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五代河山風月 > 315、《討史檄文》
    李谷等人大致都是反對的,話說得比較隱晦,但道理史從雲很快明白他們的意思,他是很有悟性的。

    他們的意思其一就是自己纔剛剛篡位,這時應該提倡忠誠,接納從別國叛逃過來的人不好,怕時議對他不利,要接納也等過幾年,風頭過去再說。

    其二就是此舉可能會與南唐國交惡,今年和往後幾年要集中力量對付北方,最好不要冒險跟南唐翻臉。

    其三,他們都沒說,但史從雲也明白,如果南唐國的一些官吏或者有才能的人跑來大梁,肯定會讓百官不高興。

    不得不說,秦國的宰相們大多都歷經數朝,這種事上經驗豐富。

    他想了很久,心裏還是有些不甘心,萬一幾年後人家不願意來了呢?

    他自己其實沒有負罪感,他見多識廣,幾千年的歷史都看過,三觀也和現在的人有差異,他可不覺得天下該是誰誰家之類的,也不在乎什麼得國正不正淺薄批判,他想要的是人才。

    可之前範質的教育也讓他明白,自己不能憑着喜好亂搞,還得考慮如今現實。

    另一方面,在他心裏,江南人也是中國人。

    他概念中的中國和現在人認爲的中國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雖然現在的秦國,之前的梁、唐、晉、漢、周也常被別國稱爲中國。

    思來想去,這件事上他選擇不聽幾個丞相的,但他也不準備立即就把這些人全弄到大梁來。

    不是怕被道德批判,最重要的考慮還是利益考慮。

    秦國可能因此和南唐交惡,之後他要對李筠和北漢動手,最好別在南面分心。

    等他收拾了北面,大軍回京,再把那些人名正言順弄到大梁來,南唐也不敢如何。

    於是他找來李昉,換了個辦法,讓他帶着自己的親兵和親筆書信,出使吳越國,在吳越收留從南唐國出走或者說叛逃的南唐人才和官員。

    吳越和其它割據政權不同,是十分可靠的盟友。

    臨走前,史從雲親自給吳越王寫信說明情況,還找來李昉談話,將這次的事情和目的告訴他。

    李昉受寵若驚,同時激動不已,表示定會按吩咐做好事情,不讓他失望。

    史從雲鼓勵幾句,還給他賞賜了一件自己穿過的舊衣服。

    李昉更加激動,再三拍胸脯保證。

    他這麼激動也不是沒有原因,李昉如今是翰林學士,就是預備的宰相班子,但能不能出任宰相,真正執掌大權,還需看運氣。

    如果被天子指派做事而且做的很好,以後就很有機會出入宰輔之列,這種情況下李昉自然十分激動,也盼望這次表現的機會。?

    .......

    一月底,天氣逐漸回暖,騰龍二年春,風越來越大。

    史從雲除了陪老婆孩子,處理政務,還經常去汴河邊的大營中看神火軍和各軍的配合訓練。

    一月底,王溥完成在河北的任務,成功回來,從河北百姓手中收購大量糧食,然後存儲在黃河邊的國家大倉中,也有一部分押運回來,存儲在大梁城東南的永豐倉中。

    開封到洛陽一段及其附近的黃河,因爲靠近河邊,自身是戰略要地,從漢朝到唐朝就有不少國家倉庫。

    當初東漢末十三路諸侯討伐董卓,主要的幾路大軍聚集酸棗,就因爲黃河邊上有當時國家的大糧倉敖倉,能爲大軍提供糧草。

    作爲農業國家,古代中國的糧倉制度早在周朝就開始不斷完善,到秦朝發展到新的高度。

    到隋朝,出現了義倉。

    義倉號稱是一種朝廷調控的手段,就是官府設倉,平時百姓豐收年喫不完就上交糧食給義倉,官府記錄好,誰交了多少糧。

    等饑荒或者欠收的年頭官府再按上交多少給百姓返糧。

    聽起來美好得不得了,但結果不用說都能想到。大量義倉糧食被朝廷,被官員侵吞,貪末;義倉成爲引發隋末大量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謂隋朝能宏觀調控糧價的吹噓是根本不存在,因爲隋朝不是出錢收購百姓的糧食,而是百姓喫不完糧食自願上交,是記賬,不給錢的。

