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風中的甜味兒 >第三十一章 翻修房頂3
    早早起來,帶上錢,騎上“二八大槓”,向着縣城“飛馳”。路上的行人不多,車也極少。腳底生風,車輪飛轉,竟騎出了一身汗。到了瓦廠。放眼一看,甚是簡陋。瓦廠其實就是在西龜縣城北郊,公路兩旁的田壩上,起了些土窯,工人們四處買來粘土,通過踩泥、製坯、晾乾、上窯、燒製、出窯、散火堆垛,然後就是銷售到千家萬戶。過了瓦廠,沿公路向山上行不遠就是天皇廟了。瓦廠,其實算不上是“廠”。既沒有廠房,也沒有機器,完全是個“手工業”。瓦廠的工人嚴格來講也算不上工人,他們其實就是土窯田主和田主的舅子老表嬸子姨妹兒些。他們平時幹些農活,夏季天氣好時就踩泥燒瓦,合起來掙點錢。終究來說燒瓦還是個“靠天喫飯的活兒”。隨着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農村裏的土牆房已經少有新增了。新建房,一般都是預製板水泥磚房。經濟條件更好一點的修的就是紅磚房了。燒瓦其實是個苦力活兒。買起來的粘土,是很硬很板結的,需要人工用鋤頭弄小弄碎,然後將堆得像座小山的一大堆泥,從泥堆中部掏開一個大坑。看上去就像一個“火山口”那樣。再給“火山口”澆上大量的水。大家再用鋤頭、鐵鍬像“和麪”一樣給和均勻。和好後,收攏堆放。靜置幾個小時,其實就是半天時間。等“泥面”自然“發酵”。“發酵”好了。大家又把泥堆掏開,再合攏。合攏,再掏開。如此反覆許多遍,等“大師傅”覺得“差不多”了。大家就光着腳板站到泥面上去“踩泥”。爲什麼不穿鞋呢倒不是心疼鞋子,而是穿起鞋實在不方便踩泥。踩到大師傅覺得“合適”時才停止。至於“合適”的標準只有大師傅知道。我猜應該是泥面變得均勻細膩吧和好“泥面”後就是“製坯”了。“製坯”需要藉助一些工具。一個是瓦桶,一個是瓦刀。瓦桶是用鑄鐵製成的,一箇中空,厚約一釐米的,上口小,下口大的鐵桶,桶壁上有四根凹槽線。瓦桶和一個木製底板配合使用。木製底板是正方形的,比瓦桶底口直徑大十來公分。師傅們用瓦刀,從瓦泥上削下厚薄均勻的“泥片”,然後包裹在瓦桶上,用小瓦刀修整均勻,順瓦桶的凹槽線劃四刀。四片“瓦坯”就製作好了。製作好的瓦坯,經自然風乾晾曬合適,以能夠拿得起來又不變形爲標準,切忌乾透了。乾透了上窯一燒就裂了。如果沒有晾曬合適,上窯過程中發生了變形,燒出來也是廢品。上窯也很關鍵。要均勻,不能太密,會燒不透,燒不均勻,不然廢品和殘次品就會多。太稀了就浪費了火力等資源,效率低效益就低,不但掙不到錢,還會虧錢。上好窯就是封窯燒製。燒製最關鍵的就是對火候的掌握。火候掌握不好,要麼燒炸裂了,要麼燒不透徹,出窯了顏色不正。質量問題用大師傅的話來說,就像禿子頭上的蝨子,明擺着的。自然就沒有人來買你的瓦了。你還掙什麼錢呢只有“青瓦”纔是好瓦,價格最好。其次是“缺角兒”,就是瓦角被燒裂掉了或者出窯磕碰掉了,但是不影響使用,價格要次一點。最次的就是“灰瓦”了,沒有燒透,蓋上房去要不了多久就風化爛掉了。燒好了就是“出窯”了。出窯不能太心急了。急了,人就容易被燙傷,甚至發生“中毒”,嚴重的還會死人。但是,有的大師傅就是存在“僥倖”心裏,爲了提高生產效率,出窯的時間巴不得越短越好。因爲不僅節約時間,還節約窯裏的餘熱。終究就是一個“錢”字。經過窯火洗禮的瓦片,整齊地堆垛在窯子旁邊。如果能夠從天空俯瞰下來,你一定會看到像“迷宮”一樣的瓦堆。這些瓦片靜靜地堆放在那裏,上面覆蓋着用竹片製作的“笆笆”,在風雨中慢慢散去窯裏帶出的“火勁兒”應力。然後,就等一雙雙溫暖的手將它們安放到千家萬戶的房頂去,爲人們遮風擋雨,慢數春秋。瓦廠的工人們見有人前來,就招呼了我。我來到他們中間問了問價錢。工人們說:“青瓦一角五,缺角兒一角二,灰瓦五分,不包上車,不包送”。我說:“去年不是才一角二啊”。工人們笑着說:“兄弟啊,這個社會什麼東西不長價呢。”然後老闆樣兒的工人問到:“兄弟,你準備買好多嘛如果買個三五萬匹嘛,還是有得商量的。”我知道,他們都是爽快人。能夠讓價的,自然不會遮遮掩掩。也就爽快地買了一千五百匹。正在我付錢的時候,嗩吶也正好趕來了。他幫着我把瓦上到了車廂裏。我見他還細心地帶了些稻草。他笑着說:“我估計你走得早,可能忘記帶了,就帶了點兒來。一會兒放在車廂四邊卡緊,這樣路上會減少不少損耗。”正當我們準備走時,老闆抱了一些瓦過來。我頗感意外的望着他。老闆說:“兄弟這二十匹瓦送給你了。路上難免會有些損耗,要是就差了這幾匹瓦就不好了”。我收下瓦,謝了老闆。騎着我的“二八大扛”跟隨着嗩吶慢慢悠悠地往回趕。一路上,嗩吶不知疲倦地吹着嗩吶。我聽不出他吹得是什麼曲子。但是那嗩吶聲,卻是那麼的美,彷彿是嗩吶對生活的深情傾述吧。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