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家有美妻好種田 >爲何嘉靖唯獨把成祖請出
    大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駕崩,時年三十一歲,身後沒有留下子嗣;因爲武宗沒有同父兄弟(長大成人的),所以他駕崩後,大明皇統大宗由此斷絕。

    武宗駕崩後,朝廷內閣首輔楊廷和依照太祖皇帝制定的《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一款的聖訓,將武宗祖父明憲宗成化帝第四子、興獻王朱佑杬(即武宗最長的叔父、明孝宗異母弟中最長者)長子,時爲興世子的朱厚熜以“倫序當立”爲原則,迎其入京、繼承堂兄武宗皇帝所遺下的大統,承襲大明社稷;朱厚熜即大明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嘉靖帝。

    原本以楊廷和爲首的文官集團是想讓嘉靖帝以孝宗皇帝的嗣子、武宗皇帝的弟弟身份入繼大宗、繼位爲帝;但在以武宗的名義頒佈遺詔、宣佈以興世子入京承襲大統時,楊廷和等文臣們一時間疏忽,沒有在遺詔上明明白白地寫下“以興世子入繼孝宗皇帝爲嗣子、爲大行皇帝之弟、‘兄終弟及’承襲皇位”這一款,這才讓嘉靖帝將來緊緊抓住這一點,和文臣們進行了十多年的往來拉鋸戰,並最終徹底擊敗文官集團,獲得了禮法上的最終勝利。

    楊廷和在選取興世子爲武宗繼承者、準備入繼大統時,就考慮到了興藩一脈人丁稀薄、勢力孱弱,興世子又年少文弱,比較容易控制,相對憲宗位下其他宗藩來說,確實是最合適的新帝人選。但讓文官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興世子雖年少,卻極爲老成,城府深、心思縝密,性格堅韌,對於以何種身份入繼大統之事、及對孝宗夫婦如何稱呼,早就有了不可更改的主見。從入京開始,興世子(後來的嘉靖帝)就因禮儀宗法綱常等事,和輔臣、文官們爆發了激烈衝突,並持續了十多年,史稱“大禮議”(實際上就是君權與臣子治權間,以禮法制度的名義所展開的交鋒)。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興世子經迎接使團恭請,抵達了京師。當時文臣們想要興世子以皇太子的禮儀,從東安門入宮,居文華殿,然後擇日登基,並改稱孝宗爲“皇考”、稱生父興獻王爲“皇叔父”。興世子大怒,斥責文臣們說“我以遺詔嗣皇帝位,不是來給別人當兒子的!”

    這樣,興世子還沒有正式繼位,就和文臣們因爲宗法禮儀之事鬧得不可開交,彼此都不願意讓步,一時間,事情僵持了下來,大明的新皇帝居然無法順利登基。

    最後,是武宗生母、孝宗的皇后張氏下懿旨給內閣和文臣們,讓他們以國事爲重,以臣子的身份給興世子上勸進箋表,先把君臣名份定下來再說。諸臣接受了皇太后的懿旨,在京師郊外給興世子上箋勸進,興世子因此受箋,從大明門直入皇宮,隨即在奉天殿正式繼位。而原本內閣給新帝擬定的年號是“紹治”,皇帝罷去未用,親自擬定年號爲“嘉靖”,這就是明世宗嘉靖帝稱呼的由來。

    從嘉靖帝即位開始,文臣們和皇帝之間,就對於以哪一位爲皇帝宗法制度上的父親(即尊爲皇考)之事而展開了激烈的交鋒。文臣們從大明祖制及儒家倫理出發,堅持要嘉靖帝以孝宗弘治帝(嘉靖帝三伯、武宗正德帝生父)爲皇考,以武宗生母、孝宗皇后張氏爲母后;嘉靖帝的生父、興獻王朱佑杬將改稱爲“皇叔考興獻大王”、嘉靖帝尚在世的生母、興王妃蔣氏改稱“皇叔母興國大妃”。這樣一來,大明皇統將在宗法上保持在孝宗、武宗這大宗一系,而不至於大統承襲出現轉移(宗法禮儀上的)。

