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戰國俠義 >第22章 吳起將軍
    與秦相鄰的西河地區也非常重要。

    這裏憑藉山河之險,成爲首都安邑的重要屏障,也需要一位能幹的大將鎮守,翟璜推薦吳起。

    但這次魏文侯卻搖頭說不:

    “聽說吳起曾向母親立誓:

    不功成名就,至死不相見。

    果然母親死時,他只對家鄉方向號哭三聲,卻不回去奔喪,曾申以其不孝而與他斷絕師生關係。

    在魯國,爲了爭得對齊作戰的統帥,竟殺死田姓妻子以示忠心。

    而且還貪財好色,以致無人用他,走投無路才蝸居魏國,這樣的人,怎能委以重任”

    翟璜碰了釘子,知道自己無法說服魏文侯,就去找李克,詳細介紹了吳起的情況,李克也有同感:

    “吳起之才,不可棄也”

    立刻就入宮去勸魏文侯:

    “吳起確是有缺點,但在政治、軍事上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比古之良將司馬穰苴。

    我們處於戰國亂世,人才對國家的強弱興衰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有見識的國君都在招賢納士,對人才的使用要像木匠那樣,避其所短,用其所長。”

    李克的話不多,卻使魏文侯明白:

    作爲國君,用人就如買東西那樣,首先要挑自己最需要的,其他則是次要條件。

    當然,李克也沒忘告訴他:

    既要看到一個人的長處,也不能忘記這個人的短處,儘可能幫他克服,也時刻提防。

    吳起任西河守,掌握了軍政大權,第一件事就是增修城防。

    由於這裏地勢險要,他的前任們對於城池的修築都不注重。

    吳起來後,將城牆加寬加高,使之能在上面行人騎馬,便於調動部隊,及時增援危急地帶,完全是從實戰出發。

    他還用木材搭建了許多便於安裝、拆卸的臨時小屋,讓守城士兵們在裏輪換休息和避風雨。

    一旦發生戰鬥,又是必須的防禦武器。

    爲了調動軍民們生產、戰鬥的積極性,在不違背國家大法的原則下,他又對許多具體的規章制度進行改革。

    用人不看資歷,不考慮有無靠山、背景,只以能力大小、是否適用爲標準。

    無論軍民,誰出的力多,受益就大,而懶惰、怯懦的人,則讓他無以爲生

    兵聖吳起任西河郡守時,因毗鄰強敵秦國,戰鬥頻繁,需要提高部隊戰鬥力,便推行“徵兵制”。

    且由“三丁抽一”改爲“三丁抽二”。

    由於徵兵年齡的上限爲四十五,下限爲十六。

    所以一家中的三個男人已不僅兄弟,也包括父子,從而擴大了兵源。

    在軍隊中,他又建立了“武卒營”這支特殊部隊。

    凡士兵能夠拉開“二十石”的強手,穿着三層鎧甲,身負五十支箭及其他武器裝備再加兩天的乾糧。

    從早晨到中午半天行百里者,即夠“武卒”資格,進入這支特殊部隊。

    “武卒”的待遇是良田百畝、宅一所,收五戶租賦,大大高於普通士兵。

    這就激發了軍人練武提高本領的積極性,從而全面提高了部隊的軍事素質。

    可以肯定,在組建這支隊伍時決不能收賄賂、開後門,把不夠資格的收羅起來。

    所以“武卒”部隊的戰鬥力非常強,一般要在關鍵時刻纔會拿出來投入戰鬥。

    他們曾給魏國立下顯赫戰功,魏國人也以能進入“武卒營”爲無上光榮。

    百姓努力生產,士兵勇敢參戰,使西河地區物產豐富,兵精將勇。

    不但秦、韓等鄰國不敢侵犯,他還主動出擊,拔秦五城,把邊境向前推進百餘里,使首都的安全得到更爲可靠的保障。

    難怪魏文侯接到報告後高興地大喊:

    “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啦”

    作爲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出於鬥爭的需要,吳起有其嚴苛無情的一面。

    可以讓百姓、士兵,甚至一些官員和權貴做出犧牲,但由於“公正”,人們對他越是好評。

    而且在一般情況下,他與下級,尤其是士卒們的關係處的很融洽。

    雖爲統帥,卻經常跟將士們擠住在帳篷中,只鋪着草睡覺,喫同樣的飯,弄到酒也是你一口我一口的輪着喝。

    醉了,便一齊胡嚷亂唱,士兵病了,他親自餵飯喂藥,所以士兵們都擁護他,打起仗來,特別賣命。

    據說一個年輕的小兵腿上生瘡,吳起竟用嘴給他往外吸吮膿血以減輕腫痛。

    士兵的母親聽說後,放聲大哭,有人問她:

