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六百七十三章 神機炮要北移
    元旦將至,金陵處處繁華,番香番貨,備受青睞。

    金川河畔,一艘艘糧船在這裏停泊,數以百計的夥計扛着糧食送至糧倉,在糧庫大使罵罵咧咧地抽查下,送至不同的倉庫。

    因金川門外糧倉是京師最大糧倉,船來船往,客來客走,一年到頭多是繁忙之地,原是貧困人家的位置,在商業的推動下,儼然成爲了一個小鎮。

    夥計口渴了,累乏了,就會去不遠處的黃夫人茶樓裏喝完茶,歇歇腳,實在是困得緊,還可以去茶樓前的長椅上躺上一躺,舒坦。

    尋常鋪子可不敢掛“夫人”的名號,像是隔壁的王婆鞋鋪,隔壁街的劉大娘餃子鋪,在金川門外敢以“黃夫人”爲名的店鋪,只此一家。

    “花娘,上茶。”

    “來嘞。”

    黃夫人花娘提着茶壺,笑盈盈地上前,快滿時停了下來,將茶壺放在桌上:“劉大哥,這年關了也不休息休息?”

    劉白拿起汗巾擦了擦額頭的汗:“可不敢歇着,糧倉得早點補到八十萬石。今年鳳陽、蘇州遭災,朝廷又動了大軍,這糧倉可是空了許多,當時糧價漲的時候,你不也少吃了幾碗米?”

    花娘陪笑:“也是,有了這糧倉,京師的米價就漲不起來。”

    “是啊,孃的老天爺不給臉,咱就得自己爭一把。”劉白喝了一口茶,勸道:“話說你家啥時候開爐竈,我們可盼着在這裏喫飯呢,大夥說是不是?”

    “是!”

    一起的夥計起鬨。

    花娘呵呵笑着,說:“等着吧,元旦就開。”

    “娘。”

    黃鶯喊了一聲,拉着朱允炆的手走了過來。

    花娘見是朱允炆,知他不喜歡在微服私訪時暴露身份,便微微欠了欠身,算是行禮,迎上前招待。

    “路過這裏,討碗茶喝。”朱允炆和煦地說着,然後看了看一旁的解縉、楊士奇,道:“來吧,這裏的茶水雖不比你們平日喝的,卻也別有一番味道。”

    解縉隨朱允炆落座,對花娘道:“那可要好好品嚐品嚐。”

    黃鶯坐在朱允炆一旁,將倒置的茶碗翻了過來,對花娘道:“娘,楊先生誇我冬考不錯呢。”

    “那要好好謝謝楊先生。”

    花娘感激地看了一眼楊士奇與朱允炆。

    黃家能有現在,全賴朱允炆的支持,若不是黃九二在司禮監經廠當匠人遇到朱允炆,若不是皇宮浣衣局革制,若不是朱允炆微服私訪到了黃家,花娘不知道現在家中會過得如何。

    現在一切都挺好。

    大兒子黃二斤在中華書局當了管事,分管着幾家分店呢。二兒子黃二月在京師初等學院,因爲成績優秀,已經進入小四堂,再有個兩年,就可以考取國子監的下三堂了。

    女兒黃鶯也送到了初等學院,學幾個字不喫虧,反正家裏的活她也幫襯不了多少。

    朱允炆對解縉、楊士奇說道:“這位花娘原是外浣衣局的管事,每個月還是有些積蓄,只不過爲了照顧母親,硬生生辭了,回家門口開了茶樓,念在她勤勉孝順的份上,收了他們家一籃子蔬菜,給他們寫了個牌匾。”

    解縉知道這回事,在黃夫人茶樓剛剛出來的時候,應天府的衙役就曾找過黃家的人,他們說是建文皇帝親筆寫的,氣得直哆嗦,認爲這家人撒謊,結果深挖了下,嚇得直哆嗦。應天府府尹還希望內閣給朱允炆捎句話,題字記得留名啊……

    留名是不可能留的,要不然就太過嚇人了。

    花娘帶着黃鶯忙去了,朱允炆也不需要多少招待,對解縉、楊士奇說:“今年收成還是不錯,雖然有些地方遭了災,但江西、湖廣、四川、山東、河南多是豐收,北直隸的移民種植的棉花收成也不錯,已經被商人、布政使司、都司所採購,相信他們能過個安穩的年。”

    解縉品茶了下茶水,滿意地點了點頭:“看張昺與各地文書,畝產棉花在八十斤至一百五十斤不等,即便如此,有些農戶也是因此徹底站穩了腳跟,家裏殷實多了。”

    朱允炆看向外面的行人,道:“北地天寒,棉花可短缺不了。可棉花不是糧食,終歸解決不了肚子問題。”

    解縉見朱允炆有些擔憂,便說道:“北面冬麥已種了下來,聽說還有瑞雪覆地,想來明年是個好年景。百姓家家戶戶預留了三至五畝地,準備來年耕作棉花。”

    朱允炆將茶碗放下,看向楊士奇:“到京師的有多少人了?”

    楊士奇從袖子裏拿出一份名冊,遞給朱允炆:“有些先生路遠,抵達京師怕要到國慶後了,眼下抵達京師的,只有三百五十人,主要是南直隸、江浙、江西等地的教諭、訓導與教書先生。”

    “北平社學的訓導還沒有到嗎?”

    朱允炆問。

    “還沒有,北平布政使衙門那邊考慮到路遠天寒,額外撥了錢糧,以馬車送來,想來應該快了。”

    楊士奇平和地回道。

    朱允炆翻看了下名冊,說:“國子監務必招待好他們,開年之後,需要聽聽他們的意見,眼下社學看似辦得紅火,可總聽聞存在不少問題,若不解決,文興之路怕是難啊。”

    解縉似乎意識到什麼,不着痕跡地說:“朝廷還需要在社學上投入更多錢財啊。”

    朱允炆嚴肅地點了點頭:“安南平定,馬哈木臣服,哈什哈蟄伏,阿魯臺休養生息,明年應沒有什麼戰事,騰出來一筆錢,應該用在教育上。”

    解縉與楊士奇凝重地點了點頭,朱允炆的意思很明確,建文三年雖然是教育大興元年,但這一年事太多,教育的事也沒辦好,在建文四年繼續以民生與教育爲主。

    “教材的事必須早點確定下來,形成統一的教材,這對於教育推動有好處,尤其是社學級的教材,不可唯啓蒙讀物,不可唯儒家一言。”

    朱允炆指示道。

    楊士奇認真地聽着,回道:“國子監正在研究編纂社學教材,初等學院的先生也參與其中,待各地先生抵京之後,國子監會組織他們進行討論,以確定社學教材。”

    解縉給朱允炆續了茶,在一旁說:“社學教材不同國子監,還是多聽聽地方社學訓導與先生的合適一些。”

    國子監眼下雖然設定了下三堂與上三堂,但畢竟專注的還是中等、高等教育,讓他們直接寫初等教材是有些爲難了,思維上的認識很容易讓定位太高,讓社學教材成爲中等教材的弱化版,不適合社學,尤其是不適合沒有任何根基的學生。


章節報錯(免登陸)