    一旦百姓毫無保留的交出自己的財產又沒獲得相應報酬,只有一張空頭支票,結局就已經註定。

    既然能白得,誰願給錢?人性是經不住考驗的。

    這和秦國在河北用錢收購糧食控制糧價完全是兩碼事,河北百姓立即就能拿到賣糧食的錢,而非朝廷的空頭支票,這樣他們也不用擔心隋朝那樣的慘劇。

    這次根據王溥回報,從河北百姓手中攏共收購糧食九十二萬石。

    史從雲下令,其中五十萬石不需要動,就存儲在黃河北面的一個轉遠大倉中,剩下的四十二萬石,順着水路運回大梁,存在永豐倉。

    同時蜀地打仗時府庫中也繳獲大量糧食,順着水路運回來,半年多運了六十萬石左右的大米,剩下的史從雲下令不再運輸,因爲成本太高。

    這幾年來,河南,河北,淮南,山東等地都開始恢復起來,就像今年的河北,已經是接連三年大豐收。

    國家的元氣正在恢復,因爲契丹人已經很久沒有大規模往南用兵,燒殺搶掠對百姓生產和生活大規模破壞的事快十年沒有發生。

    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家正在持續恢復。

    轉遠倉並不是永久倉,但史從雲放五十萬石在黃河以北,還是在轉遠倉中,是因爲他很快要出兵北方,並不準備長期存儲。

    計劃已經定下,接下來無論如何他都必須解決李筠問題,北漢問題。

    史從雲對王溥一番褒獎,賞賜他十萬錢,同時把一件自己穿過的舊衣服賞賜給王溥。

    ......

    史從雲登基半年之後,大臣們都慢慢發現,幾個宰輔高官,都越來越喜歡穿舊衣服了。

    百官不解,紛紛猜測其中玄機。

    有人覺得是官家喜歡節儉,喜歡穿舊衣服的人;有人覺得是宰相們提倡節儉;無論是哪種,效仿者越來越多,百官逐漸開始已節儉爲榮,興起一種新風氣。

    這件事自然是史從雲的陽謀。

    貪腐是秦朝建立後面臨的另一個巨大問題。

    如果說歷朝歷代的貪腐是滿足自己的私慾,那五代十國以來的貪腐就是成慣例了.......

    因爲改朝換代太快,所有上崗的官員想到的都是趁着還當官,趕快撈一把走人,誰知道這國家還有幾年?

    這種風氣給百姓和國家造成了非常大的困境。

    趙匡胤登基後殺了很多大臣,但他殺的不是舊臣,也不是功臣,而是貪官。

    史從雲這招陽謀也是跟老趙學的。

    老趙也想過招,自己帶頭儉樸,用周世宗留下的舊轎子,皇宮只有兩百多宮女,經常穿舊衣服,連喫飯也要省,可大臣們不願意啊。

    所謂上行下效,雖然不能做到水至清,但如果多數大臣都做出表率,時間長了肯定能一定程度改善五代十國以來貪腐成風,斂財聚財的官場風氣。

    除了殺,老趙又想了一個又損又高明的陽謀。

    就是經常把自己的舊衣服賞賜給大臣,還要一臉認真的交待,這是朕穿過的。

    大臣們紛紛覺得受寵若驚,加之是皇帝賞賜的,怎麼能不穿呢,以後經常穿舊衣服了。

    慢慢的,發現很多高官都開始“儉樸”了,下面的官員或是跟風,或爲討好上級,紛紛也有樣學樣,朝廷的官員如此,等他們去了地方,地方官員也開始學了。

    好多年之後,官場上開始以徒步去上任爲榮,去地方當官以只帶個包裹,顯示自己財產少爲榮,風氣都爲之一變。

    這確實是個好陽謀,對於改善風氣,抑制貪腐而言。

    不過他史從雲可不像老趙那麼節儉,他從來都有錢,沒當皇帝的時候小日子就舒服得很。

    家裏要漂亮老婆有漂亮老婆,綾羅綢緞也不少,日子滋潤,可沒那麼多舊衣服。

    都是跟老爹,跟邵季、王仲要來的,不過他說自己穿過那就是穿過了。

    果然沒幾天,除了正式上朝,好幾個宰相都穿上了他賞賜的“皇帝穿過的舊衣服”,而且開始有官員效仿了。

    史從雲在大殿上看着很滿意,這種風氣如果延續幾年下去,那肯定會大有改觀。

    ........

    二月初,史從雲正在後院看孩子,林尚宮匆匆進來,說樞密使閭丘仲卿和樞密副使馮繼升在外面求見,很着急的樣子。

    史從雲便穿着常服出去見他們。

    在垂拱殿,兩人面色緊張,最後還是將一份前方樞密院官員送來的情報遞給他。

    史從雲看兩人一眼,不明白他們爲什麼不直接彙報。

    不過很快他就明白兩人爲何不好開口了,因爲這是一份“西平王”李筠寫的,昭告天下人的《討史檄文》.......

    艹!好傢伙......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