趣之,出其不意破之必矣。取威定霸,在此一举,不可失也。’...梁王闻夹寨不守,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太祖皇帝钦录》)”老朱讲这个故事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让朱济熺随时盯着燕王朱棣,一旦其有篡逆异动,坚决配合新皇予以武力解决。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