    “吳將軍如此關愛您兒子,應該高興啊,爲什麼反倒悲傷”

    其母曰:

    “當年吳將軍曾爲他父親吮瘡,結果打仗時奮不顧身,終於死在戰場上。

    兒子受到將軍的關懷,也會感激得不戰死不罷休啊”

    官與兵,就是這樣一種“交換”關係

    但是高官權貴們,不僅鄙夷他這些“賤行”,而且因爲他的改革觸動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仇恨他、排擠他。

    關於“殺妻求將”的另一種說法是:

    他的妻子田氏當時正患重病,爲阻止他擔任魯軍統帥去與自己的叔叔、齊軍統帥田乞對敵而與吳起發生激烈爭吵。

    結果急怒之下,田氏竟被氣死。

    齊國戰敗後,恨死吳起的齊國人便誣他“殺妻求將”。

    他的政敵爲了醜化他,更把這個故事編的家喻戶曉,流傳一方,不明真相的人不由不信。

    所謂“貪財”,可想也是對“取之有道”的“財”從不謙遜,分毫不讓,卻絕不扣軍餉、喝兵血。

    否則士兵們就會厭惡他,戰鬥誰也不肯拼命。

    至於“好色”,對手們並沒舉出什麼實例。

    實際上,在“色”的問題上,當時許多人都比吳起更出名,又何必僅責難他一個人

    政敵們還譏諷他是“鄙陋小人”,其實他很有政治眼光和思想修養:

    文侯之子武侯繼位後,到西河去視察,坐在船上順流而下,望着險峻的高山,洶涌的黃河,非常得意的說:

    “這樣的河山當國門,是魏之寶也”

    左右的大臣們也隨聲附和地頌揚河山之美,吳起卻給他們潑冷水:

    “河山的險要在其次,國家的安全主要在德”

    武侯聽到不和諧音有些惱怒:

    “你這是什麼意思”

    吳起拱手作答:

    “當年三苗氏左有洞庭、右有彭蠡,不修其德而被禹滅;

    夏桀之居,左有黃河、濟水,右面是泰山、華山,南爲伊闕峻嶺;

    北是羊腸小路,更加易守難攻,但由於他殘暴不仁,還是被商湯推翻;

    殷紂的國都左有孟門,右有太行,常山聳其北,大河經其南,可謂固若金湯。

    然而當週人攻來,他自己的軍隊竟然倒戈相向,可知他已被百姓所拋棄,再險要的地勢也挽救不了他失敗的命運。

    所以臣說:

    國家之寶,在德不在險。”

    這在當時,是標準的“君子觀念”,魏武侯也不得不承認:

    “您說得對極了。”

    可惜“人之道”總是“才能”與“仇敵”成正比,越是有才,樹敵越多。

    由於魏文侯對吳起非常信任重視,還沒有人能中傷他。

    魏武侯繼位後,一朝天子一朝臣,爲了重用自己的“新班人馬”,難免疏遠父親的舊臣。

    吳起也就被仇家設計陷害,出逃到楚國。

    楚悼王也很欣賞吳起的才幹。

    用爲令尹相當於“相國”,位高權重,更便於他在楚國大力推行新政:

    明法申令,精兵簡政,淘汰並裁減無關緊要的官員,削減官吏俸祿;

    貴族們的特權也被削弱,省出的錢用於提高將士們的待遇,改善軍事裝備

    實力增強後,吳起指揮楚軍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使楚一反被吳打敗後的積弱,中興爲當時的強國之一。

    可是“改革”也使吳起在楚國又樹起一批仇敵。

    楚悼王去世的當天,那些吃了虧的貴族和被他撤掉的官員們便發動叛亂,要找吳起報仇。

    吳起當時正忙於操辦喪事,猝不及防,知道自己脫不過此劫,急忙跑到停靈牀前抱住楚王的屍體。

    恨極了的暴徒們一頓亂刺亂射,雖殺害了吳起,王屍上也中了十餘箭,戳王屍可是滅門之罪

    新王就算不想替吳起報仇,也不能不追究這些大逆不道的亂臣,因而抄斬了作亂的七十餘家。

    吳起死到臨頭還能急中生智,預設下爲自己復仇的“陷阱”,可見他如何聰明。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