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內娛頂流遊進了我的魚塘 >第161章 莫問前因飄零去
    有權力的地方就有鬥爭。

    奉軍入駐權力中心、張作霖成爲北洋政府當之無愧的掌門人後,這種鬥爭更是到達了白熱化的程度。

    郭松齡和擔任奉天省高官的“財神爺”王永江一樣,不願見到民衆流離失所,軍閥內耗,主張“精兵強卒、保衛桑梓、開發東北、不事內爭、抵禦外侮”。而士官派首領楊宇霆則善於揣摩張作霖的心思,極力主張奉系勢力向中原地區發展,深得後者寵信。

    楊宇霆天生聰穎,16歲便取考中秀才,大清廢除科舉之後赴日本士官學校留學,所以他率領的政治派系叫做士官派,與郭松齡爲首的土鱉軍官學校畢業的陸大派並駕齊驅,甚至在張作霖當政時更勝一籌。

    郭松齡在行軍打仗上面有大才,卻也恃才傲物,頗以一身風骨爲榮。又因爲他性格耿直,不屑於逢迎拍馬,在事後分賞上便難免落了下風。

    張作霖原先預定由姜登選去接江蘇,郭松齡去接安徽。不料楊宇霆也想要個地盤,結果楊宇霆去了肥美的江蘇,把姜登選擠到了次一些的安徽,郭松齡則落了個空。郭在作戰中身先士卒,冒了極大的風險,結果得到的待遇遠遠不及兩個他瞧不起的廢物,心中自然極爲不滿。

    事實證明,楊宇霆、姜登選確實不如郭松齡,兩人去了江蘇、安徽沒多久就斷送了三個師的兵力,將蘇、皖兩省齊齊丟失。奈何他們二人精通文過飾非的藝術,丟了地盤迴來後,在張作霖面前依然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郭松齡在奉系軍閥士官派當道的執政上看不到未來的希望,他迫切地希望自己的精神導師孫中山能夠執掌大權,或者更加開明的張學良早日繼位,將積弱的中國從漫長的內耗中拯救出來。

    然而,讓他失望的是,孫中山於1925年春溘然長逝,留下革命未成身先死的遺憾。

    也許在不爲人知的地方,郭松齡曾爲偶像流下若干淚水。這無奈並且悲傷的命運,難道中國的軍閥內戰當真要一直無休止地進行下去麼?

    壓到最後一根稻草、讓他決定轟轟烈烈大幹一場的,大概是張作霖不惜同日本人與虎謀皮也要上位的野心。

    1925年10月初,郭松齡作爲奉軍代表前往日本,偶然間得知張作霖擬以“落實二十一條”爲條件,取得日方供給的軍火,從而進攻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此事激起郭松齡的強烈憤慨,認爲“國家殆危到今日這個地步,張作霖還爲個人權力,出賣國家......無論如何不能苟同。”

    10月下旬,張作霖命令郭松齡去天津部署進攻國民軍的事宜。他乾脆抓住這一時機,安置親信,與馮玉祥結爲聯盟,爲倒戈反奉作準備。

    11月13日,張學良在天津召集郭松齡、李景林等將領開會,傳達向國民軍進攻的密令。郭在會上公然抗命,痛切陳述不可再戰。馮玉祥、李景林暗中共同支持郭軍反奉。

    21日晚,郭松齡發出討伐張作霖、楊宇霆的“清君側”檄文電報,提出三大主張:一是反對內戰,主張和平;二是要求禍國媚日的張作霖下野,懲辦主戰罪魁楊宇霆;三是擁護張學良爲首領,改革東三省。

    23日,郭松齡率領着七萬大軍,氣勢洶洶、浩浩蕩蕩向奉天進發,一場血戰即將拉開帷幕。張作霖乍聞噩耗,還是頂着張學良的名頭,差點以爲兒子要造老子的反。弄清真相後,他速速指派與郭松齡情同手足的張學良前去平叛。

    24日,張學良匆忙趕到秦皇島,希望勸說郭松齡罷兵言和。要知道,郭松齡的部隊,其實就是張作霖劃分給張學良的精銳部隊,自家人打自家人,真是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7日,面談要求遭到拒絕後,張學良給郭松齡寫了一封勸解信,信中言辭懇切:

