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明末妖僧 >第554章 不如回家賣紅薯
    劉慧明發泄了一通,終於恢復了理智,在崇禎的朝堂上,不論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有人出來指責,就算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一樣有人看不慣你,要彈劾你。自從當上兵部尚書之後,他每天都要經歷這樣的局面,實在有些不堪重負了,終於逮着張縉彥狠狠地出了一口惡氣。

    氣出完了,人也冷靜下來了,看着面面相覷的朝臣,劉慧明突然覺得有些怪怪的——他們怎麼不噴自己啊?

    一箇中年官員代表衆朝臣和崇禎發問了,“敢問大司馬,何爲紅薯?”

    看着羣臣一臉迷茫的樣子,劉慧明愕然道,“你們不知道紅薯是什麼嗎?紅薯就是甘薯啊,是從西洋傳過來作物,南北皆可種植,而且產量極高,大明現在到處都是天災,可以大力推廣種紅薯嘛。”

    “甘薯,你說的可是甘薯?”工部尚書範景文終於開口道,“甘薯此物老夫倒是聽說過,前大學士徐文定公給先帝上過一本《甘薯疏》,莫非說的就是此物?”

    “啊,對,對,就是此物!”終於有人過來轉移注意力了,劉慧明興奮地道,“這甘薯來自新大陸南美洲,是西洋航海家哥倫布帶回來的,後來又流傳到了南洋,到現在已經一百多年了。此物喜溫耐旱,因此要春夏之交種植,三個月就有收成,果實不可食用,根莖才能喫,味道是甜的,可以生喫,也可煮了喫、蒸了喫、炒了喫、曬乾了炸了喫。不僅根可以喫,莖和葉也可以喫,如果能在全國推廣種植,絕對可以緩解災情。”

    衆人見他說得這麼玄乎,一時也被唬住了。

    還有在問哥倫布是誰,劉慧明沒有理他。

    崇禎問範景文道,“範卿,大明現在何處在種植這個甘薯,卿可知曉?”

    範景文啞然,他真不知道。

    大理寺少卿黃道周出班奏道,“陛下,臣家鄉福建有人種植此物,臣還喫過。劉司馬博聞強記,說得一點兒都沒錯,大明若能廣泛種植甘薯,於全國災情有極大的助益。”

    劉慧明見黃道周這麼說,高興得不得了,急忙問道,“黃少卿,西洋還有幾種作物,一種叫玉米,一種叫土豆,都是產量很高的作物,不知福建有沒有人在種植?”

    朝臣們今天真是大開眼界了,紛紛問道,“玉米?土豆?這是何物?”

    就連崇禎也忍不住問了一句,“劉卿說的可是實話?”

    “自然是實話!”劉慧明解釋道,“玉米和番薯一樣都是春天種植,不同於番薯和土豆是藤蔓的,玉米像一顆樹一樣,有一人高,結的果實是黃橙橙的,因此叫玉米。”

    見羣臣不明白,劉慧明只得補充了一句,“陛下可否賜予紙筆,待臣畫出來。”

    王化民拿來紙筆,劉慧明簡單地畫出一株正在抽穗玉米,展示給衆人看,“就是這樣的,各位同僚可有人見過?”

    一人站出來操着廣東口音道,“陛下,臣識得此物。臣家鄉有人種植此物,稱爲番麥,不知是否爲大司馬所說之物?”

    “應該是吧。”劉慧明想了想,“不如就請這位大人爲咱們介紹一番?”

    崇禎也發言道,“梁愛卿,你就爲衆臣分說一二吧。”

    原來此人名梁兆陽,現任翰林院編修,充定王的講官。

    梁兆陽行了一禮,當即朗聲介紹起來,“誠如劉司馬所言,這番麥確實源於西洋,植株高大,葉闊而長……”

    羣臣像聽天書一樣聽梁兆陽侃侃而談,劉慧明不時補充一二,衆臣見他不僅精通兵事,籌餉也頗有辦法,就連如此冷門的農學都很精通,不禁大爲驚奇,一些人終於明白他爲何升官如此之快了。

    接着劉慧明又講了土豆的習性,又有一個福建人出來翻譯,衆臣再次對劉慧明歎服不已,就連崇禎都成了劉慧明的粉絲。

    劉慧明看着衆臣,道,“關於土豆和玉米,我還要多說一句,玉米和土豆不僅可以在南方種植,在北方也可以種植,最北可以種到蒙古以北。咱們漢人之所以不能征服蒙古,就是因爲那裏不能種糧食,有了土豆,那裏就會成爲糧倉,蒙古韃子就不是問題了。”

    衆人一聽頓時來了精神,蒙古草原、東北平原可以種玉米,我勒個去,這得是多大的事啊,就像劉慧明說的那樣,只要那裏能長出糧食來,還擔心個什?

    崇禎也喜不自勝,讚道,“愛卿真乃神人也,朕有愛卿輔佐何愁天下不平?”

    劉慧明謙虛地道,“陛下謬讚。臣只不過去的地方多,見識多一些而已,若是和朝中同僚比學問,臣是大大不如的。”

    “好了!”崇禎擺擺手,“大明既然有如此高產作物還何愁天災,範愛卿,朕着你立即派出人手負責此事。”

    範景文一躬身,“臣遵旨。”

    劉慧明補充道,“陛下,臣建議像銀行那樣設一新衙門專一負責此事,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明沒有專門的農業部,三農的事情歸工部管,工部下面設營繕(可以理解爲蓋各種房子)、虞衡(相當於林業部和河道管理部的部分職能)、都水(水利部監管打造戰船)、屯田(墾荒、挖礦等)四個清吏司,沒有一個部門專門負責新作物推廣的。

    劉慧明提出這個建議很快就得到了崇禎的批准,範景文也爽快地答應了。

    劉慧明得寸進尺道,“陛下,既然設置了這個衙門,臣索性就推薦兩個人吧,都是這個方面的專業人才。”

    崇禎若有所思道,“不知此二人是誰,說來聽聽?”

    劉慧明道,“第一人姓陳,名子龍,松江府人,崇禎十年進士,現爲紹興府推官,署理知府事,此人乃是徐文定高徒,著有《皇明經世文編》一書,又整理刊發了《農政全書》,是爲大明一等一的經世致用之才,若能由他來主持新作物推廣最合適不過了。”

    衆人一聽他推薦的是陳子龍,不由得鬆了一口氣,特別是江浙一帶的官員,竟然紛紛附和起來。

    崇禎又道,“那第二人呢?”

    劉慧明道,“第二人叫宋應星,不是兩榜進士出身,但他對工學、農學都很精通,不知現在何處。”

    “宋應星?”崇禎愣了愣,問道,“衆卿可有識得此人的?”

    吏部員外郎許直出班奏道,“陛下,南直隸鳳陽府亳州知州名宋應星,江西奉新人,不知是否爲此人。”

    “江西人?”劉慧明想了想,道,“應該是吧,他寫了一本書叫《天工開物》,裏面記錄了各種工農技術,對大明打造兵器、指導農業生產、修築城牆都很有幫助,如果亳州知州宋應星也寫了這本書,就是此人不假。”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