    後世都知道,嘉靖帝一生對后妃子女的感情可以用“涼薄”來形容,屬於“刻薄寡恩”之人,但他惟獨對父母的感情異常的深厚,尊崇生母、感懷亡父,人所共知。因此,當年輕的嘉靖帝得知文臣們要讓自己認伯父孝宗皇帝爲父、以皇太后張氏爲母,而自己的親生父母反倒要改口叫“叔父、叔母”時,不由得勃然大怒、厲聲反駁說:“朕父母俱全,何可爲他人子焉!”

    正德十六年(1521年)十月,嘉靖帝不顧羣臣的反對,下旨追尊生父興獻王朱佑杬爲“興獻帝”,尚健在的親祖母、憲宗貴妃邵氏爲“皇太后”(不是太皇太后,表示位份不敢壓過武宗生母張太后的意思),生母興王妃蔣氏爲“興獻後”。不過,嘉靖帝畢竟剛剛繼位,羽翼未豐,也不能立即就和文臣們撕破臉、和皇太后張氏鬧翻,出於平衡目的,嘉靖帝在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發佈諭旨,還是稱孝宗爲“皇考”,張太后爲“聖母”,而“興獻帝”、“興獻後”則改稱“皇帝本生父母”。

    這樣暫時的平衡局面,一直持續到了嘉靖三年(1522年),在歷時三年半的對抗中,年輕的嘉靖帝勉強退了一小步,名義上奉伯父孝宗皇帝爲“皇考”、給名義上的母后——張太后上尊號爲“聖母昭聖慈壽皇太后”。而但嘉靖帝的生父興獻王還是在此期間被上尊號爲“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得到了“皇帝”的頭銜,嘉靖帝生母、原本只是“興獻後”的蔣氏則爲進一步加尊爲“皇帝本生母章聖皇太后”,在宗法上和正牌皇太后張氏平起平坐。另外,嘉靖帝的親祖母(興獻王朱佑杬生母、明憲宗邵貴妃)也從“皇太后”升級爲“壽安太皇太后”(名份上高過了慈壽皇太后張氏)。

    雖然從宗法上來看,嘉靖帝在沒有完全掌握皇權之前,暫時還是以孝宗夫婦爲宗法上的父母,生母則加了“本生”二字,但嘉靖帝內心實際只承認興獻王夫婦是自己的血緣父母,孝宗夫婦這個“皇考”、“母后慈壽皇太后”的稱謂,嘉靖帝從來都覺得彆扭,內心相當抵制。而對於興獻王夫婦被尊稱爲“恭穆獻皇帝”、“章聖皇太后”之事,文臣們同樣是極度反感,認爲這有違儒家禮儀、宗法制度,完全不可以接受。所以,嘉靖帝和文臣們都對勉強達成的現狀很不滿意,一直想要徹底推翻對方的主張,獲得禮儀制度上的最後勝利。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因爲在和嘉靖帝進行了三年之久的“禮議之爭”中心力交瘁、又加上對自己當初在以武宗名義發佈的遺詔中遺落“興世子入繼孝宗、以皇子之名繼位”程序、造成今日皇室禮儀制度上產生激烈爭論的內疚和慚愧,內閣首輔楊廷和心灰意冷之下,向嘉靖帝提出致仕,從此再也不攪進這攤渾水中去了。

    嘉靖帝沒有過多挽留,很是痛快地批准了楊廷和的致仕要求,並賜給楊廷和“表彰功勳”的詔書,讓朝廷提供車馬、物資、護衛衛,送楊廷和返回位於四川成都的故鄉,並再次確認將蔭封楊廷和一子爲錦衣衛指揮使的旨意。

    文官之首楊廷和的無奈致仕,標誌着嘉靖帝在“大禮議”之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從此,再也沒有人可以讓嘉靖帝有所忌憚、阻止他在宗法上尊崇自己的親生父母、從而在“禮制”上取得最後的勝利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