    承兄厚意,擁良上臺,隆誼足感。唯良對於朋友之義,尚不能背,安肯見利忘義,背叛家父。故兄之所謂統馭三省,經營東北者,我兄自爲猶可耳。良雖萬死,不敢承命,致成千秋忤逆之名。

    君子愛人以德,我兄知我,必不以此相逼。兄舉兵之心,弟所洞亮。果能即此停止軍事,均可提出磋商,不難解決。至兄一切善後,弟當誓死負責,絕無危險……學良頓首。

    先是表明自己絕對不敢反叛張作霖的態度,隨即向郭松齡做出保證,表示如果此時收手,他和父親必定既往不咎。

    郭松齡既然豎幟反奉,自然經過深思熟慮,而且他認爲自己此舉多爲公義,遠遠重於他和張學良之間私下裏的交情。因此,他對張學良聲情並茂的勸說置之不理,只簡短回道:

    成則公之事業,敗則齡之末局。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要反奉成功,張學良你便可以不用再蹉跎下去,立即上位成就一番事業;如果我敗了,那大丈夫自然認栽,左右不過是我郭松齡的末日。

    郭松齡不愧是奉軍第一人,亮劍之後勢如破竹,沒多久便突破了錦州防線。他的先頭部隊,已經到達了張學良幼時和母親一起居住的新民,距離大本營奉天不過一百多里路。

    由於事發突然,張作霖當時能調動的兵,只有奉吉兩省的十多萬非精銳部隊。身處黑龍江的部隊,因爲鐵路掌握在拒絕放行的俄國人手裏,一時半會兒遠水解不了近渴。

    張作霖讓兒子頂在前面,同時將自己的金銀財寶,裝滿了27個大汽車,時刻準備着逃離奉天城。可就在這危機時候,傳來了一個重大的好消息,被郭松齡嚴詞拒絕的日本人願意支持張作霖。

    日本人當然不是做慈善的,事實上,他們無利不起早。

    當時駐紮在東三省的日本關東軍司令白川瞅準了這個趁火打劫的機會,命參謀長齋藤拿着一份漫天要價的契約,去找張作霖談判。

    張作霖被逼到絕境,明知道這是日軍在放高利貸,卻也只能硬着頭皮簽了下來。迫於形勢的他簽字後,日軍倒是痛快,迅速出兵扭轉了局勢。

    都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這點在郭松齡身上真是得到了應驗。本來說好結盟一起反奉的馮玉祥和李景林爲了彼此的地盤打得不可開交,使得郭松齡陷入了孤軍奮戰、四面楚歌的境地。

    兵敗如山倒,郭松齡和曾經從清朝刀口下救了他一命的夫人韓淑秀一起落到了政敵楊宇霆手裏。楊宇霆擔心夜長夢多,張學良會出面救助,命令手下就地處理。

    楊宇霆的確瞭解重情重義的張學良,這位公子哥兒在得知郭氏夫婦被捕後,立馬趕着籌劃送他們出國避難。但他的電報還沒來得及發出,便收到郭松齡身亡的消息。

    臨刑前,郭松齡面不改色,留下遺言:“吾倡大義,出賊不濟,死固分也;後有同志,請視此血道而來”!從革命之初便陪他上刀山下火海的夫人韓淑秀也從容不迫地說:“夫爲國死,吾爲夫死,吾夫婦可以無憾矣,望汝輩各擇死所!”

    張作霖恨死了帶頭造反的郭松齡,可是他日後也爲引入外援擊敗後者而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因爲始終不肯履行危機時刻簽下的條款,張作霖在1928年6月被日本人炸死在列車上,史稱皇姑屯事件。

    張學良臨危受命,成爲東三省新的主人。作爲奉軍的總參謀長,曾經被張作霖視爲左膀右臂的楊宇霆卻仍然沒有認清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事實,處處以老臣自居,掣肘張學良,最後被看上去文弱不堪的後者下令終結。

    而張學良自己,也效仿曾經的良師益友郭松齡,在幾年後發動兵諫,改寫了中國的近代史。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